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人語 | 理清網絡暴力綜合治理的邏輯

2023-07-31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社科人語 | 理清網絡暴力綜合治理的邏輯

社科人語

網絡暴力治理難固然與網絡監管、網民素質、法律規制等問題密切相關,但現實性根源在於社會轉型下的多元價值衝突、道德失范。

原文 :理清網絡暴力綜合治理的邏輯

作者 | 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講師 潘 俊

圖片 |網絡

近年來,網絡暴力引發的社會事件時有發生,不僅侵害當事人名譽、隱私、個人信息等合法權益,破壞網絡空間秩序,還會損害網民的道德價值觀,阻礙和諧社會的進程,容易對社會穩定造成系統性危害。網絡暴力治理難固然與網絡監管、網民素質、法律規制等問題密切相關,但現實性根源在於社會轉型下的多元價值衝突、道德失范。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發布 《關於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提出懲治網暴的法律適用、訴訟程序,強調完善綜合治理措施。當前,亟需理清網絡暴力的治理邏輯,明確綜合治理路徑。

尊重價值多樣化,引導價值主流化發展。網絡暴力是多種價值觀衝突的直接體現,往往觸犯到傳統價值觀的底線。隨著現代化建設的深入,價值觀越發多樣化。穩定的社會發展,需要在多樣化價值觀和主流價值觀中尋求平衡,形成以價值認同為主的多樣化價值共存局面。主流媒體應當在多樣化中立主導、多樣中謀共識,在抵制網絡暴力中樹立正確的價值標準和輿論導向,積極回應、強化敘事、提升語言表達可信度,營造良好的輿論生態環境。

道德規範與法律規制同向同行。網絡暴力不僅衝破道德底線,更踐踏法律紅線。治理網絡暴力,道德規範和法律規制必須兩手抓。一是強化民族傳統美德的弘揚,將網絡倫理教育作為全民必修課,納入在校學生學習內容,引導其樹立正確的網絡行為意識,對自身網絡言行持有慎重之心,合力扭轉網絡暴力群體錯誤的道德觀。二是加強現有法律在網絡暴力事件中的適用性,增設相應條款,健全網絡暴力治理的政府權責、平台權責、公民權責,理順民事、刑事、行政等法律責任的界限和聯繫,提升法律治理的精準度、集中度,充分發揮法律的威懾與引導功能。

平衡言論自由與言論限制。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網絡社會,必須注意把控言論邊界,保護權利邊界。積極構建線上線下的利益表達和協調機制,維護普通民眾特別是弱勢人群的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嚴厲打擊「暴力即暴利」,避免言論自由被流量規則、平台算法等商業利益裹挾。探索網暴信息分類、分級,構建階梯式精準治理,避免打擊範圍泛化。基於信息內容、危害程度、擴散範圍等因素,區分嚴重網暴信息、一般網暴信息、疑似網暴信息,分別採取追蹤上報、刪除、警示等不同處置模式。

系統治理與重點突破。治理網絡暴力是場攻堅戰,不可一蹴而就。根除網絡暴力,關鍵在於做好全環節、多主體的系統性管理,形成事前預防治理、事中監管治理以及事後追責治理的全鏈條閉環治理機制。在系統治理基礎上,加強整治針對未成年人、婦女等重點群體以及涉及財產、階層、性別等輿論分化程度高的公共事件議題的網絡暴力,發布一批典型案例,探索網絡暴力的司法處置規則。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3期第3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反思網絡暴力的邊界之惑與治理之困 | 社會科學報

關注 | 治理網絡暴力,還需加快法律步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2c1e21acdfce00bf2add78b6ef16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