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孵化」做綜藝,《開播!情景喜劇》盯緊的是未來十年的陪伴

2022-05-30     影視前哨

原標題:圍繞「孵化」做綜藝,《開播!情景喜劇》盯緊的是未來十年的陪伴

導讀:孵化能夠長久陪伴的情景喜劇,才是目的。

文 | 黎河

《開播!情景喜劇》還是創作調研時,春光好傳媒聯合創始人、COO阿蘇便專門去逛了一圈豆瓣。他發現,原來16年過去了,《武林外傳》的評論數量還在每天瘋狂增長,豆瓣9.6分,依然是許多人心中國產情景喜劇「永遠的神」。

雖然說情景喜劇擁有跨越時空的力量,在一代又一代觀眾心中紮根又萌發。但最近十年來,即使中國的影視工業化製作水準不斷提高,網際網路視聽的風起雲湧製造著更多「被看見」的可能,但我們卻叫不出更多新鮮的名字。正如有人調侃道,「好消息:有很多情景喜劇可以看。壞消息:都是20年前的。」

近日,全國首檔情景喜劇IP孵化綜藝——《開播!情景喜劇》,在東方衛視正式播出。節目「IP孵化」為核心,以「劇組」為主體,以「劇綜結合」為目標,共有8個劇組參與孵化,試圖打造這個時代的情景喜劇。而最終冠軍劇將會在綜藝結束後投入生產,將會登陸東方衛視黃金劇場播出。隨著節目第二期的播出,一個更完整的「情景喜劇+綜藝」樣貌呈現在觀眾面前,影視前哨專訪《開播!情景喜劇》總導演阿蘇(春光好傳媒聯合創始人、COO)和馬文瀚(東方衛視青年導演),試圖從他們的視角重新理解這個時代的情景喜劇、行業和觀眾。

喜劇不應該是「奢侈品」

「陪伴效應」更值得挖掘

最近幾年,喜劇綜藝很火,相聲、小品、脫口秀幾乎都出現了個遍。據云合數據顯示,2021網絡綜藝有效播放霸屏榜TOP20中,出現了四檔喜劇類綜藝。即便伴隨如此熱鬧的喜劇氛圍,再加上一大批回味情景喜劇的觀眾基礎,我們卻依然少見團隊敢去碰情景喜劇。

為什麼?對於情景喜劇,人們剩下的只有懷念了嗎?

幸運的是,這種懷念背後似乎又蘊含著一種力量。「人們在瘋狂地二刷三刷四刷,B站上有很多年輕人也一直在做這些經典情景喜劇的二創。」阿蘇反問道,「你說這個情懷來自於哪裡?」

《我愛我家》有120集,《武林外傳》有80集,《家有兒女》有367集,粵語情景喜劇《外地媳婦本地郎》從2000年起一直播到現在,截止目前已經有4034集。「長時間不斷地滾屏播出,這種陪伴感影響的是一代人。」

或者換一個問題,人們在期待看怎樣的情景喜劇?

「陪伴感」依然是關鍵詞,故事與溫度則是他們嘗試寫下的註腳。「情景喜劇最大的不同在於它的延展性。」阿蘇認為真正的喜劇就是要讓大家長時間觀看和喜愛的,從幾十集到上百集,情景喜劇的魅力也在於貫穿的人物和故事,能夠長時間的陪伴。

情景喜劇的創作初衷是想讓觀眾融入到劇情中,與劇中的人物、情節產生共鳴。很多觀眾,都把喜歡的情景劇當作朋友,在孤獨的時候與他們作伴。英達在看完李雪琴組的表演後也說道,「我們規置結構,包括人物,還是為了把大家逗樂了,只不過是為了樂得更舒服、樂得更長久。」

還有人會看20分鐘的情景喜劇嗎?《開播!情景喜劇》的創作其實在和短視頻做對抗。「我只能說努力讓大家再次去重溫這種20分鐘左右的中視頻,而不是沉浸在那種花一分鐘笑過就忘了的東西。」節目總導演馬文瀚也說,「劇的最大價值是為了『陪伴』,喜劇不應該是『奢侈品』,而情景喜劇是最具『陪伴效應』的喜劇產品,是最值得長線挖掘的喜劇產品。」

面對「脫離主流」的情景喜劇,

綜藝能做什麼?

為什麼要把情景喜劇做成綜藝?按照影視劇的生產邏輯去拍去賣不就好了?

事實上,這也是在回應情景喜劇的落寞。當觀眾越來越沉浸在碎片化的影像中,這種陪伴式的文藝形態的生存空間被擠壓,整個行業的創新活力其實也比較缺乏,沒有人願意寫個上百集的劇本去冒險。「生產模式無法適應市場,各個環節都在做減法,情景喜劇逐漸的脫離了主流市場。」馬文瀚說。

面對這樣的情況,一方面,《開播!情景喜劇》為孵化中的情景喜劇提供了市場反應的「實驗室」。

「大家可以看到這個劇各式各樣的問題和不足,希望當它從節目走出來的時候,裡面的角色和故事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好的體系」,創作團隊都希望「在這樣的『試播』過程中,越多的觀眾參與孵化與投票,最終選出的情景喜劇就越能逼近觀眾的喜好,進行投拍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開播!情景喜劇》又因為短期強大的爆發力,為情景喜劇這個行業提供話題和關注度。

「我們不希望觀眾只是上來看段子,而是能夠聽到或者發出情景喜劇行業的聲音。這種稍微有一點枯燥,甚至帶有學術性的探討,能夠帶動大家直面我們情景喜劇的困境,以及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據阿蘇介紹,節目後期還會引入一些有新銳導演編劇團隊組成的劇組來踢館,至少在賽制、模式上還是要把看點做足,希望把觀眾勾著走。

在阿蘇看來,情景喜劇更類似於一種終極形態,不管是貫穿人物、單集故事,還是小品架構、電影設定等,都讓它有了進行綜藝化改編的基礎。「我們一直認為,情景喜劇是電視喜劇的終極產品。」

對於劇組團隊的搭建,阿蘇的期待不僅是那些觀眾早已耳熟能詳的喜劇廠牌,更希望能有一些「新鮮」和「意外」。這種思路反映在具體的題材上,一是家庭式的表達減少,二是跟當下接軌的內容增多。

所以最後呈現在螢屏上的,不僅有尚敬導演這樣的情景喜劇傳奇人物,也有楊超越+倪虹潔+范明這樣的新老搭檔,還有李雪琴+孟鶴堂+金志文這樣的跨界合作,小瀋陽一家子這樣的北派喜劇代表,或是王祖藍&王浩信帶隊的港風TVB劇組……馬文瀚在不斷強調節目「孵化」的屬性,「我們期待不同風格,不同背景,不用時代的碰撞,最終8部劇哪一部能孵化出來是顧問團和觀眾選擇的結果。」

隨著金志文音樂和孟鶴堂表演的結合,觀眾捧腹的同時,沙溢都感嘆「把我笑得眼淚都出來了,那個地方真的是一個華彩」。一群自謙「不專業」的演員聚集在一起,原來也能帶來這樣的化學反應。

甚至令人意外的「再見愛人!」劇組,當去年同名綜藝播出後,阿蘇就在想「有沒有可能把它做成一個情景喜劇」,在他看來,情景喜劇最特殊的一點是它沒有結束感,「所謂的婚姻,無論結果怎樣,永遠都會有一種期待感和美好的遐想。思考維度可能會比單純做一部情景劇更複雜一些。」雖然這個劇組因為主創團隊之間想法的衝撞,導演臨時退出,但完整的表演依然讓英達先感嘆一聲「絕了」。

雖然現在提到情景喜劇像是在說一個復古產品,但也正是這種經典的形態,才有可能讓它抓到更多的受眾。

犀利的討論與節目的質感,

一個都不能少

「它只是武林外傳的翻版。」在看完尚敬劇組帶來的表演之後,李誠儒直指「沒有任何創新的地方」。在隨後的內容顧問團和市場顧問團的發言中,也有不少人表示「有一絲絲失望」「有點無聊」。

「你們這不是情景喜劇。」英達直言王秋雨組的表演,「哪怕中間很歡樂的瞬間,也是典型音樂劇的東西。」是歌舞推進還是包袱推進?爭議巨大的同時,吳彼卻表示這應該叫「有音樂元素的情景劇」,「敘事方法和結構,與整個音樂劇的質感是完全不一樣的。」

有客觀的討論,更有犀利的交鋒。為什麼要把這種類似於行業內的討論放在大眾視野中?馬文瀚表示,就是希望能特別真實和一針見血的去討論當下情景喜劇這個行業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什麼樣的劇才值得被孵化,值得去投拍,我們在很真實的給觀眾展示這個行業遇到的困境,也期待觀眾的支持。「24人的顧問團打破了以往的個人審美核心制,內容顧問團和市場顧問團以及大眾劇評團的設置將更突出評判標準的大眾性和國民度。」

高亞麟在節目中也直言,「現在新媒體、短視頻已經如火如荼,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現在大家對節奏、速度、呈現和裡面的元素已經完全不滿足了,現在情景喜劇有沒有新的可能性出現?」

當然這種可能性不僅體現在討論上,更體現在每一次表演呈現的極致追求上。

「為了一期節目,為了一集劇本,每組藝人都是提前一周左右來排練。」阿蘇強調道,「再大的藝人都是這樣。」和其他綜藝節目錄製不一樣,這幾乎是一道只能用時間和心血去換表演效果的必答題。

與演員們一樣,創作團隊甚至需要更早地做好準備。為了改變觀眾看喜劇的一個視覺感受,每一個劇會把4到8個分場景建在一個250平米的車台上,在表演期間車台像移動的房子一樣駛向觀眾席。馬文瀚說,「我們給觀眾完整的還原了情景喜劇拍攝製作的全流程,最後通過大螢幕鏡頭切割給觀眾呈現出影視化、劇的質感。」

用綜藝的方式拍情景喜劇,指數級增長的難度,不僅讓創作團隊備受考驗,也把壓力加在了演員們身上。

「我現在很著急,咋辦呢?」李雪琴組《今天有演出嗎》的第一集表演《十萬火急》因為節奏很快,情景喜劇的內容和導播的實切畫面總是對不上,背負的壓力讓她開播前情緒幾近崩潰。

這種挑戰怎麼解決?「6個場景,12台機位,動作語言等也都在快速的推進,而且現場還只有一遍的機會。」這樣的模式,一方面能刺激演員的興奮度,另一方面演員們也要承擔沒有互動、獨自等待觀眾「笑聲」的壓力,「他設計的一個梗,現場沒有聽到觀眾的反應,那這演員會崩潰。」

用一檔綜藝推動一個行業,

IP孵化才剛剛開始

《開播!情景喜劇》中有個特別的環節,每個劇組都需要在登上舞台前填一張「答題卡」,上面不僅需要每位演員簽名,也需要他們寫上希望這部劇能夠播出的集數。有的寫「188」,有的寫「9000」,甚至有的寫上「一輩子」和「∞」……

這個有趣的互動,某種程度代表了人們對於情景喜劇的期望。阿蘇坦言,「想尋找能夠再陪伴大家十年的一部情景喜劇。」

近年來,國內各大喜劇綜藝捧紅了不少喜劇明星,但喜劇內容除了綜藝播出期的短暫高光,也很少留存下來,更不用說被開發成具有影響力的喜劇IP了。「無論是喜劇電影,還是喜劇段子,它都是瑣碎的,即使做成系列三四部也到頭了。」《開播!情景喜劇》在製作邏輯上的差異,讓這檔節目的開播本身變成了起點,而不是終點。

據阿蘇介紹,東方衛視將提前預定採買和播出最後的冠軍劇目。「其他的劇我們也希望,能夠通過這個節目讓更多平台看到,在衛視或者視頻網站能夠真正播出。」

「希望能夠通過一檔綜藝,推動情景喜劇這個行業。」阿蘇的願景其實還會更具體一些,他期待觀眾能夠重新關注,以一種更開放的心態去關注這個類型;也期待演員們能夠對這個喜劇的終極產品產生情愫,認真去做這件事。

馬文瀚則認為,《開播!情景喜劇》不但是一次「劇綜結合」的跨產業結合,更是在喜劇內容端的一次更新疊代,希望去放大喜劇的價值,更長久更生活化的去陪伴觀眾。能夠看到,東方衛視和北京春光好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都在試圖讓情景喜劇變成一件更久遠的事,變成我們理想的生活圖景,在初心的堅守下用情感共鳴陪伴又一代中國人。

事實上,《開播!情景喜劇》對行業更大的價值在於,它讓創作者的視野不再局限於內容本身,而是納入更廣闊的影視鏈條生產當中,它不再是一種消耗品,而變成一個發動機——即使在喜劇綜藝的類型之外,這也具有啟示意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a171eb0c9c115955368e089a318b5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