作者:艾聞(情感自媒體人)
這些年,一直專注於做情感領域,見識了人情冷暖,看遍了離合悲歡。
然而,情感的問題,事實上並不僅僅只是單純的就情感而情感,好的情感類自媒體,一定會涉及人生、心理、哲學等問題,比如——我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受困於情感之中的人比比皆是,而能夠走出困境,迎來新生的人則寥寥無幾,因為,就算你已經完成了感情創傷的療愈,其實還是會留下很多的後遺症,這些後遺症在一個更加深廣的維度上,影響著你的往後餘生。
比如,那些曾經經歷過感情傷害的人,往往對於人性是沒有自信的,他們更願意人性本惡,而不敢再相信人性本善。
前兩天,在某個場合,面對我的學生的時候,我們談到一個話題,「經歷的意義」。
學生們認為,經歷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這大概也是教科書似的標準答案。
但是,我告訴他們,如果你沒有足夠的悟性,如果你沒有對人生的思辨,那麼,經歷就只是單純的經歷,尤其是那些不好的經歷,就純粹只是一堆垃圾,沒有半點意義,
所以,睿智的人通常厲害的地方,是他們不但有機會經歷常人所不能經歷,而且能夠從這些經歷中,抽取出對自己有益的成分,來滋養自己,促進自己加速成長。
對於生活,我們不但要心存敬畏,而且也要時常保持一種理性的反思——我為什麼會經歷這些,從這些經歷中,我能獲得什麼,諸如此類問題。
我們的人生,說到底就是一段一段的經歷構成的,這些經歷也是一個又一個選擇——當我們作出選擇的時候,都是希望結局是好的,不然誰又會神經到非要主動折磨自己呢?
但是,因為我們的認知有限,且人生無常,所以,就算我們再清醒、再理性,我們也無法保證自己的選擇就一定是一個美好的大結局——正如當初每個人選擇結婚,都認定天長地久的幸福,都期待海誓山盟的相守;而後來,又有多少人是傷痕累累,愛人變成了仇敵。
這就是我們談論的第二個話題:我們該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
但無論如何,選擇總比不選擇、被動選擇等更有價值和意義。就像那些不好的婚姻,到底是繼續還是結束,很多人面臨這樣的選擇,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繼續有繼續的苦,結束有結束的痛。
然而,越是如此,越是應該作出選擇,並且是自己主動選擇,而不是被動地等著別人幫自己選擇,或者是不做選擇以保證選擇權貌似永遠都在。
選擇其實是需要能力、需要勇氣、也是需要智慧的。那些難以作出選擇的人,往往受限的就是這些方面,那麼,換而言之,當你能夠作出選擇時候,也就意味著這些方面其實你是具備條件的,而很多人的成長和改變,就是從無法選擇到作出選擇的漸進——這是一種能力的提升,勇氣的增長,心智的成熟。
所以,當我們陷入某種困境,長久無法擺脫的時候,往往都是因為我們不具備選擇的能力,或者說無法作出選擇,才導致長久的內耗,才陷入無盡的痛苦。
人們真正畏懼的並不是生活的艱辛與勞碌,並不是身體的勞累與疲乏,人們真正畏懼的,是心理的折磨、自我的煎熬,那種看起來永無止境、無法擺脫的痛苦——這既有現實問題的成分,也有心理問題的因素。
無論你如何思考和處理這些問題,以下幾條都是值得尊重的道理:
第一、無論作出何種選擇,都一定有得有失,所謂取捨,所謂捨得,不捨不得,有舍有得,這是一門必須要面對的功課。選擇的根本,說到底,就是接受不完美,然後在不完美的基礎上,得到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部分。
第二、選擇的對錯是次要的,能不能作出選擇是首要的——永遠不要指望自己的選擇是一個完美方案,就像當初結婚那樣,都篤定自己的選擇一定不負自己。其實,當你能夠做出選擇的時候,就已經解決了人生大部分的問題。
第三,當下的選擇是對是錯,其實判斷標準是將來的,也就是,將來才能證明這個選擇的對錯與否。那麼,你只需憑藉自己當下的認知,依據自己內心的真實,去勇敢作出選擇即可,然後,用後來自己的努力,來證明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最後,人想要過得快樂,遠離痛苦折磨,關鍵是心靈的自由,所以,就算你無法作出真正的選擇,也要不斷努力,讓自己具備隨時作出選擇的能力——就像一隻飛鳥,如果你具備了飛的能力,無論是停在枝頭,還是伏於草地,你隨時都有展翅高飛的自由,不慌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