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500強榜單:中國企業數量首超美國,先別急著高興

2019-07-24     eBOND

最近小米首次入圍世界500強企業,雷軍給每位員工發1000股的新聞讓不少的小夥伴羨慕不已。

而新一年剛剛發布的《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中,算上港澳台,中國上榜企業數量史無前例超過美國。

世界500強榜單就像是企業界的奧運會,在把全世界最牛企業都拉出來遛彎的同時,也間接展示著大國相對實力的此消彼長。

根據最新的榜單,中國上榜企業129家,直接登頂。即便不算上台灣地區,中國企業也達到119家,與美國旗鼓相當(121家)。其中,沃爾瑪連續六年成為全球最大公司,中石化則取代去年的國家電網躍居第二。今年備受矚目的華為雖然不斷遭遇挑戰,但仍舊從去年的72位上升至今年的61位。新上榜的企業中,「歡喜冤家」珠海格力與小米共同登上世界500強的舞台。

圖片為《財富》2019年世界500強Top10企業

中國的企業競爭力到底發展到了怎樣的程度,是否真的足以跟美帝抗衡了呢?一起來看看近20年的數據,吃著群眾的瓜,也操著國家大事的心,決定用各種榜單綜合盤一下中美兩國的「企業國家隊」陣容。

1.世界500強賽場:中國朝上,美國向下

先來看看1998年至2018年《財富》500強的所有數據,描繪出了中美企業20年的變遷。

在世界500強這個頂級賽場上,中國企業一直處於上升通道。

1998年,中國500強數量還只是美國的三十分之一,僅有中國銀行、中石油、中石化、國泰人壽保險、中糧集團,以及由兩個英國人在廣州成立的怡和集團共6家企業上榜。到了2018年,中美間的差距縮小到僅有6家,而美國在2002年數量達到巔峰之後就開始走下坡路,2019年更是被中國超越。

歷史浮沉20年,我們目睹了早年間中國五大銀行、中國電信集團等國企陸續上榜,也見證了2008年的聯想、2010年的華為、2016年的京東、2017年的阿里巴巴、騰訊等民營企業的接踵登場,同時大洋彼岸也經歷了GAP、LOEWS、摩托羅拉等巨頭的衰落。

榜單Top10企業中,中國也從早年的無一家公司上榜,發展到2019年超越美國,占據三席。大家熟知的中石化、中石油和國家電網,分列2、4、5位。其中中石化是中國最早登上亞軍的企業,但在2015-2018年由國家電網接棒,直到2019年再次登上世界第二。

除了上榜企業數量增加,這些企業的營收也在飛速上漲。2018年中美企業營收差距已經縮小為20年前的一半。而利潤方面,美國企業的利潤呈周期性波動,中國雖穩步上升,但差距仍舊明顯。根據2019年最新數據,中國企業的盈利能力依然沒有達到世界500強的平均水平。

從行業來看,中國的上榜企業集中在資源壟斷性行業及金融部門,包括大家熟知的「兩桶油」、五礦集團、中國鐵路、太平洋建設等,以及國有四大銀行。且多年來,挑起500強大梁的始終是TA們,地位巍然不動,格局鮮有變化。

而美國除了早年由於大都會人壽、安泰保險、花旗等企業在保險、銀行等領域就建立了優勢之外,近5年來,電信、計算機等高新科技行業進步也十分顯著,在2018年已躋身行業前十。

雖然在高科技、現代化金融等領域,與美國的差距還難以跨越,但努力也還是看得見。

盤點了中美5年內進步最快的十大行業(進步指2018年行業占比高於2013年),發現中國進步最大的行業非房地產莫屬,增幅高達4.17%,具備了濃厚的中國特色。即便國家在2018年實施了宏觀調控,在最新的2019年榜單中,房地產企業仍舊進步顯著,5家房地產公司排名均有大幅提升,其中排名上升最快的企業為碧桂園,躍升176位。

此外,中國在網際網路、電子電氣、計算機、航天與防務等領域的投入與進步也十分可觀。阿里巴巴、騰訊、海爾、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等企業頗為給力,這也是為數不多在企業數量上我國可以與美國正面抗衡不落下風的前沿領域。

不過,中國在民生關注度上稍顯遜色。美國在保健、製藥、食品等生命健康領域優勢顯著,且還在持續加強。不僅如此,美國在信息技術服務、半導體等前沿領域也在持續發力,高通、英特爾等晶片壟斷企業正是美國制裁中興、華為的底氣所在,而中國的半導體企業僅有的一個還是來自台灣的台積電,信息技術服務還尚未實現零的突破。

2.美國500強VS中國500強:兩倍速差

為了擴大樣本覆蓋量,對比下兩國的上市公司500強最新情況。

根據《財富》2019年發布的最新數據,中國上市公司500強營收門檻為162.38億元,新秀海底撈今年就以170億元的營收首次進入500強,位列482位。整體來看,500強上榜企業總營收為45.5萬億人民幣,凈利潤為3.625萬億人民幣。

與之相對,美國500強的上榜門檻為55.75億美元,對應企業則是排名最末的牛仔褲品牌Levi's。500家公司總收入達13.72萬億美元,總利潤達到1.13萬億美元。按照匯率折算之後,三個指標均是我國的兩倍還多。

再看國家隊的構成,中國的500強企業只覆蓋了35個行業,而美國隊有來自72個不同領域的企業選手,多樣性和均衡性上沒有偏科。

根據500強各行業的利潤占比,得出中美各自500強中最會賺錢的十大行業。

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商業銀行均以絕對的優勢占據第一。但與美國不同的是,在我國500強中,僅占4%左右的銀行企業賺取了40%的利潤,吸金能力過於強橫。以恆大、碧桂園為首的房地產業也可謂是中國的吸金大族。上榜企業數量是美國的10倍有餘,凈利潤總和占比超過10%,加上銀行,真真占據了半壁江山。

此外,中國500強企業的營收超過2018年全國GDP的一半,而美國500強的營收超過其GDP的三分之二。可見美國企業的頭部效應更加明顯。

經濟學家胡鞍鋼2013年在《中國國有經濟競爭力評價》的論文中用大量數據證明,中國的一流企業不是是否出現壟斷的問題,而是集中程度還遠遠不夠。看來,經過了五多年兼并重組關停並轉,中國大企業們的確更大了,可「大而不強」的老毛病還沒根治。

綜上所述:

從世界500強、中美500強、獨角獸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國企業20年來成長速度飛起,某些特色領域可以小小冒個尖兒,但畢竟偏科嚴重,遠未登頂。幸運的是,中國企業的崛起很大程度就是依靠跟進戰略的成功,新興的領域也必將會有中國企業迅速跟進甚至超越領先。隨著中國在金融、科技領域的不斷革新,新興產業格局必將迎來新的轉機,只是這可能是一場無比兇險的競技。

(如果您覺得文章有幫助,創作不易,求個關注!關注eBOND君,訂閱更多優質原創推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_VWImwBmyVoG_1Z9l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