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當老師還是去上學,我還是建議你去公立學校,遠離民辦

2019-07-26     小剛哥說教育

最近,有一則民辦學校在上海辦高考復讀班的新聞上了熱搜。也牽動了不少關注孩子入學的家長的神經。

經上海市教育部門調查,該高復班並不是毛坦廠中學所辦,開課地點是毛坦廠和當地另一所中學合辦的民辦學校,師資分開,管理模式相同。招生宣傳中所謂採用上海2020年高考考綱,經教委確認並不存在,而網傳「上中一名今年高考521分學生已報名」也不屬實。

上海市教委表示,按照《民辦教育促進法》等法律法規與政策文件的規定,「辦學許可」針對的是具體的辦學活動。無論是上海本地還是外省市的社會機構與自然人,凡是在上海開展非學歷文化教育培訓活動的,都應當經所在區教育行政部門審批後方可實施。

目前閔行區教育行政部門已商請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予以核查。對於經審批設立的文化教育培訓機構,教育行政部門將對其教育教學活動進行監管,督促指導其依法規範辦學。

同時,此事涉及中介服務和學生赴外省市就學,提醒家長與學生需高度重視安全風險。

由此可見,公立學校還是相對靠譜,民辦學校,總是游離於監管之外,出了問題引起關注,監管部門才出手督促指導,開展整治。

公立學校和民辦學校,都是辦學教學生,究竟有哪些差別呢?下面做一個全方位的分析比較,讓大家對二者能夠更全面客觀的看待,依據實際情況作出選擇。

一、辦學主體和基本性質

公立學校是國家出資,屬於「體制內」學校,事業單位性質,其一切經費來源於中央和地方財政(主要來自地方,對高校而言,中央支持地方經費相對更多一些,高中以下的學校,主要依靠地方財政)

民辦學校是民間出資,或者說是私立學校,企業性質,雖然都是搞教育辦學校,但是其一切財源來自於股東,受校董會領導,其生存發展,主要在於是否盈利。

但是,只要是學校,都要受縣以上教育部門監督管理,在監管方面,法律約束是一致的。一切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規,對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同樣適用。簡單的說,凡是學校,皆無法外之地。

二、師資來源、教師待遇和招生方式

公立學校的老師,都是按照事業單位錄用人員程序選拔招錄的,受編制員額控制,能進公立學校當老師,相當於就是捧上了「鐵飯碗」,一般情況下,不會被辭退。雖然現在在義務教育學校開展了「縣管校聘」改革,也就是說所有的老師的人事管理,都在縣教育局管理下,聘用自主權在學校。但是不論怎樣改革,公立學校老師的工作穩定性是長期的、可靠的,只要不嚴重違法違紀,身體健康,都能幹到退休那一天。

公立學校老師的福利待遇,自然受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財政投入有關,地方與地方之間差異比較大,但是基本工資都是按照國家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工資等級來確定的,差別主要在各種補助、績效方面。五險一金、各種假期是有保證的,因為生育、生病等原因長期請假,工資也一分不會少(績效獎金除外)。

公立學校老師的教學水平和責任心,取決於這個學校是不是有一個好校長,把這個學校的學風、教風帶的怎麼樣,不敢說都是稱職的好老師,但是絕大多數公立學校的老師,從能力、品行上還是勝任的,畢竟是事業單位人員,受黨紀國法管著,還有群眾和網絡監督,除了少數害群之馬,教師整體素質還是不錯的。教學水平的差異,主要在於班額人數,公立學校每個班學生較多,一般都在50甚至以上,所以老師的教學精力有限,必定有一部分差生是不受關注的。換成你是老師,一般也會更喜歡學習成績好又懂事的好學生,對差生能一視同仁就不錯了。老師也是普通人,這種心理,也是人之常情。

公立學校的生源,由於是劃片招生的政策,只要屬於該學校的區片,不論學習成績如何,必須允許學生入學,所以生源水平、家庭環境、家教程度也是參差不齊,什麼樣的學生都有,什麼樣的家長都有,就是個小社會的縮影。

民辦學校的老師,就像企業招聘一樣,都是從社會上招錄的,當然前提是必須有教師從業資格,屬於體制外的老師,他們就相當於在學校為校董會打工,乾得好,貢獻大,工資自然高,而且民辦學校為了提升師資水平,也會高薪從一些公立學校挖一些教師人才過來。所以民辦學校的老師,想像體制內的一些不求上進的老師那樣混日子是比較難的。

民辦學校的福利待遇,完全取決於這個學校的綜合實力,或者說財力投入。五險一金理論上也必須有,這是社會保險法明確規定的,但是也有的學校不願意出,或者按照最低檔次繳納,企業為了盈利,總是想在這方面降低經營成本。所以民辦學校的老師都是吃青春飯,趁年輕多掙錢,努力提高自身價值,要不然隨時有被辭退、學校關門倒閉的可能,還要重新找學校。退休後,也是企業職工的退休待遇,和事業單位退休待遇的實際差距,你懂的。

民辦學校的招生,相對自由度比較高,一些「牛校」招生門檻都不低,因為一切為了升學率,所以要挑好生源。很多民辦學校都是自主招生,按照自己確定的標準來招生,這樣也保證了生源的優秀率,不像公立學校那樣「魚龍混雜」。這也受到了很多當地家長的追捧,花大價錢上民辦學校,也成為了很多家長的選擇。所以一些鄉村的公立學校,經常被附近的一些民辦學校所「碾壓」,這也是很多鄉村學校難以為繼的一個原因。

不過,這個現狀即將發生變化。今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意見》中的「第17條」成為焦點,其中提到「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實行電腦隨機錄取」,這就意味著今後小學和初中都將實行公民同招,民辦學校報名超額要搖號。

以上這些差別,都是有利有弊,各有各的特色,對於想去當老師,還是想去上學的朋友,可以看看哪種環境更適合自己。

三、民辦高校VS公立高校

從歷史發展角度看,民辦高校就像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國家提出的允許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到鼓勵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以此作為公有制經濟的補充一樣——是為了解決80年代初嬰兒潮造成的大量高中畢業生沒有大學可上的問題,為了鼓勵民間資本辦高校而產生的。

從法律地位上看:民辦高校是指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及其他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利用非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面向社會舉辦的高等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其教育層次分專科和本科,從經營角度,分為盈利性和非營利性民辦高校。由當地政府批准設立,受教育部門監管,並且按照自負盈虧方式辦學,教育政策上,給予一定的鼓勵和扶持。經政府批准的民辦高校,國家承認其學歷。

而公立院校,一切經費來源都是國家和地方財政,而且還有校產收入和各種補助,各種教學科研經費都比較充足,可以負責任地說,一切都是以師生為中心的,這一點不敢含糊。

民辦高校就像民營企業一樣,有經營好的,也能辦出名校,就成了民辦高校界的「華為」,經營不好的,絕大多數都是三本院校,甚至淪為網友眼中的「野雞大學」。但事實上,只要是國家批准設立的民辦高校,都不是「野雞大學」,他們與虛假宣傳搞詐騙的學校還是有本質區別的。

從辦學實際情況看:民辦高校給人的印象是好的特別好,差的特別差。

好的民辦學校,除了收費高以外,教學科研、師資、管理保障、學生就業等各方面都能達到公立的一本院校水平。但是這都是極少數。

差的民辦學校,老師的工作都不穩定,有的老師上周還在上課,下周辭職了;由於很多都是盈利性院校,在面向師生的飲食、被服、物業、住宿等各類收費方面,都比較高。

綜合比較,學生民辦高校就讀的花費,是公辦高校的三到四倍,一般的家庭,真的不建議讓孩子去讀民辦高校,並不是歧視所有的民辦院校,而是投入產出比很不值得!如果孩子考不上公立大學,完全可以復讀一年,或者去上一所專業技術比較強的職業技術學校,將來就業也比在民辦三本院校混幾年強得多!

雖然有《民辦教育促進法》,也是為了給予非公有經濟一個合法地位,同事鼓勵競爭,讓市場來選擇民辦高校,讓強者更強,弱者淘汰。

隨著高等教育的進一步改革和發展,絕大多數辦學理念落後,辦學水平差,管理經營不善的民辦高校,已經完成了其歷史使命,必然會退出歷史舞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dhIN2wB8g2yegNDl-I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