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訂閱收聽音頻
完善油價機制,讓製造業企業不再如坐針氈,讓貨車司機不再愁眉苦臉,讓老百姓能大聲喊一句:「95號加滿!」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今年上半年,小巴到一個叫宜賓的四線城市調研,去酒店的路上叫了一輛網約車,是一輛新能源車。一路上,我們發現10輛車裡居然有3輛電動車。新能源車在一座四線城市有如此高的滲透率,令人驚訝。
快到老城區的時候,我們問司機師傅:「寧德時代都在宜賓建廠了,您看電動車是不是大勢所趨?」
師傅沉默了一會兒,說:「這個我不懂,但現在油價太貴了,沒錢賺。這輛車是我剛換的,花了十來萬。」他指了指方向盤上的LOGO,「是五糧液的。」
確實,受俄烏衝突影響,今年油價一直處在高位,讓很多人失去了說出「95號加滿」的底氣。儘管油價在8月開啟了「七連跌」,但歐佩克+組織決定大幅減產,油價又噌 噌噌地往上漲。 就在剛剛過去的一周里,國際油價創下了今年3月以來的最大單周漲幅。
今年國內調價呈「十一漲七跌一擱淺」的特點,總體還是漲的。10月10日,92號油和95號汽油仍然在「8元時代」。
油價漲就漲了,但對於廣大中國車主來說,一直以來還有一種「錯覺」:國際油價漲,我們跟著漲;國際油價跌,我們巋然不動。今年油價最貴的時候,網上還出了個段子:
「2008年國際油價是147美元,而國內油價是6.3元;現在國際油價是114美元,國內油價已超過9元。難道,是桶貴了嗎?」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桶真的貴了嗎?國內油價真的高了嗎?
從「4%機制」到「50元機制」
首先是存在一種不合理的定價機制。
我們知道,中國的石油價格市場沒有放開,而是用行政管理手段去調節油價,為了儘快和國際接軌,我們曾實行過4%浮動調價機制。意思是國際油價漲4%,國內成品油價跟著漲4%;國際油價跌4%,我們跟著跌4%。
但炒過股票的同學肯定會發現,這道算術題不是這麼算的。
舉個簡化的例子,原油價格原來是每桶100美元,漲了4%,變成了每桶104美元。那麼國內油價也跟著漲4%,原來是每升5元,現在漲到每升5.2元。
過了一段時間,國際油價下跌了,跌回每桶100美元。請問跌幅是多少?還是4%嗎?錯了,是(104-100)/104=3.85%。由於沒到4%的門檻,國內油價不會跟著跌,仍然是每升5.2元。
再過一段時間,國際油價又漲回到每桶104美元,按照4%的漲幅,國內油價會在每升5.2元的基礎上漲到每升5.4元。
又過了一段時間,國際油價又跌回原來的100美元,沒到4%的跌幅線,國內油價還是每升5.4元不變。
你會發現,兜了一圈,國際油價沒變,但國內油價從每升5元漲到每升5.4元,漲了8%。按照這樣的漲跌規律,總有一天油價會突破天花板。這種定價機制明顯利於漲價而不利於降價,最終導致油價基數不斷上升。
你說這不合理。確實不合理,怎麼辦?
決定成品油價格的國家發改委,在2013年和2016年就重新完善了成品油定價機制,比如設定調控區間,將調價頻率改成10個工作日,尤其是將4%浮動調價機制改成了「當調價幅度低於每噸50元時,不作調整,納入下次調價時累加或沖抵」。
像10月10日最新一輪成品油調價,由於國際原油價格浮動金額每噸沒到50元,就不調價了。這也是2022年以來成品油調價首次「擱淺」。而在2013年取消4%機制後,國內油價立馬迎來幾輪下跌。
值得一提的是發改委還設置了油價調控區間:上限為每桶130美元,下限為每桶40美元。
意思是即使國際油價漲到每桶500美元,原則上我們不會跟著漲,或者少漲,每桶130美元是天花板,財政部還會對煉油企業補貼。但假如國際油價跌至每桶10美元,我們的油價還是得按照每桶40美元的標準來定。
發改委《石油價格管理辦法》第二章第六條
這個機制的好處是,可以避免高油價帶來通脹。但無論國際油價怎麼跌,中國會一直保持「地板價」。所以只要你查看一下歷年國際油價,會發現從2008年開始,高於每桶130美元只出現過一次,低於每桶40美元的情況卻比比皆是。
「桶」貴了嗎?
第二個影響因素是稅費。我們說油價貴了,還有可能是「桶」貴了。「桶」一般指的就是稅費。
根據世界能源網站的說法,所有國家在國際市場上以同樣的價格購買石油,但汽油價格出現差異跟稅收及補貼有關。
2014年到2015年,在財政收入吃緊、油價「13連跌」的背景下,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在45天內連續3次上調成品油消費稅。這個政策當時引起了很大的社會輿論,焦點在於三天兩頭調稅,是否違背了稅收「固定性」的原則?收上來的稅,兜兜轉轉一大圈,是否會成為石油企業的補貼?
總之經過三次調稅,成品油零售價的稅負占比從35%提高到了48%。拿2015年國六92號汽油為例,它的零售價由三部分組成:成本、利潤和稅費。
成本和利潤加起來叫做「不含稅價」,占零售價52%。剩下都是稅,占48%。這48%的稅包括了成品油消費稅29%;增值稅11.5%,企業所得稅3%,剩下的是城市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小稅。(這裡簡化了構成,還有進口環節和開採環節的稅等,而並非所有稅都由消費者承擔)
數據來源:隆眾諮詢
放眼全球,中國48%的成品油稅負,遠超全球第一產油國美國,就快趕上德國(57%)、英國(60%)、法國(56%)等非產油已開發國家水平了。
「桶」貴了可以理解,但問題在於徵收的稅用來幹什麼。
不論是稅負高得離譜的歐洲,還是美國,汽油稅大多用於高速公路的建設和維護。比如在德國成品油稅負占比高達57%,但私家車上德國高速公路,不用掏一分錢。
中國老百姓抱怨油價高,無非沒看到實際的好處。
2008年,中國成品油稅費改革,取消了公路、水路的養路費等六項收費,將每升汽油的消費稅從0.2元調高到1元,但如今高速公路依然要收費。
或許2014年財政部對三調汽油稅的解釋能讓我們「釋懷」一下:
第一,限制汽油排放,減少污染。第二,資金將用於發展新能源產業,促進能源生產方式變革。第三,調節收入。
在今天看來確實高瞻遠矚。「碳中和」戰略的提出,光伏、儲能、新能源汽車產業站上全球第一梯隊,國家也進入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階段,長期為高油價買單的中國車主可謂功不可沒。
中國的油價真的高嗎?
今年5月30日中石化還在公號解釋了2008年「油價倒掛」的現象:
中石化的言下之意是我們的油價確實不貴,自己都沒怎麼賺。那麼,今天國內油價到底處在一個什麼水平?
世界能源網站顯示,目前世界平均汽油價格為每升1.27美元,中國香港為每升2.491美元,全球最貴,而內地的這一數據為1.439美元,在油價最便宜和最貴的50個國家中,都沒有我們的身影,總體排名中等靠後。
油價最貴前五國家/地區(來源:世界能源網)
當然了,拋開收入談油價都是耍流氓。
我們拿GDP增速不錯且油價相對較低的2015年為例。根據彭博社發布的「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每升油價/日薪比」排名,像印度的數據為25%,意味著印度人當天買一升汽油就要花去工資1/4。
而中國內地當時的平均日工資為22美元,買一升汽油要花掉工資的5%。這個水平排在全球第11,屬於負擔偏重的國家。而已開發國家普遍在1%到2%之間。
事實上,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國情,很難做一個客觀的比較,比如美國今年的油價和2008年比也一度出現倒掛的現象,但原因和中國是完全不一樣的。有的國家有更先進的運輸系統,有的國家煉油技術更強,有的國家自己產油,有的國家稅收政策特殊。
問題還是,在立足國情和民意的基礎上,能否進一步完善已有的機制,讓製造業企業不再如坐針氈,讓貨車司機不再愁眉苦臉,讓老百姓能大聲喊一句:「95號加滿!」
吳老師還聊了聊以下幾個話題
點擊圖片,就可搶先試聽哦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三位研究量子力學和量子糾纏的科學家。什麼是「量子」?什麼是量子糾纏呢?
本期音頻,吳老師講了講量子力學的概念。
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曉,本·伯南克、道格拉斯·戴蒙德和菲利普·迪布韋克獲得這一獎項,但最具有話題性和爭議性的當屬美聯儲前掌門本·伯南克。
本期音頻,吳老師講了講伯南克執掌美聯儲時期的政策。
美國哲學家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中對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提出五個批判,以及給出了避免成為「單向度的人」的辦法。
本期音頻,吳老師講了講《單向度的人》。
日本管理學家 大前研一的代表作有日本社會三部曲:《低慾望社會》《低智商的社會》和《M型社會》。其中,「M型社會」描述了一個怎樣令人細思極恐的社會呢?
本期音頻,吳老師講了講《M型社會》。
加入《每天聽見吳曉波》
每天5分鐘,跟著吳老師一起學習
幫你提升商業認知、構建財商思維
音頻策劃 | 徐濤
音頻運營| 常秀娟 | 主編 | 鄭媛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