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理政 | 有別於西方的國家治理觀——以人民為中心
▋治國理政
科學恰適、符合本國國情和歷史發展走向的國家治理觀對於治理實踐將產生持續的正向促進作用。反之,若國家治理觀偏離了治理價值的有效性、合法性和正當性訴求,違反國家治理實踐的發展規律,則會導致治理危機,甚至使國家陷入失敗國家的風險之中。
原文 :「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價值優勢
作者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研究生 李天雲
圖片 |網絡
治理競爭蘊含國家間競爭的深層邏輯,而國家治理觀又是治理競爭的重中之重。國家治理的價值理念或曰國家治理觀是國家治理的高階問題。根據社會意識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的基本原理,不同的國家治理觀對於治理實踐具有不同的導向和牽引作用,並將於治理活動的展開過程中形成差異化的治理效能。科學恰適、符合本國國情和歷史發展走向的國家治理觀對於治理實踐將產生持續的正向促進作用。反之,若國家治理觀偏離了治理價值的有效性、合法性和正當性訴求,違反國家治理實踐的發展規律,則會導致治理危機,甚至使國家陷入失敗國家的風險之中。縱觀人類社會國家治理演化史,不同國家在不同階段形成了形態各異的治理觀。
自現代化開啟以來,自由主義國家治理觀孕育生髮於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不斷擴散蔓延,並對一些非西方發展中國家產生影響。在現代化初期,自由主義國家治理觀有其存在的客觀基礎和歷史社會條件,其指導下的資本主義國家治理實踐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合意的治理效能,並對後發現代化國家的治理產生了示範效應。然而,隨著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發展變化,既有治理觀在面對新的治理實踐發展時逐漸暴露出弊端和局限性。
中國在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系統治理思想,形成了有別於西方新自由主義國家治理觀的中國特色國家治理觀——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觀。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兩個大局交疊之際,立足於國家治理實踐規律,充分釐清西方自由主義國家治理觀及其局限性,強化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家治理觀,對於更好推動中國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具有重要意義,對夯實中國國家治理自主性、自覺性也無疑具有深遠影響。
西方自由主義國家治理觀的發展脈絡與價值內核
自由主義國家治理觀是自由主義思想在國家治理領域的價值投射和理念呈現,以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思想為主線,圍繞國家與社會、政府與市場在不同時期呈現出階段性特徵。當前,自由主義國家治理觀已經由古典自由主義走向新自由主義。隨著理論形態的更替,自由主義國家治理觀的價值內核也逐步固化。自由主義以個人主義、個人自由、理性、平等、寬容、放任、權力制衡等為原則,其部分內容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和科學性,但也存在難以克服的理論缺陷和邏輯困境。究其根源,自由主義的發展流變始終根據資本主義發展需要進行變革調適,其根本目的是強化資產階級統治的有效性,本質上服務於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的利益需求。新自由主義國家治理觀是對以往自由主義思想的即興調和,在某種意義上對於西方國家治理具有正向指導作用,但由於此種理論孕育生髮的現實基礎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無法解決,此種資產階級主導的以方法論個人主義和市場自由主義為內核理論不可避免地會帶有局限性和不徹底性,而理論只有徹底才具有說服力。
自由主義指導下的國家治理呈現出明顯的治理困境。一是國家與社會、政府與市場關係調適的內生性困境,即政府干預不足與過度干預之間搖擺不定所造成的社會穩定問題,國家與社會被政黨俘獲而相互脫嵌的民眾利益代表斷裂問題,經濟危機或潛在的經濟困境是政府干預的動因,而市場原教旨主義則拒斥政府干預,二者交織博弈,因此形成了周期性政府干預與市場慣性反噬效應,加之政黨和政府不作為,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福利事業發展受挫、貧富差距兩極分化、民粹主義極化發展等皆是自由主義國家治理觀指導下西方治理困境的現實寫照。二是國際危害性,即新自由主義治理觀國際化引發的連帶治理危機。在面對經濟危機、社會危機或治理危機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常選擇將各種治理困境向外轉嫁以分散國內民眾注意力,禍水東引成為其慣用伎倆,輕則輸出經濟危機、製造地區衝突,重則不惜挑起局部熱戰,不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深受宰制。
中國「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觀及其價值優勢
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秉持的自由主義治理觀不同,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的國家治理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科學、依法、民主的治國理政活動。執政與治理依靠人民,執政與治理為了人民,發展與治理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國國家治理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家治理,而非商人群體或資產階級主導的國家治理。公共權力在中國的國家治理中是為人民服務的,其實踐展開注重規制公共權力地方化、精英化、私人化、集團化等偏離行為。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觀是實現中國式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本質規定與內在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家治理觀,在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驅動下,將為人民謀利益作為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制度建設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以制度順暢有效執行體現人民意志,以制度績效合理分配維護人民合法權益,國家治理彰顯出顯著比較優勢。
第一,與西方自由主義國家治理觀指導下的國家治理在實踐與理論上相互齟齬、實際運行矛盾叢生不同,中國的國家治理堅持將切實有效服務於人民作為價值遵循和理論指導,理論與實踐、形式與實質有機統一,跨越了西方資產階級國家治理的形式主義陷阱和虛假承諾陷阱,保證了人民掌握真正公共權力並能夠全過程參與治理實踐,有效防止了「空頭政治」。
第二,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制度標榜社會普遍利益而實際上為精英集團特殊利益代言引發重重危機不同,在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家治理觀指導下,中國的國家治理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整體利益、長遠利益為考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現出強大的制度吸納力、整合力、動員力、組織力,在治理實踐中不斷推進位度優勢轉化為政治效能,跨越了西方國家治理中民粹主義政治的族群陷阱和極化困境,有效防止了「街頭政治」。
第三,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制度在文明表象與野蠻本性之間充滿內在張力不同,中國的國家治理體系具有民主的文明面,全過程人民民主有序優質發展,國家治理跨越了權力交接大起大落的斷裂陷阱、多黨政治分割衝突的利益陷阱,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權力交接依法有序並以民主化、制度化、規範化的形式消除了黨派競爭撕裂社會和利益集團俘獲政黨與國家的生長土壤,有效防止了「拳擊政治」和「碼頭政治」。
第四,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制度在政治法律形式平等與經濟社會權益的事實不平等之間存在制度悖論不同,中國的國家治理和民主政治跨越了單一票選政治的謬誤陷阱和非理性政治的幽靈陷阱,包容性選舉、協商民主、民生政治參與成為中國全過程人民民主政治發展的重要突破口,黨與人民有機互動、民生與民主互促互進、民主與治理耦合協同,國家治理有效防止了「指頭政治」和「無厘頭政治」。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7期第2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治國理政 | 構建融媒體語境下的政務語言能力體系
關注 | 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宜居城市評價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