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股東「輸血」80億 華夏銀行定增縮水
出品|大摩財經
拖延了一年多後,「難產」的華夏銀行定增方案終於落錘。
10月13日,華夏銀行公告稱定增方案已經確定,第一大股東首鋼集團和第四大股東京投公司分別出資50億元和30億元參與定增,增價格為15.16元/股,較10月13日收盤價5.03元/股,溢價200%。所募集資金扣除相關發行費用後將全部用於補充華夏銀行核心一級資本。
上市公司定增一般是低於二級市場股價,即其他股東向認購股東讓渡了一部分利益。但銀行股大多「破凈」,國企又不允許低於凈資產發行股票,導致銀行股定增通常是溢價發行。不過,華夏銀行市凈率只有0.32,導致定增價至少是其股價的3倍,這也讓投資者望而卻步,原定200億的定增規模大幅縮水。
不得已的「定增」
2021年5月,華夏銀行發布了最初的定增預案,計劃向35名特定投資者發行15億股股票,募資200億元。2022年2月,該定增獲得銀保監會批准。2022年4月,華夏銀行將定增期限延長至2023年5月27日,當年7月,該定增獲得證監會核准。 在此期間,華夏銀行及定增保薦機構、聯席主承共向82名投資者發送了認購邀請,但由於定增溢價太高,最終只有首鋼集團和京投公司投資參與了增發,總募資80億元。
本次定增,華夏銀行給出了兩套定價方案。一個是參考基準日前20個交易日的交易均價,一個是參考發行前最近一期經審計的每股凈資產,最終擇價高者,以每股凈資產定價。至2021年末,華夏銀行的每股凈資產為15.16元,10月13日收盤價為5.03元,市凈率為0.32倍。
銀行股的長期低迷,造成了上市銀行想要定增只能溢價發行的尷尬。Wind數據顯示,目前A股共有42家上市銀行,平均市凈率為0.64倍,其中大多數都處於「破凈」狀態。截至10月17日收盤,華夏銀行市凈率只有0.32倍,在銀行股里處於吊車尾的水平。
華夏銀行是國有控股股份制商業銀行,受限於國有企業不得低於凈資產發行股票,華夏銀行此次定增價至少高於股價3倍,這也導致很多投資者望而卻步。最後「兜底」的只有首鋼集團和京投公司。
首鋼集團是華夏銀行第一大股東,而京投公司一直是華夏銀行的信貸客戶,2021年度關聯交易達到138億元,2022年進一步增加至226億元。
華夏銀行自2003年上市後,共進行了兩次定增,每次定增對象都是大股東,定增價格也都高於當時股價。2008年10月,華夏銀行完成115.6億元定增,發行對象包括首鋼集團、國家電網和德意志銀行,發行價為14.62元,當時市場價僅在7元左右。
2019年1月,華夏銀行再次完成115.6億元定增,發行對象是首鋼集團、國家電網子公司國網英大和京投公司,發行價為11.4元左右,增發溢價仍高達50%以上。
截至2022年6月末,首鋼集團持有華夏銀行20.28%股權,國網英大持股19.99%,中國財險持股16.66%,京投公司持股9.95%。本次定增完成後,首鋼集團持股增至21.68%,京投公司增至10.86%,原本的第二、三大股東國網英大和中國財險持股分別稀釋至19.33%和16.11%。
經營問題突出
作為知名股份制商業銀行,華夏銀行的經營質量、穩健性等問題比較突出,多項指標近年來在A股上市銀行中都處於尾端。
華夏銀行的資產質量管控尤其面臨嚴峻挑戰。2015年之後,華夏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突破1.5%,至2018年末達到1.85%。此後三年,華夏銀行核銷了約900億元不良貸款,控制不良貸款率取得了一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