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茶圈裡,老叢水仙為什麼這麼火?這4點總結說出了關鍵

2023-08-10   小陳茶事

原標題:岩茶圈裡,老叢水仙為什麼這麼火?這4點總結說出了關鍵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岩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岩茶圈子藏有不少喝茶鄙視鏈。

喝正岩的鄙視半岩,喝足火的鄙視輕火。

哪怕同樣都是喝牛欄坑肉桂,還要分出坑頭、坑中、坑尾之別。

換到岩茶品類項方面,更是競爭得白熱化。

喝大熱門品種肉桂後,瞧不上喝水仙的。

或者說,喝水仙必須要選老叢水仙,才能和肉桂掰手腕。

另一邊有意思的一幕是,麻花也在武夷山接觸過不少老茶友。

其中有部分是「水仙控」,家裡藏了很多陳年水仙。

在喝岩茶水仙時,反而瞧不上跟風去喝肉桂的。

某種意義上,水仙肉桂作為岩茶主流品種,江湖地位相當,難分伯仲。

但在很多時候,有的茶友在選擇了水仙肉桂後,又開始了「一邊倒」,覺得喝品種茶根本沒意思,不夠過癮。

也許在那些對岩茶品種抱有偏見的群體眼裡,大多數品種茶都是重香不重水,所以抱有輕視心態。

但說到底,這種重此輕彼的「鄙視鏈」從一開始就不客觀。

對待好茶,麻花只想勸大家一句,只要是好茶,不妨多些「博愛」,少些偏見。

符合「香清甘活」這四字硬性標準,就是喝了不會虧的好岩茶。

說來也奇怪,過去提到岩茶水仙,一般就是直呼其名,稱其為「武夷水仙」。

但近些年,市面上出現了一股「老叢熱」,不少茶客紛紛對外亮出一副「非老叢不喝」的態度。

這太奇怪了,市場上追捧老叢水仙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2》

一、老叢水仙的湯感極醇。

武夷岩茶的傳統審美是重水求香。

水,指的是老茶客口中常提的水路,即湯感。

湯感厚,茶水入口有質感,滋味層次豐富的岩茶,才是一流。

不然,那些空有抓人茶香,但從始至終茶味特別薄,泡開後茶湯沒有半點漿感的高價茶,只能是虛有其名。

老叢水仙之所以能在岩茶圈內火起來,憑藉的是自身超強的湯感實力。

水仙茶樹是國家級的良種,本身屬於半喬木,在沒有修剪前提下,樹形高大。

春茶季看工人采老叢水仙時,由於山地不平整,沒法搭梯采,只好依靠人力,爬上樹,腳踩著一側樹枝,等采穩之後,再雙手採茶。

遇到個別窄枝,還要一手扶穩,一手採茶,更是費勁。

在正岩深處某處小山場,今年就親眼目睹了一片老叢水仙的採摘現場,有幾列特別高大的茶樹,上面還能站上5個工人去採茶,茂密枝椏將採茶工的身形遮擋了大半,但遠遠就能看到茶樹受到採茶動作影響在晃動……

回到正題,達到60年以上樹齡的老叢水仙,經歷小喬木的多年紮根積累後,從四周茶地土壤內部獲取的含氮類物質更豐富。

經過根系輸送給枝梢青葉後,能產出漿感無比稠滑,喝入口類似米湯那般綿、密、厚的極致湯感。

如此超強的湯感實力,是老叢水仙在岩茶圈內立足的根基。

《3》

二、老叢的耐泡度驚人。

和普通水仙比,老叢水仙的茶味優勢明顯。

不僅僅體現在茶湯厚度,還表現在耐泡次數。

圈內有一部分茶友,他們很愛喝岩茶,但喝了有一段時間,始終談不上太懂。

對於武夷岩茶的山場文化、品種體系、各家特色等,了解不深。

但這不妨礙他們對老叢水仙的欣賞之情。

遇到一泡樹齡真實,茶味極醇,好喝又耐泡的老叢水仙時,不論懂茶不懂茶,心底都會感覺特別值。

遇上泡茶待客之類的重要場合,找一款耐泡度高的老叢水仙很重要。

以正岩老叢水仙的平均實力,用蓋碗沖泡時,連續「快出水」沖泡六次、七次,茶味都特別醇。

泡過七沖之後,逐漸延長每一衝的浸泡時間,稍加坐杯。

不出預料的話,還能再泡出5沖左右茶味清甜的尾水。

前後相加,平均泡茶次數超過十沖,是老叢水仙的正常操作。

待客喝茶時,哪怕只亮出一泡老叢,三、四人在場喝茶,慢慢消磨好幾個鐘頭,問題也不大。

如果茶味不耐泡,才泡四沖味道就明顯淡下去,需要頻繁起身換茶。

這樣不耐泡的岩茶,著實拿不出手。

《4》

三、老叢水仙的叢香,被人津津樂道。

岩茶圈內有不少爭議。

其中,關於老叢水仙的叢香具體表現形式,是最多人熱議的。

從苔蘚味、青苔味、腐木味、木質香、粽葉香等,各方觀點不一。

先再次申明立場,麻花認為,木質香才是老叢水仙的真正叢香表現。

所謂苔蘚味、青苔味,不過是一股怪味。

如果是特意用上「雨水青」(雨天採下的茶青,水汽重,做青難度大,走水不及時容易出現植物腥氣),那麼,做出來的成品容易帶這股悶悶的、潮濕的、類似潮濕背陰牆角經常出現的大片青苔發散出來的味道,不是那麼好聞。

圈內也有人將這股類似苔蘚的氣味,調侃為給魚缸換水時最常聞到的味道。

不管怎麼看,香是香,臭是臭,不能混為一談。

老叢水仙的叢香,不可能是這些莫名其妙的怪味道。

受到多年樹齡實力的積累,老叢水仙的叢香更接近深邃、有穿透力的木質香。

類似穿越一片老樹木、老森林時,呼吸間能直觀感受到的幽涼氣息。

那股蒼老沉鬱的老木香氣,遠非其它普通香型能代替。

聞著老叢水仙的叢香,啜著又醇又滑的茶湯,一口咽下去,心中能獲得無比滿足的感覺。

這種喝茶直接讓人喝過癮的表現,是老叢水仙能夠走紅的關鍵。

《5》

四、喝老叢水仙的稀缺性。

水仙不是武夷山本地名叢,從清朝末年才陸續引入武夷山種植。

發展至今,水仙已經成為了武夷岩茶的當家品種之一。

如今的岩茶圈,如果少了水仙的參與,根本不完整。

但即便如此,放眼整個武夷山,老叢都是稀缺資源。

能獲得認可,樹齡可追溯的百年老叢,寥寥無幾。

能有文字記載的,半個世紀以上的老叢水仙,少之又少。

畢竟,將時光回到百年之前。

彼時的茶行業發展,根本不像今天這麼火熱。

甚至於,在動盪年代,連吃飯種糧都顧不上的時候,更不用談種茶與管理了。

早期先輩栽種下來的水仙老樹,經過多年自生自滅的,保留量有限。

建國之後,經過後面的不斷發展,從國營制茶,統銷統購。

再發展到後面80年代的分田到戶,按照就近原則,給各生產隊(如馬頭組、慧苑一組、桂林組等)分配茶地。

一路保留至今,有許多茶農面對自家從80年代接手過來的茶山,大多說不清原先茶地里栽種的茶樹,樹齡有多老。

畢竟,早期在沒有掃盲班之前,茶農們的文化水平不高,能讀書識字的極少,栽茶種植少有文字記錄。

對於多數老叢水仙的樹齡確認,只能是模糊定位為,爺爺輩小時候就有看到過,和自家長輩大致估算過……

所以,如今市面上比比皆是的老叢水仙,樹齡注水,謊報樹齡的情況,不是新鮮事。

如果為了跟風趁熱度喝老叢,建立三思後行。

《6》

想當年,牛欄坑肉桂橫空出世時,「牛肉」特別火。

不誇張地說,走到外面的大街上。

10家賣岩茶的,9家都說自己有「牛肉」。

現如今的「老叢熱」,和牛欄坑肉桂的熱度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10家賣岩茶的,家家都說自家有真老叢。

甚至於還能一口氣從自家亮出幾十款不同山場、不同火功、不同做青、不同香型、不同賣點的老叢水仙。

但這些泛濫成災的老從概念,稀缺度已經大不如前。

茶友們在買茶選茶時,不要只為了泡袋上的名字買單。

喝准老叢水仙的實力,才能獲得性價比。

不然,花了高價去買一泡所謂的百年老叢水仙。

結果真正到了茶桌上,茶湯厚度竟然比不過一泡高叢水仙。

這種啪啪打臉的事, 對「老叢」二字而言,無疑是一種侮辱。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