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下漫筆 | 告訴你一個秘密:人類誕生於一個故事
▋燈下漫筆
若想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一定要在庸常現實之外構建另一個自己,勇敢地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堅定地培育那顆種子,讓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長出另一半。
原文:人類誕生於一個故事
編譯 | 甘肅省地礦局 劉 虎
圖片 |網絡
我要告訴你一個秘密:人類誕生於一個故事。
恐龍是怎麼誕生的?鳥是怎麼誕生的?魚是怎麼誕生的?花草樹木源自何方?飛禽走獸來自哪裡?花崗岩如何形成?石墨怎麼就變成了金剛石?滄海桑田如何變遷?一粒粒塵埃堆積如何孕育了生機勃勃的草原?
這是人類才會思考的問題,因為人類誕生之初便被這樣幾個問題所困擾:「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你是否想過,我們正因為這個問題才實現了從動物到人的脫胎換骨?今天,我要給你一個正確答案:人類誕生於一個故事。
古代中國人說女媧摶土造人;古希伯來人說上帝造人;古希臘人說神用泥土和地心之火創造了人;有人說人是某種動物的後裔;有人說人是某種植物的嫡傳……哪怕我們採信所有的傳說,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而衍生出更多疑問。
必然有人追問,那麼神從哪裡來?那些變成人的動物和植物從哪裡來?那些製造了人類的泥土、石頭、火從哪裡來?那些創造了這些故事的人從哪裡來?所有傳說和隨之而來的問題蜂聚在一起,瞬間指向了另一個故事: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在講故事。講的什麼呢?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
為了徹底弄清這個問題,永久擺脫那車軲轆辯解,今天我要讓每一個活生生的人見證那個天然存在的答案。
以兩種形式存活
每個人都以兩種形式存活。
一種形式中我們和動物、植物沒有區別,當我們去世,會化成泥土、歸於塵埃;另一種形式是在故事裡。故事裡的人類是一種符號,可以是中文、英文,可以是世界上所有的文字符號或圖形。這些文字符號和圖形誕生的瞬間,人類就誕生了。
人類用符號認識萬物,讓恐龍回到恐龍,鳥回到鳥,魚成為魚,花草樹木只是花草樹木,岩石和泥土在地質輪迴中相剋相生,讓人類成為人類。人類用符號定義日月星辰、天地萬物,用符號推算宇宙的起點、地球的板塊的演化,生命起源物種滅絕、恆星塌縮超星崛起,最後用這些文字符號或圖形定義了人類。
我們用文字圖形和符號交流思想、表達情感,把它們匯總到一塊形成文章、書籍、音樂或美術作品供更多人閱讀、聆聽、欣賞。我們無需見面,寫作和閱讀幫我們實現了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鼓勵、相互溫暖、相互指正、相互幫扶,讓我們看到沒有去過的地方是什麼樣子,知道已經滅失的歷史上曾經發生的事情,預判未來即將產生的奇蹟。
這些符號巧妙轉換,讓不同種族、語系的我們相互融通,幫助我們清醒地知道成為人類後的我們和天地萬物依然血脈相連。我們依靠這些被我們創造的符號的力量從動植物中脫穎而出、從塵埃和泥土中鮮活萌芽、茁壯成長、蔚然成林,源於自然,歸於自然。
沒有翅膀的我們因此飛得比鳥更快、更高;沒有腮的我們因此比魚游得更遠、潛得更深;我們因此抵達別的星球,隔著渺遠的太空掌控黑暗中發生的一切,精確獲知某一顆流星何時從天際划過,抓準時機許下一個無人知曉的心愿。
那些充斥在神話和幻想小說里的各種神秘咒語,只在想像中產生作用,唯一能在現實中發力的,恰恰是我們眼前這些文字符號和圖案,賦予肉體凡胎的我們神性。讀懂、研究並發展這些文字符號和圖案,你會明白,那顆消失在黑暗裡的流星其實落在了你的心底,變成了一粒種子。
以故事區分你和別人
故事總是虛構的。誕生於故事的人類自然也是虛構的。
人類出生時只出生了一半,有些人一輩子只活了這一半。若想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一定要在庸常現實之外構建另一個自己,勇敢地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堅定地培育那顆種子,讓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長出另一半。
那是一個講衛生、愛美、懂禮貌、好開玩笑、沉默機警、自尊自謙自強自信、熱心融入人群又敢於保持獨立,喜歡歌唱、熱愛舞蹈,痴迷於未知世界、科學探索,嚮往高山大海、迷戀山川湖泊,喜歡運動、敢於挑戰極限、立志成為世界冠軍的人,衣食住行之外馳騁著一顆自由的心靈。
虛構中的形象是一盞明燈,雕塑家完成了設計草圖,此後有限的歲月,願你風雨兼程、無怨無悔,執著地遵循內心的驅動,一筆一畫地描繪,一錘子一斧頭地雕琢,一處處精心修正,讓腦海里孕育的那個形象血肉豐滿、躍然紙上。
從草圖到雕塑,每一步都離不開閱讀,離不開那些科學符號,音樂符號和美術圖案的慰藉、啟迪、引導和燭照,積累到一定程度,融入獨立思考,開啟寧可失敗也絕不重複他人的卓絕跋涉,做自己人生的編劇、導演和主角,把自己塑造成自己,而不是隨波逐流,把自己活成別人。
當你如願成為一個有靈魂的科學家、工程師、作家、記者、醫生、航天員、巧克力大師、旅行家、卡車司機,你會驚喜地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人們以這個故事區分你和別人,更多人因而確信存在這樣一個真理:
人類誕生於一個故事。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8期第7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減少城市環境中的夜間光照,能使人類健康和社會受益 | 社會科學報
數據記憶可能重塑人類本質 | 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