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企業生意經:賺錢,賺錢還是賺錢

2022-04-14     快消

原標題:福建企業生意經:賺錢,賺錢還是賺錢

文丨歲月

有個朋友說:此前他認為,網紅產品是一種先進的銷售模式,通過網際網路思維,網際網路數據分析等,找到消費者畫像,就能迅速打開市場;可不知為什麼這種「先進」的銷售模式下,網紅公司是來的匆匆,去的也匆匆,而且,無論賣多少量,翻開帳本一看,上面就兩個字:虧損;另一個是福建的快消企業,你感覺他們的生產狀態、經營理念、產品包裝都很「落後」,不會被當今的年輕人喜歡,早晚是要被淘汰的。可不知為什麼,這些企業的盈利都很好,每一家都在低調賺錢。

這是不是意味著「落後」的方法,戰勝了「先進」的理念呢?

其實,在這裡他有兩個誤解,一是對網紅產品的誤解,另一個是對福建企業真實經營情況的誤解。本沒有先進與落後,只是企業找到了各自的生存方針。

「落後」的生產力

首先,擺明下對「網紅」產品的態度,它們也被稱之為新消費品牌、目標和理想都是遠大的,產品包裝也是受消費者歡迎的,連定位水平都把傳統快消品牌的天花板提升了一個層級。而它們用一到兩年的時間,就取得了傳統快消品企業五年甚至十年以上的成績,這些都是值得表揚與肯定的。

如果它們能一直堅持不動搖地走下去,未來的前途是無限光明的。對於這些企業我們是要給予肯定,並向之學習。

而新消費品牌最大的問題在於無法堅持下去,往往是做了一年、兩年,銷量沒了大突破後就想著往其它的行業去轉型。我一直強調新消費品牌一定要重視線下的渠道鋪貨,去打通線下的渠道。

我們看新消費品牌,經常宣傳「找到消費者畫像」,設計「消費者喜歡的品牌形象」,受年輕消費者喜愛,是傳統品牌的升級版。這句話對不對?對,但也不全對。我們說網紅產品是找到了「消費者畫像」,這對於大數據統計不是一個難事。但也正因為這份「消費者畫像」把網紅產品的範圍框死了。

講一個故事,袁世凱讀過一份日本人辦的報紙叫《順天時報》。他很重視這份報紙的動向。後來他想恢復帝制,而他的兒子袁克定為了討他歡喜,就偽造了一份《順天時報》,專門供給袁世凱一個人看。在那份報紙上,他感覺全國都在支持他做皇帝,直到最後他看到了真相,發現全國人民都在罵他。

其實,在網際網路時代,每個人都有一份《順天時報》,大數據會推給你你想看的,並且一直在重複不斷地推送來討好你。在算法的加持下,你作為大數據的一分子,必然也會找到網絡中的同類。而網紅產品的「消費者畫像」,很多情況下是把某個共同點連接在一起,形成了矩陣。這看似龐大數據得出來的「畫像」,往往是把「細分」品類再多次「細分」,這樣的消費者數據本身是帶有「偏向」的。是把消費者習慣里通常不左右消費的點,據集在一起,而後形成一個看起來「龐大」的數據。

這個數據在產品剛上市時可以迅速打開局面,並且企業如果沒有過多要求的話,也可以過的滋潤、甚至可以引領一番風潮。但是,企業往往被資本裹脅,資本要求企業必須加快步伐。在「點」變面的過程中,這些企業漸漸失去了自己。

我們再來看福建的企業,尤其是快消企業。其實,福建企業的快消理念並不落後。福建與台灣之間的各種關聯,讓福建企業早早就領悟到了台企的經營理念。寶潔、可口可樂們初進中國時,是帶來了精英式理念以及消費策略,而台企是把「接地氣」的理念做到了推廣及普及。

而「接地氣」,占領下沉市場,是福建企業的第二門課。福建的第一門課是代工後的自我品牌。福建的企業早期大多都有代工經歷。可他們的「目標」都是打造自有品牌。我們現在去看全國各類的招商會,什麼XX統一,XX達利園,XX加多寶等等這樣的企業特別多,但少見某個福建企業打著「福建旺旺」「福建康師傅」「福建紅牛」這樣的名稱,他們都是想要創立自己品牌的。

而在品牌的打造上,以故著名營銷人葉茂中老師,對福建企業的品牌打造以及發展理念都打下了基礎。葉老師堅持的品牌要占領最高平台,投入最大的聲量。我們看福建的快消品企業都有在央視投廣告的經歷。當年,福建雅客企業在銷量只有4000萬的時候,拿出8000萬做廣告,而當年也換回了2億的銷量。

如果只是聲音大,那麼這些福建企業可能最後跟「流星」一樣划過,他們在開拓市場時也本著最高平台的理念,在NKA、KA以及地方性KA再到鄉鎮大賣場,都有他們的影子。這種策略讓他們的產品真正「接到地氣」,因為這些地方都是彼時的「流量池」,在這樣的流量帶動下,各個渠道的鋪市也都進展順利。

被忽略的創新

很多人有一個認知——「福建快消企業沒有創新,只有抄襲,市場上什麼好賣他們就出什麼產品」。而這,又是一個錯誤,他們忽視了福建快消企業的創新能力。

我們以福建達利集團為例,他們旗下的很多產品是在「悶聲發財」的。比如,大家都說加多寶王老吉打架,和其正死了。事實呢?現在,和其正依然是瓶裝涼茶第一品牌。要知道多少企業在王老吉爆火後,曾經推過涼茶,在銷量不好後又草草了事。而和其正在上市時先是打「大罐更盡興」的差異化,並且比當年加多寶做禮品消費更早一步在河南做了涼茶送禮,此後又改為「瓶裝更盡興」,一直是瓶裝涼茶的第一份額,即便後來加多寶、王老吉都推出了瓶裝產品。

達利有個產品叫「青梅綠茶」,是一支銷量近24億的大單品。是的,當其它企業都在做「綠茶」的時候,達利推出了青梅+綠茶組合,在所有人都不關注的時候,它在野蠻生長,如今也引來一些大佬們的模仿。

達利推出的豆本豆豆奶,很多人說表現不是特別的好,但也有一個比較性,相較於其它企業在豆奶品類的幾進幾出,達利從豆本豆推出起,便一直堅持不放棄,而始終堅持投入,以期找到更好的方向,進而打開豆奶這個大市場。

說了飲料我們再看食品,幾乎福建快消品企業也都是飲料、食品兩手抓,這一點也與台企的康師傅、統一、旺旺類似,飲料、食品都有投入。最近,樂事薯片的銷量突飛猛進,而可比克薯片比樂事薯片增長的還要多。在疫情之前,樂事薯片的量主要集中在現代渠道,可比克則是全渠道的產品。

前段時間,盼盼也刷了波好感。華僑大學的學生給盼盼公司留言說:可以給我們送點麵包嗎。盼盼立馬組裝了一車,還貼心地給女生準備了恆安——也是福建企業(相關紙品),盼盼這麼多年就是「法式小麵包」的代名詞。

還有福建雅客糖果推出的V9維生素糖果,開創了糖果補充維生素時代,並讓藥房成為其新的銷售渠道。

這些產品看似都是品類細分,並不是完全獨立開創的產品。這些微調的背後有已經成熟的產品銷售所在的份額,而福建的快消企業在口味、包裝上增加了豐富度,成熟產品的背後是廣大消費者的接受度。

做個類比,大家知道現在蘇打水銷量不錯,而蘇打水在銷售中有這樣一個說法是,喝蘇打水可以增加生兒子的幾率。但沒有一個企業在分析蘇打水的時候會說中國有多少家庭想生二胎,又有多少家庭想生兒子,每個想生兒子的人里願意花多少錢來做「準備」,而一瓶價格5元的蘇打水在這其中的占比又是多少,如果我們把這個占比擴大,那麼蘇打水的天花板可能會更高。

基本上,如果有銷售或者市場部的人這樣分析,我們都會認為他要麼不懂快消、要麼腦子有病。

但我們看到,某新消費品牌在推薦椰子水的時候,就分析了當下飲用椰子水最多的是孕婦,因為椰子水有補羊水的作用。而一個孕婦懷孕要花多少錢,我們的椰子水價格在整個錢中占多少,所以我們的定價沒有問題,我們的市場有前景……但就是不分析椰子水品類總體的消費者銷量是多少,天花板在哪裡,為何華彬們都沒有做起來?

福建快消企業基本上「出手」穩,在不偏離方向的時候,慢慢地啃。也有人想走捷徑,但基本上還是「接地氣」的。在控制成本,保證經銷商利潤這一塊做的也不錯,這也保證了福建企業「偷偷」地掙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cc24a3e97a4b3a7b0c573f2442990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