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人生》之高加林:夾雜著私心的愛情只會落得一場空

2020-02-07     我的名字叫丑石



《人生》是作家路遙創作的小說,也是其成名作。原載《收穫》1982年第三期,獲1981——1982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馬雲更是對這部小說給予高度的評價:「18歲時,我是蹬三輪車的零工,是《人生》改變了我的人生。」

小說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描寫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從縣城回到土地,本來教師當的不錯,結果被他人頂替,後通過走後門又搖身一變,變成縣城公家飯的記者,到最後,又被他人揭發,所有夢想成為一場空,又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構成了其故事構架。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人生。

縱觀整個高加林的愛情,都帶有自己的私心,最後的結局成了竹籃打水一場空,兩個女人先後離他而去。最開始讀《人生》時,我是對高加林是帶有同情與理解的,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卻一直受到社會不公平的對待。但細細品過之後,才發現:高加林的愛情觀,無論是對劉巧珍還是黃亞萍,都帶有個人的私心,最後落得如此下場,頗有點「罪有應得」的感覺。

愛情本是世界上最高尚與純潔的感情,而高加林卻是理智的現實主義者,在愛情上的左右為難更是表現他真正內心的矛盾。而這兩段感情他是如何理解與選擇的呢?


01

愛情面前雙方應是平等關係,巧珍的出現撫慰了高家林那顆困苦的心,從高加林的被動接受到他認為的理所當然,巧珍一直處於不平等的狀態。

巧珍一直暗戀著高家林,而且自認為她配不上高加林,從一開始的主動投懷送抱,這段感情就註定女方的愛情是有點廉價的。

高加林從教師轉化為農民,心理受到很大創傷,他始終無法從傷痛中走出來,他的才華與知識能力都是優秀的,偏偏命運弄人,沒有好的家庭出身受到他人排擠,只能在做回農民。

母親讓他去縣城賣饅頭,他也張不開嘴,遇見熟人趕緊躲避,導致一個饅頭也賣不出去。

高加林始終沒有把自己的身份轉換回來,在現實面前,也就吃盡了苦頭。

而這個時期,巧珍恰如其來的出現,給予他嚴寒心靈帶來了溫暖。巧珍是聰明的,她幫助高加林解決現實的困難,高加林是非常感激她的。他錯把這份感動當作了愛情。

在巧珍對高加林表白成功後,他倆分開後。高加林獨自進了村子的時候,他就有了懊悔的情緒。他後悔自己感情太衝動,似乎匆忙地犯了一個錯誤。

高加林是一個理性的男人,他很現實的考慮到。他如果和巧珍好了,大概就要當農民了。而且,他自己在沒有認真考慮的情況下就親了一個女孩子,對巧珍和自己都是不負責任的。使他更難受的是,他覺得他永遠地告別了自己過去無邪的二十四年,從此便給他人生的履歷表上畫上了一個標誌。

作為成年人如果遇到的是真正自己想要的愛情,絕不會像高加林一樣,充滿懊惱與無奈,只會有驚喜與快樂。

從高加林如此複雜的心理活動中,可以看出他對這份愛情並不是滿意,只是把它當作困苦生活的慰藉品,以滿足個人的私念所需。

而且在高加林去了縣城以後,當上人人羨慕的記者後,巧珍去找她。他突然覺得沒有文化的巧珍俗不可耐,也忘卻了巧珍曾經對他做過的點點滴滴。

這種愛情從一開始的女性太過於主動,到後來被高加林「甩掉」,可以看出:高加林對巧珍並沒有真摯的愛情。否則他不會一次又一次理智的剖析這份感情,踐踏巧珍這份真摯的感情。

愛情之間如果變成了不平等,也就意味著悲劇的出現,雖然說高加林最後後悔莫及,那也是他與黃亞萍沒有結果後,他才良心發現,他永遠失去了一塊金子。如果他和黃亞萍結合了呢?他絕對會很快忘記巧珍的存在。這就是血淋淋的人性,是個人自私的表現,這其實與道德沒有關係。


02

愛情在現實面前只是虛幻一場,高加林與黃亞萍的愛情終歸被現實打敗,也是因為他倆的愛情並不牢固。

黃亞萍從小沒有吃過苦,受過累。她只看到愛情甜蜜的一部分,卻沒有足夠面對困難生活的勇氣,最後權衡下,背棄了愛情。

無論哪個時代的愛情,不落實到嚴酷的現實生活中,不考慮結果與將來,都長久不了。

著名作家三毛很經典的一句話:愛情如果不落實到穿衣、吃飯、睡覺、數錢這些實實在在的生活中去,是不容易天長地久的 。

高加林與黃亞萍只是感受到了愛情的甜蜜階段,卻忘卻了他自己本身的現實問題:他是通過不正當手段走後門才當的記者。

當這個現實問題敗露後,兩個人分手的速度如此之快,讓人瞠目結舌。

也就是黃亞萍根本就沒有想過要與高加林去吃現實生活中的苦,或者兩個人一起面對困難走出去。

而從高加林身上更沒有太多表現出,對黃亞萍愛情失去的痛不欲生,因為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黃亞萍身上的「大小姐脾氣」讓他總是左右為難。

他總是對比以前巧珍對他的愛情,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在愛情面前他是現實主義者。他會計較得與失,並沒有全身心付出。

真正的愛情如果長久,必須要面對現實生活實際問題,牢固的愛情堅不可摧。除了彼此的信任,理解與支持之外,還有很重要的四個字:同心同德。

高加林喜歡黃亞萍,還因為對方家庭條件好。他甚至規劃好了他的人生:他嚮往更大的城市生活,要遠走高飛,到大地方去發展自己的前途。他覺得黃亞萍能給他帶來更好的事業發展。

但黃亞萍呢?在高加林被撤掉官職之後,立馬把現實剖析的如此透徹。她根本沒有想過倆個人面對困難一起往前走。

倆個人的愛情基礎如此不牢固,也就不免有了分手的結局。

路遙總結了很重要的一段話,也是《人生》給予讀者的啟示:「現實是不能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誰如果要離開自己的現實,就等於要離開地球。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他千萬不能拋開現實生活,去盲目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尤其是對於剛踏入生活道路年輕人來說,這應該是一個最重要的認識。」


03

高加林的愛情悲劇僅僅是他人生的一部分,他更重要的是失去了「赤子之心」,但這並不是他的結局,以後更長的人生在等待他。

很多讀者閱讀《人生》這本書時,對高加林這個人物都是褒貶不一。

如果把自己換成高加林,處於那個年代,處於那種環境,我想大多數人也會和他一樣,在愛情選擇上左右為難。

高加林處在社會嚴酷的大環境中,沒有機會,憑個人能力根本不可能獲得好的資源。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他懂得了,社會是現實的,命運是無奈的。即使自己再有才華,依舊被那個沉重的時代壓的喘不過氣來。

他想與命運作鬥爭,他想逃離他的社會階層,不惜以愛情做賭注,來實現他命運的轉折點。

現實生活卻給予他最無情地打擊:工作沒了,兩個女人與他沒有任何結果,最後滿盤皆輸,只剩下一顆傷痕累累的心,繼續回到生他養他的土地上。

高加林最後撲倒在從小疼他愛他的老光棍德順爺爺的腳下,兩隻手緊緊抓著兩把黃土,沉痛地呻吟著:「我的親人哪……」

一切又回到了人生最開始的地方,但德順爺爺對他說的那些話成為他人生的另一個起點,相信他以後的人生會腳踏實地走好。

德順爺爺一輩子生存紮根在黃土地,用他勤勞的雙手與對生活摯愛的感情種地、栽樹、修路,幸福自己,快樂他人,這也是人生的收穫。他教導著高加林,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做人不忘本,只要對人生有一顆赤誠之心,定會收穫不一樣的幸福。


結語

路遙在八十年代創作的《人生》,至今仍會引起很多人共鳴。廣大讀者對這本書的好評甚至超越路遙寫的另一本巨著《平凡的世界》。

《人生》更加貼近現實人性,高加林的複雜人性心理也是代表普通人的想法。

愛情不是以個人意志為發展的,是兩個人共同努力的結晶。高加林的愛情悲劇很現實,當他非常理智剖析巧珍與亞萍哪個最適合自己時,為愛情加上了物質的砝碼時,愛情的天秤就已經傾斜,從而導致悲劇的出現。

而這,正是警示我們所有人的一句話:夾雜著私心的愛情只會落得一場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788HXABgx9BqZZIGxV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