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傳十二世,歷經十六帝,享國276年。
對明朝的評價,歷史學家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歷史愛好者的評價更是「千人千面,迥然不同」。
對明朝歷史,比較常規的評價是:明朝是繼漢唐之後黃金時期。明代無漢之外戚之亂、唐之藩鎮之憂、宋之歲幣之恥,號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清朝官方評價明朝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說實話,清朝官方著史能對前朝如此評價,已經算是非常褒揚了。
出生於河南開封的著名作家柏楊,在台灣的獄中寫下的《中國人史綱》,對明朝的評價比較極端,他認為明朝時中國歷史上的「大黑暗時代」。
當年的清華大學著名教授,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可謂是公認的明史專家。對明朝歷史有著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還談到了學術界爭論的資本主義萌芽問題。他所著的《明朝三百年》可謂是解讀明史的權威之作。不過令人感到弔詭和遺憾的是,最後也是命運多舛,因其所著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而被殘酷批鬥,最後不得已在獄中自殺,家破人亡。
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說到:「《明史》我看了最生氣。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明武宗、明英宗還稍好些以外,其餘的都不好,盡做壞事。」這段話可視為毛澤東對明史的整體印象和基本評價。
明朝歷史上有記錄的名正言順的十六個皇帝,讀過歷史的朋友可能也都會有這樣的印象,除了朱元璋和朱棣還有些文治武功以外,其他的皇帝一個比一個不靠譜,甚至非常昏庸奇葩,有幾個死的也不明不白的。總之,給人的總體印象是——明朝多昏君。
因為昏庸而出名的皇帝,明朝確實出的比較多,比如萬曆皇帝朱翊鈞。
萬曆在位年數48年,是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但是這並不是他「聞名於世」的原因。
萬曆之所以被很多非歷史愛好者所知,可能更多的因為當代一本書而「走紅」——《萬曆十五年》。
《萬曆十五年》作者是美籍華人黃仁宇。英文本推出後,被美國多所大學採用為教科書,並兩次獲得美國書卷獎歷史類好書的提名;中文本問世後,獲得如潮好評,成為眾多作家、學者、企業家、高校師生的案頭必備書,併入選《新周刊》和《書城》"改革開放20年來對中國影響最大的20本書"。
其實這本書,在一些不是很喜歡歷史的讀者眼中,以前並不是很出名。我第一看到這本書,是在圖書館的一角,從它的嶄新程度看來,借閱量並不大。從書名上看,我第一感覺是:這本書在寫萬曆不上朝的十五年的事兒。後來看後才知道,是寫得具體的一個年份——萬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歷史上所發生的一些不起眼的事件,以及對後來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的深刻影響。
後來得益於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的熱播,把這本書帶火了。
有趣的是,為什麼是萬曆十五年?
東西方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就在同一年,努爾哈赤開始在東北崛起,吞併建州女真哲陳部。就在同一年,西班牙開始派兵出征英吉利,東西方的差距也正式拉開。
那一年,受張居正管教了10年的萬曆皇帝,終於開始放縱自我。他終日沉溺於酒色之中,對於朝中大事漸漸不再過問。後來患了足疾,乾脆不上朝了。朝中官吏對他橫加指責,萬曆皇帝也不予理睬。
這一年,是萬曆與文官集團對抗失敗的一年。在立太子的問題上,他後宮佳麗三千人,偏偏鍾意鄭貴妃,愛母及子,想立太子為朱常洵。可大臣們卻堅持立長不立幼,強迫他立了朱常洛。萬曆為此罷朝,和大臣們整整乾了十五年,也沒有遂了自己的心愿。萬曆又不夠心狠,只能做出這種無聲的抗議。
那一年,申時行成為首輔已經是第4個年頭。他沒有張居正銳意改革的勇氣,也不願與宦官、朋黨爭鋒。他看出了明朝的頹勢,卻無力挽狂瀾之力。他只想著安穩退休,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萬曆皇帝被前一個首輔張居正的教導下,毀了三觀,而明朝在申首輔的維持下,止步不前。
那一年,嫉惡如仇、廉潔一生的海瑞病逝了。他一生為國為民,與貪官污吏鬥了一輩子。正當大家以為這股清流能凈化官場風氣時,他離開了。一些正直的官吏失去了信仰,不知道,自己是否還要走下去。而貪官污吏再次對百姓露出了獠牙。
那一年,英勇無敵的戚繼光去了。他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天才,更是一個優秀的軍事統帥。原本他可以為明朝開疆拓土,但統治者需要的卻只是一個能打勝仗的將軍。明朝只要在國土上打勝就好了,不需要你做額外的工作。也正式他的離去,讓明朝失去了在軍事上領先的地位。
萬曆皇帝雖然執政長達48年,但是越干越無趣。天天和他打交道的,就是三種人:太監、官員、女人,第一種是肉體上的閹人,第二種是精神上的閹人,第三種是母老虎。
天天呆在紫禁城,唯一出了幾趟北京城,還是去看了看自己的墳。
萬曆十五年,在明朝看起來,還是歌舞昇平、諸事和諧的一年。
但是從此它失去了領先世界的機會,開始走向滅亡。
所以,多讀一下這本書,可以以史為鑑,知興替、明得失。
這應該也是高層領導喜歡閱讀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