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古墓被揭開,墓中一片狼藉讓人痛心,遺骨僅剩35塊

2023-12-18     古今記實1

原標題:包拯古墓被揭開,墓中一片狼藉讓人痛心,遺骨僅剩35塊

一生廉潔公正的包拯,一直是民間口口相傳的好官,他不畏權貴,為民辦事,被讚譽為「包青天」。

而一生清正廉明的包拯,在出殯當天,卻從家中抬出了21口棺材,分別從七個城門抬出。這就是所謂的疑冢,據說東漢末年的曹操,也用過這樣的方式出殯。

曹操之所以這樣做,是怕被人盜墓。畢竟他是盜墓行業的祖師爺,挖過不少人祖墳,害怕死後遭到報復的他就算選擇了這樣的方式出殯。

包拯為人清廉,雖得罪了不少權貴,但民間那麼多人都念他的好,想必也沒人敢對他的墓葬下手。那為何包拯用以疑冢的方式出殯呢?難不成他還帶著什麼寶貝下葬麼?怕人惦記,所以就以這樣的方式出殯?

要想知道真實情況,那必須要看一眼包拯的墓葬才能知曉。而包拯的墓葬,在沉睡幾百年後,終於展現在世人面前。

時間回到1973年的春天,在合肥某地,一處鋼鐵廠正準備興建一座石灰窯。在修建的同時,鋼鐵廠在《安徽日報》上刊登了一則通知,說:限時遷走已有910多年歷史的宋包孝肅公墓,逾期將按無主墳墓處理。

鋼鐵廠語氣如此不客氣,也和當時的背景有關。而他們所說的按無主墳墓處理,自然是摧毀。為此,合肥市文化局吳興漢坐不住了。他知道包拯墓是非常重要的文物,絕不能就這樣糟踐。在他的多方奔走下,終於得到了對包拯墓搶救性挖掘的機會。而所謂的包拯墓,其實就是包拯家族墓,大型墓葬有十幾座,小型的就更多了。而其中的6號墓,一直被人們當做是包拯墓來祭拜。

由於沒有挖掘宋墓的經驗,考古團隊決定先挖編號為1的小墓練練手。但沒想到的是,這一挖下去,就有個驚人的發現。

包拯古墓被揭開,墓中一片狼藉讓人痛心,僅剩35塊遺骨

專家們在選定一號墓之後,就開始了挖掘工作。但工作進行到一半之時,他們就發現了不對勁。因為他們挖出一具金絲楠木棺材。

雖然棺材稍微有些腐爛,但總體看上去都是比較好的。這讓許多人感到疑惑,明明挖的是個看起來不大的墓,怎麼會挖出如此高規格的棺槨呢?

不管怎麼說,這具棺槨的主人肯定不平凡。帶著好奇心,考古人員小心翼翼的打開了棺木。這一看,人們就更疑惑了。

按照以往挖掘古墓的經驗來看,棺中要麼是像辛追夫人一樣,肌膚、容貌保存的非常完整這種;要麼就是一具不腐乾屍,再不濟可能就是一具骨架。

但這個棺材裡,卻只有一堆凌亂的遺骨,而且有的骨頭還是破碎的,非常不正常。而從遺骨的結構來看,這並不是一個人的。那麼,這些多出來的遺骨到底是誰的?其他遺骨有在哪裡呢?

緊接著,專家發現了兩塊破碎的墓志銘。有了這個東西,墓主的身份也就能很好的確認了。但可惜的是,墓志銘已經破碎了。

好在專家們經驗豐富,通過不斷的比對,最終將兩塊墓志銘拼湊在一起。墓志銘上面的字也清晰可見,而在看完墓志銘上面的字後,專家徹底愣住了。因為這上面記載著,這是包拯的墓。

很難想像,包拯這樣的人物,居然就葬在一座小墓中。而通過拜讀另一塊墓志銘發現,這座墓是包拯夫人董氏的。也就是說,包拯夫婦死後就葬在了這樣一座小墓里,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包拯生前究竟得罪了誰?棺材裡僅剩35塊遺骨,難道死前曾遭遇人分屍報復?

這個想法,第一時間湧現在考古專家的腦海中。不然的話,棺槨里為什麼這麼凌亂不堪呢?

那如果一號墓是包拯墓的話,那人們一直祭拜的6號墓主人又是誰呢?再怎麼猜想也沒用,專家決定出土6號墓一探究竟。6號墓比一號墓大的多,規格看起來也很高。

但遺憾的是,這座墓被盜過很多次,墓內沒用任何棺木、遺骨,陪葬品也都被掃蕩一空。在這裡,專家也發現了一塊墓志銘,這是1號墓董氏墓志銘殘缺的一部分,也就是說,這是董氏的墓。

那麼,包拯的墓到底在哪裡呢?後來,在一位看熱鬧的老人指點之下,專家在一塊油菜地里深挖一米,發現了一座新墓。這座墓要比6號墓更大,所以極有可能是包拯的墓。

墓穴被打開之後,專家發現這裡的情況和6號墓一樣,陪葬品全部都被盜走了,只有墓志銘的基石還在。

看到這裡,大家基本也明白了,1號墓中的遺骨,就是包拯和董氏的。那麼,二人遺骨為何會出現在那個地方呢?

這還要從金兵南下開始說起,當時北宋被金兵騎在頭上欺負,所到之處都遭到慘重破壞,包拯墓也是如此。為此,包拯後人在逃難之際,曾倉促的將包拯的金絲楠木棺槨移到1號墓中,然後又將6號墓的董氏遺骨放進包拯的棺木中。

因為太倉促,所以整個過程造成遺骨的缺失。但這其實算是好的了,畢竟包拯和董氏的遺骨得以保存下來。這也說明,包拯未曾遭遇過分屍。

總的來說,包拯後人此舉算是保護住了包拯的遺骨。只是給後人留下太多的懸念。而關於包拯出殯當天從家中抬出21口棺材這件事是為了掩藏什麼,我們也不得而知,畢竟墓中的陪葬品都被盜的乾乾淨淨,也根本沒有任何線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3fb761351cdf229f9fe7db05bbd4f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