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崢、俞泉:當代性景觀中的安仁坊遺址展示館

2023-10-07     UniDesignLab

原標題:譚崢、俞泉:當代性景觀中的安仁坊遺址展示館

轉自:城市環境設計UED

複述與回望

當代性景觀中的安仁坊遺址展示館

文 / 譚崢、俞泉

摘要

因其特殊的城市中心地理位置,小雁塔歷史街區承載了城市日常生活、歷史遺址與歷史地標的共生,這種層積式的復合城市結構是西安城市建設發展中的重要特徵。安仁坊遺址展示館的落成不僅有助於傳播安仁坊遺址的類型價值,同時也與薦福寺小雁塔聯動激發城市活力。它既傳達遺址本體的「歷史價值」和「情感價值」,且融入當代城市的集體記憶與公共空間,實現與城市生活的融合,最終形成一種屬於公眾與當代的原真性。

01

遺址如何自處於當代空間?

西安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大部分掩埋在當代西安城市建成區之下。一度沉睡的遺址在轟鳴的城市化進程中被喚醒,並以各種形式存在於當代城市景觀中。建於早唐的小雁塔(薦福寺塔)坐落於今天的陝西省西安博物院內,這座千年密檐式佛塔和薦福寺鐘樓內的古鐘合稱為「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鐘」,構成了西安綿長的歷史記憶。除去以小雁塔和薦福寺塔院等地上歷史遺存,小雁塔片區中已發掘的遺址包括唐長安城安仁坊、第七橫街及唐長安朱雀大街的部分遺存,這種歷史層積式的復合城市結構體現了西安城市建設發展的重要特徵。

安仁坊遺址區位圖 DDB秉仁設計

小雁塔因其特殊的城市中心地理位置,承載了大量的城市生活信息和發展印記。2018年12月,西安啟動了「小雁塔歷史文化片區綜合改造」工程,其中包含了小雁塔古建築群、唐文化風貌展示區、生態遺址公園和商業服務設施的城市公共空間體系。綜合改造工程應對了當前西安城市更新與遺址保護的關鍵議題,即遺址如何自處於當代的日常生活?一方面,展示結構不可擾動遺址的原真與完整性,並令後者以持續被發掘的狀態呈現;另一方面,遺址的發掘與展示狀態需融入當代城市的公共空間系統,「明確地接近日常生活」[1]並改善片區環境,創造文化特色,實現與城市生活的融合,最終併入城市的煙火與日常。

在建成遺產的研究與保護實踐中,「原真性」常常被理解為一種經過嚴謹考據的、由紀念物構成的絕對物理狀態,被固化的「原真狀態」變成了在鮮活城市生活中進行遺址展示與保護的困境。與之相對的是,城市社會學家沙拉·佐金在《裸城:原真性城市場所的生與死》中將「原真」的城市場所描述為一個社會空間,它不僅代表一種物理狀態,更代表一種真實依附其上的日常生活與集體記憶。

小雁塔片區的整體氛圍 是然建築攝影

在可追憶的歷史中,小雁塔已經成為生動且世俗的集體記憶的一部分。今天的小雁塔區域仍然保留著當代人對周邊氛圍的期待,並遵循了小雁塔在西安人「集體記憶」里的存在形式,同時也為當地居民創造出新的文化體驗空間。經歷綜合改造後的小雁塔在西安人心中仍然是那個靜謐,素雅,被眾多大樹包裹,隱藏在市井氛圍里的城市歷史地標。這種「熟悉與陌生」之間的張力給人們帶來新與舊的審美拉扯。安仁坊遺址展示館是在西安人的記憶力的拼圖之上「拼貼」的新的體驗,用歷史的遺址為城市增添了「新的記憶」,擘畫出了完整的歷史圖像,並豐富了小雁塔片區集體記憶的內涵。

02

遺址展示的文化生產挑戰

安仁坊遺址區位圖小雁塔保護規劃範圍圖[2] DDB秉仁設計

2017年的一次考古發掘令與小雁塔一牆之隔的安仁坊遺址重現於世。本次出土的遺址包括安仁坊西南牆、宅邸、光福坊北牆、第八橫街與朱雀大街街道及水溝等,是隋唐長安城宅邸遺址的首次發現。史載安仁坊院落「甲第並列、京城美之」,現世的遺址基礎完整,格局與要素齊全,遺址跡象豐富,對於了解唐代宅邸遺址布局結構以及功能有重要的意義。

安仁坊宅邸遺址分布圖 DDB秉仁設計

安仁坊遺址展示館是「小雁塔歷史文化片區綜合改造」工程的一部分。該項目為歷史街區的現代化更新提供了一種示範:從整體規劃到空間設計,系統地運用場地、建築、結構、景觀等層面的低干預手段,以重構地下遺址與地標紀念物、公共景觀和日常生活的關係。安仁坊遺址展示館的建設有助於凸顯安仁坊遺址的類型價值,它與薦福寺小雁塔聯動激發城市活力,賦予遺址地段新的生命力。對薦福寺及安仁坊整體環境區域的昂揚勃發、禮樂相生、兼收並蓄的文化氣象的傳達,將生動體現隋大興城與唐長安城所蘊含的文化精神與民族氣脈。

小雁塔區域及安仁坊遺址區鳥瞰分析圖(左右滑動) DDB秉仁設計

安仁坊遺址展示館首層參訪流線圖 DDB秉仁設計

安仁坊遺址展示館 首層平面圖 DDB秉仁設計

安仁坊遺址展示館 二層平面圖 DDB秉仁設計

安仁坊遺址展示館 二層參訪流線圖 DDB秉仁設計

安仁坊遺址展示館周邊高度分析圖 DDB秉仁設計

遺址天然的遠離人們的日常生活,欲重塑遺址的當代性與日常性,需從「遺址博物館」這一建築類型的原型意義去審辯。遺址展示館既傳達遺址本體的「歷史價值」和「情感價值」,也是公共化遺址的觀看與體驗的容器。一般而言,遺址博物館的設計應以遺址展示規劃與大綱為依據,分析遺址展示館的室內以及室外的相關展示,並綜合參觀順序、觀者的駐留位置、觀看角度、集散空間、紀念品購物體驗等多種需求,結合多樣化的展示手段和方法,從總平面布局,室內外空間過度,室內空間轉換、所參觀流線的組織等各方面進行綜合的考慮,從而實現令觀眾在參觀、交流、休閒的過程中獲得綜合的審美與認知「遺址」的目的。我們從安仁坊遺址展示館的獨特的城市環境以及歷史地位與身份出發,設計更需主動回應大眾對一個公共空間的期待,研判當代文化產業的趨勢,以融入網絡時代的文化生產圖景。

03

複述與回望——安仁坊遺址展示館的時代性

安仁坊遺址保護展示館與小雁塔實景圖 是然建築攝影

遺址展示館設計的成敗有賴於訴說與傳達這一對行為,展示者對遺址所附著的歷史的「複述」與觀者對歷史景象的「回望」決定了遺址展示館空間體系與敘事場景[3]。由此,關注內容傳播的有效性,是本方案嘗試解決的核心問題。隨著公眾的文化需求格調與品味的提升,遺址博物館由「收藏導向」逐漸轉向「教育導向」以及「體驗導向」,以講故事的方式將觀眾的情感體驗喚醒,在體驗中呈現遺址的歷史景象,並傳達相關的價值認知。

「顯-隱」空間

安仁坊遺址展示館室外空間實景 是然建築攝影

安仁坊遺址展示館及所附屬的安仁﹒驛館是在安仁坊宅邸院落遺址上建立的、並對該遺址進行發掘保護研究的專門性博物館。它包括第八橫街北側的安仁坊遺址保護展示廳與南側的遊客服務中心(安仁﹒驛館),地上建築高度不超過2層,總建築面積近2萬平米。安仁坊遺址展示館需要參照「大遺址保護」、「乾燥土遺址保護加固」與「博物館建築設計」等多項設計依據,是一個兼具複雜性與矛盾性的工程實踐。

安仁·驛館建築實景 是然建築攝影

安仁坊遺址展示館與小雁塔及西安博物院分別構成對望的關係,是觀看兩座既有地標的絕佳處所。作為當代遺址展示空間,安仁坊遺址展示館更是以薦福寺為中心的公共空間體系之一部分。安仁坊在城市中軸線——朱雀大街的南段,又是延續薦福寺景觀序列的要素。因此,在場地設計中,設計者根據里坊棋盤式的地理坐標限定了宅邸兩端的尺度,將古代坊牆、坊溝、坊院轉譯成當代的物質空間,尤其以錯落有致但視線可及的景觀牆來標識「坊牆」的歷史標誌物功能。遺址博物館的屋脊線落於西安博物院檐口與小雁塔基座面的12米控制線之下,為這兩座地標紀念物預留了觀景通廊,又因自身的介入形成了三角形的對視關係。舒緩上升的台階將來訪者從朱雀大街通過一段坊院引入主入口,以節奏上的空白預留想像空間,將訪客引入潛隱的唐代里坊空間的實境。

安仁坊遺址展示館與小雁塔及西安博物院互相對望的關係 是然建築攝影

安仁坊遺址展示館裡坊式參觀實景 鄭焰

安仁坊遺址展示館不僅是時間的容器,而且其物質本體也是空間的主角。它將歷史場景凝固於某種狀態,讓人們在這個空間狀態里體驗遺址本體與展陳空間的適配、錯位與衝突。當代展陳空間的結構與場景要求難免與千年坊院的原真性保護與持續發掘相牴觸,為此,設計者以人的身體維度來感知遺址的空間信息,並以唐代宅邸的體量意象組合的方式將遺址包容在大跨度空間中,構成作為遺址與作為展示廳的兩種「宅邸」空間的錯置。並在這「錯置」的夾縫中以借景的手法與小雁塔產生空間的對話關係在具體的展陳方案中,設計者對遺址採取覆罩方式,利用可上人玻璃,對遺址進行可視性保護覆蓋,人可以通過透明的步道來觀察遺址。通過從不同角度的凝望,理解唐代府邸的形制與構架。

安仁坊遺址展示館裡坊式參觀實景 鄭焰

安仁坊遺址展示館可上人透明步道 是然建築攝影

為了協調大遺址保護與屋頂的完整肌理的矛盾,設計者利用大跨度的井格結構法避開遺址坑範圍,在遺址上方形成良好的保護空間,並將展廳隱藏於坊院屋頂所圍合的內院中。主要展廳挑高通透、採光良好,讓遊客能有舒適觀展體驗,另結合各種新技術,如擴增實境、虛擬實境、空間投影等方式,進行多元的展示活動,提高歷史文化沉浸感。展示方案從唐代建築的美學出發提取文化語素,多維度展示了唐長安城的市井生活,並引導觀者從沉浸體驗轉向對唐文化價值與傳承的深入思考,從而提升遺址展示空間的整體教育功能。

安仁坊遺址展示館展示空間實景 鄭焰

在空間序列上,安仁坊遺址展示館將觀眾的體驗感知的遞進與觀展路線緊密關聯,將展覽空間作為敘事的單元並承載著一定的空間功能與意義表征,設計者通過建築空間節奏序列的變化,將諸多空間編排成一種動態的,以推動「敘事情節」的為邏輯的敘事節奏,這樣的空間體驗能夠有效的激發遺址博物館的空間敘事感染力,為觀眾展示了空間化的敘事語言。

「輕-重」構造

當代展陳空間對新構造技術體系提出更高要求,也賦予了遺址博物館了新的衡量標準。新材料,新結構、新工藝的應用,令遺址展示館重獲一種「未完成」的當代性。並為空間跨度、高度和品質提供更可負擔的保證。

安仁坊遺址本體處於半地下的基坑中,地下空間具有對地面景觀影響小、防災能力高、室內濕熱穩定性優越等優點,並對遺址環境產生的干擾較小。地下空間事實上構成了遺址博物館的厚重基底。

小雁塔片區總平面圖 DDB秉仁設計

本項目對安仁坊遺址進行整體保護,並遵循國際及國家有關遺產遺址保護的要求,在安仁坊遺址上設置保護和展示設施,保護遺址的真實和完整性。基於這一指導思想,工程主體結構採用鋼結構,最大滿足了遺址保護工程大跨度結構要求,通過鋼框架體系的運用,不僅實現柱網布置靈活性,還可減輕結構自重,以便施工安裝。結構設計也是在實現經濟合理的前提下,實現工程的可逆性。

安仁坊遺址展示館遺址展示空間 鄭焰

安仁坊遺址展示館鋼結構與鈦鋅板屋面 是然建築攝影

安仁坊遺址展示館在建構的過程中需要儘量避免展陳空間與遺址本體邊界的混淆。如果建築材料與遺址本體過於接近,觀看者極易產生對過去建築形制的「誤會」,從而誤讀了歷史。因此,新材料是處理好時代性與弘揚歷史文化之間的關係的媒介。從設計策略上來看,建築選用鋼結構與鈦鋅板屋面等材料,一方面可以有效的保護遺址不受基礎的重力擠壓破壞,另一方面以一種當代的「泛中國化」建築形象,拉開與本土歷史建築的距離,符合可識別性以及改造可逆的原則。

「虛-實」展示

在當代遺址博物館的營造中,展示媒介的形式是保證空間質量的內在要求。安仁坊遺址展示館的展示系統以用戶體驗為導向,結合跨媒介多感官互動設計和虛擬體驗技術,探索遺產資源傳播形式和符合受眾需求的情景體驗,與觀者「共創」展示與觀看方式。設計者利用一系列新型數位技術和敘事語言,對遺址場景的生活事件進行與之相對應的歷史語境敘事,靈動逼真地還原了許多不為大眾所知的歷史文物背後的故事。

以設計思維來整合文化遺產的形式表現與信息傳達的最佳的途徑是本案的突出特點,本項目將觀者、遺址、媒介、空間進行主受動關係的重組,貫穿提升公眾情感認知的方法,為遺址的認知製造空間的敘事。空間是建構情景必須的要素,參與者存在中,穿行其間,感知外部環境,個體情感和經驗得以加強,這樣內外知覺共同印證的方式有著藝術與科技的雙重視角。受眾在不斷深入解析情景主題時,作為空間策劃參與主體的策展方所隱含的思想便通過沉浸式的敘事世界得以逐步顯現。

04

迴響——實境與想像

小雁塔與安仁坊遺址展示館的實景鳥瞰 是然建築攝影

遺址展示是去挖掘一種消失的歷史狀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根據古代的物品和遺蹟去「日常化」一個神秘的過去。在遺址的發掘與復現過程中,我們在不斷增加對過去的客觀認知的同時,也調整著對過去主觀的想像。所以,任何一個關於遺址的建築設計都必然的需要去整理事實和想像的關係。

安仁坊遺址展示博物館遵循了大遺址保護的三大原則。首先,經過當代城市社會學修正的「原真性」原則——完整保護安仁坊遺址片區的空間肌理與整體風貌,並將遺址展示融入日常生活,在適度開發中延續了小雁塔片區內城市的空間氛圍。其次,時代性或當代性原則——保證遺址區具有生命力的重要歷史遺蹟與當下民眾喜聞樂見的公共生活參與相結合。最後,人性化原則——以人的身體感知為出發點,沉浸式地展示和利用空間,並調動人們的全感官體驗以實現文化與價值的傳遞。

安仁坊的遺址保護與城市更新模式為當代歷史博物館的形式語庫帶來新的語素。當下多數歷史博物館的展示方式往往以時間主線貫穿展品,以凝視人類文明演進的他者視角鋪陳線性邏輯下的展覽,注重藏品的收藏和研究,而忽視人們對歷史陳跡的此時此刻的實境想像與角色代入。這樣的展覽難免拒人於千里之外,無法適應數字媒介時代的當代觀展者的訴求。信息與智能時代的博物館的設計評價不再僅僅是以展品數量,文物價值,展覽面積,觀眾數量作為主要衡量標準,而是以價值與情緒傳播的效率作為核心目標。具體而言,觀眾體驗的愉悅、駐留時間的長短、重複訪問的次數、觀眾參與的深淺都可作為評價指標。社交媒體上的體驗與反饋作為大眾的一種聲音,也從一定意義上反映了公眾對於遺址博物館的期待。

小雁塔與安仁坊遺址展示館的實景鳥瞰 鄭焰

遺址保護工程並非樹立一個城市紀念物,而必須以大眾的喜聞樂見為檢驗標準,為服務公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為最終歸依。投入運營後,安仁坊遺址展示館及安仁﹒驛館在線上線下的熱度展示了社會對這一規劃設計理念的認可。遺址與公共生活高度的結合是遺址保護事業的終極目標,同時也將為物質歷史在當下城市生活中的永續更新設定範式。

福柯在《知識考古學》中曾道:「歷史在它傳統的形式中,不延續的狀態即是給定的也是不可想像的。[4]」在這樣的條件下往往承載歷史的「文本」起到了將現代人與過去建立聯繫的作用。在這裡,遺址博物館建築承擔了這一職責,它將片段的歷史遺址與整體的歷史敘事之間建立了聯繫,讓觀者可以跟隨博物館的敘事和空間結構在遺址和歷史之間轉換注意力。通過構建多維度的歷史信息和遺址現場的調配,共同編織出來一張故事矩陣。建築在這裡用「文字之外」的方式描述場地內的可能性,將碎片與整體之間的複雜關係輕鬆愜意的體現給參觀者。

05

文章內容標註

[1]列斐伏爾對劇作家布萊希特關於「史詩劇場」的解讀:一個將表演和詩意,快速並且刻意地,拉近日常生活的劇場。

[2] 依據《小雁塔保護規劃》對安仁坊宅邸遺址建設。遺址保護展示廳進行保護展示。隋唐大興長安城安仁坊里坊空間、格局及內涵,第八橫街結合遊客服務入口,旅遊服務等功能、設置遊客服務中心與第八橫街展示區,占地約12600平方米。參考《唐長安城勘測復原圖》,項目用地大致位於隋唐長安城朱雀大街與第八橫街交匯處,為隋唐長安城遺址潛在埋藏區,涉及朱雀大街、第八橫街、安仁坊西南隅、光福坊西北隅等遺址。

[3]關於敘事的解釋在《敘事的虛構性》中說到:關於敘事的答案非常簡單;我希望它不至於過於保守。它來自這個詞的詞源的字面意思,它的詞根是gna,出現在拉丁文、希臘文和梵文中,包含「認知、已知、可知」三種含義。

[4]在《知識考古學中》中,福柯分析了考古學需要建立完整的敘事和每一次考古發現都會間接打斷完整敘事這一現象。

06

參考文獻

【1】隋唐長安里坊薦福寺小雁塔文史寶典編委會. 隋唐長安里坊薦福寺小雁塔文史寶典[M].西安出版社,2016.

【2】ICOMOS.威尼斯憲章1964; ICOMOS: 法國巴黎, 1964.

【3】 Henri Lefebvre. John Moore (translator).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VOLUME I [M]. London. Verso. 1991. 14

【4】ICOMOS.關於真實性的奈良文件;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法國巴黎,1994年。

【5】(美)莎倫·佐金著;丘兆達,劉蔚譯,《裸城:原真性城市場所的生與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6】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施《世界遺產公約》的操作指南(WHC.19/01-10 July 2019);UNECO:巴黎, 法國,2019。

【7】何文軒,賀從容.唐長安城安仁坊內建築格局分析[J].中國建築史論彙刊,2018,(1): 175-198

【8】楊盾.唐長安城安仁坊及相關遺址的保護與展示研究[D].西安建築科技大學,2014

【9】[美] 海登·懷特 著[美] 羅伯特·多蘭 編 馬麗莉 馬雲 孫晶妹 譯,敘事的虛構性有關歷史、文學和理論的論文(1957-2007),當代學術稜鏡譯叢·當代文學理論系列從書主編 張一兵副主編 周憲 周曉虹

【10】Boccardi, G. 遺產背景下的真實性:超越奈良文件的反思。Hist.Environ.Polic Pract.2019,10

【11】McGregor, S.L.; Murnane, J.A. 範例、方法和手段:消費者學術研究中的知識完整性.J..2010, 34, 419-427.

【12】張新軍,數字時代的敘事學—瑪麗-勞爾.瑞安敘述理論研究,[M].四川大學出版社,2017年

【13】Michel Foucault. The archeology of knowledge. [M] London. Routledge. 2002: 9.

註:保護規劃資料及考古資料出自2018年8月29日《小雁塔歷史文化片區綜合改造一期項目考古發掘工作報告》、《小雁塔保護規劃》(2020~2035)

作者介紹:

譚崢,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俞泉,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博士研究生

項目信息 PROJECT INFO

/

建築方案設計:上海秉仁建築師事務所(普通合夥)

建築施工圖單位:上海頤景建築設計有限公司

室內設計:WJID維幾設計

/

全文刊登於《城市 環境 設計》(UED)145期 JKMM專輯

撰文 | 譚崢 俞泉

編輯 | 胡博雅 袁藝

龔耕:成為澳洲知名事務所DCM合伙人,如何打破建築師職業「天花板」?

賴永康:與村民一起,開闢一塊鄉村社區共建試驗田

李卉&高靜華:摺疊重慶,「盲盒」城市裡的「你、我、它」

大院建築師:老工業城區的理性與浪漫

鄉村重建者:在「空間事件堆里」深入真正的文化和生命處境

孟建民:從山海之間到未來之上,秦皇島將成為渤海灣的一顆璀璨明珠 | CBC大師邀請賽

潘暉:從設計實踐到教學,堅持概念先行與空間創新

景軒:有別於部分高周轉追求短期效益的效果圖團隊,我們堅持靜下心來去反覆雕琢每處細節

楊俊宴:數字化城市設計七問

劉偉 丨熱愛前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他們如何成為機電設計的口碑標杆

張利:北京2022年冬奧會背後的設計故事

劉可南:在反覆試錯中,探索「竹建」的可能

張廣漢:保護是為了更好的發展

水雁飛:透明的切片

楊濛(西安):在形式給賦之外,建築設計仍有許多重要的工作內容

呂品晶:以系統的思考介入鄉村建設,以創新的理念表達鄉村疊代 / 霍普杯解題

張之楊:始終保持高度獨立性的先鋒者

張一戈:設計與運營總打架,打著打著……結婚了!

孫樹瓅:「錙銖必較」應是建築師的工作態度

谷尻誠:從狗窩到大廈都可以

森惠吾 張婕:一場和中日建築CP的聊天記錄-探訪「正青年建築師」陌至建築

羅鑫:波爾多建築學院畢業,法國「景觀無國界」協會創始人,巴黎ATELIER PHILEAS 建築事務所項目總監,創辦月球漫步建築

Anna Andronova 孫立東:當XPS 17遇上建築設計-Dell採訪青年建築師

張子岳 袁燁:一次豆瓣建築友鄰的線下聚會-探訪「正青年建築師」熱氣建築

郭駿:藝術是人與自然之間最直接的媒介

Richard Paul:頂級高技派事務所的中國實踐 | 專訪RSHP合伙人

洪人傑 KulthidaSongkittipakdee:泰國明星建築師為何走入貧民窟,尋找東方「錯」意境?

唐康碩 張淼:聚焦個體覺醒,向多維探索理想居住模式的「無名」俠侶

杜堅:我眼中的建築師——從甲方角度看建築師的價值與局限

劉羿:認真對待每一個項目,第一個靠講故事獲獎的中國建築師

孫樹櫟:海歸獨立建築師單挑大公司,打破傳統做商業設計

戴珊:駐場建築師談「一專一村」如何打造農村夯土農宅更新

Anna:論一名建築學大觸的自我修養,俄羅斯小姐姐帶你走進建築繪畫的世界

劉鈺:移動空間,時代科技,新銳建築師談建築產品化的探索

周雋罡:把設計做好,代表中國公司手撕各路鬼子

Amir Idiatulin:幸福古村建築設計競賽一等獎得主俄羅斯建築師

張起意:從藍天組到gmp,他是如何成為不畫圖的建築師的?

白皓文:做一個新興建築師的勇氣或許是自成一派,探索屬於自己的設計之路

ZY:在北歐各大建築事務所求索,也享受探索生活的樂趣,來聽聽她的故事吧

劉思雯:讀書工作,做一個穩紮穩打的建築師

吳靜霆:工作快四年,26歲的建築師又想出國深造了

吳建師 孫藝譚:羅德島的多元化訓練,讓他們拿下了evolo一等獎重塑中央公園

林女士 費先生:一起讀書,一起工作,一起做落地項目,留荷建築師的浪漫愛情

Rui Li:90後產品設計師詮釋喬布斯的「產品皆有靈魂」

賴建安:兩萬元創業,如今藏品十萬餘件

馬岩松:異類

蘇哲維:考過一注,玩過樂隊,這位最愛罵建築師的攝影師,誓要站著把錢賺了

老蟲:商業空間設計師,他決定將少女的美夢嫁接到商業體

叢同學:非典型畫圖狗-她堅持抄繪1年的點點滴滴

樓良軍:他學習施工管理,曾在全球頂尖施工單位工作,致力於提升在法華人建築行業的整體水平

羅濱:法國畢業,工作於AREP、包贊巴克,創立Atelier BY Architectes,在法國執業注重設計的可實施性

李書雯:法國DPLG建築及規劃雙碩士,負責AS北京分公司,創立尺間建築,設計並創建中法雙語幼兒園

張芃子:保羅·安德魯前主創,家有兩寶,法國獨立開業的女建築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2156a43e4c559c5a87230ab4901be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