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家長共同關注!本科新增專業,呈現哪些新特點

2024-06-11     海報新聞

編者按 今年高考前,教育部公布的2023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顯示:共新增備案專業點1456個、審批專業點217個,調整學位授予門類或修業年限專業點46個。其中,增設本科新專業24種,2024年起可進行高考招生。新增設專業體現了哪些新特點?將為考生提供怎樣的選擇?高校招生大幕即將開啟,讓我們與考生、家長共同關注。

俗話說,「七分考,三分報」,選擇什麼專業與考生未來的職業規劃乃至人生道路息息相關,因此,每年的本科專業調整受到考生、家長高度關注。

教育部公布的消息顯示,今年將有新增設的24種本科專業進行高考招生。智能視覺工程、智能海洋裝備、健康科學與技術……專家分析,這些「含智率」高、類型豐富的新專業,具有「服務國家戰略、瞄準區域需求、強化交叉融合、突出就業導向」四大特點。

新增專業一頭連著產業,一頭連著就業。對於廣大學子而言,選擇了新的專業,就是選擇了新的跑道,選擇了一片「藍海」。為了讓學生與家長對新專業有更為細緻的了解、作出更好的判斷,記者進行了採訪。

強化交叉融合發展前沿科技

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深化學科交叉融合、聚焦前沿科技發展,是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優化改革的重要內容。本次新增專業中,材料智能技術、軟物質科學與工程、電子信息材料等專業鮮明體現了這一特點。

談到新增的材料智能技術專業,北京科技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班曉娟表示,這一學科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研究方法的創新。「這種研究方法旨在推動新材料研發從傳統的『經驗試錯』模式向『數字化、智能化』新模式轉變。」班曉娟說,「材料智能技術學科與其他相關學科,如材料科學與工程、人工智慧、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緊密相連,與這些學科共享基礎理論和技術應用。但它也與這些學科有明顯區別。例如,不同於材料科學與工程主要側重於傳統的材料特性研究和應用開發,材料智能技術學科更注重技術的交叉融合,將計算模型、數據分析和智能化技術融入材料研發過程中。」

今年,華南理工大學將增設軟物質科學與工程專業。為什麼要開設這個新專業?華南理工大學前沿軟物質學院副院長王林格表示:「從國家層面來說,軟物質科學與工程涉及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等我國當前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領域及產業。開設這一專業,培養這方面的高端人才,是解決我國相關領域『卡脖子』技術難題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產業升級的關鍵。從區域層面來說,粵港澳大灣區重點發展的高端新型電子信息、半導體集成電路、電動汽車、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也都需要軟物質科學與工程方面的高層次人才。」

關注文化藝術做強特色專業

服務文化強國建設、做強人文藝術學科,這是此次新設專業的又一鮮明特點,而開設這些專業的高校也有著深厚的學科實力。

中國人民大學增設的中國古典學專業,與已有的中國古典文獻學,同屬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只兩字之差,區別何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院長楊慶中介紹,中國古典學以中國古代經典為主要的教學和研究主體,旨在培養精通並能夠傳承中國古代語言文字和古代經典,善於從大人文視角研究古代中國的學生。「中國古典文獻學是中國古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服務於中國古典學學習的基礎性課程。傳統小學的文字、音韻、訓詁,校讎學的版本、目錄、校勘,都是研治經典的基礎和方法。但在近現代學科分化之後,這些知識作為相關院系的二級學科,成了專門研究的對象,造成了方法與服務對象之間的割裂。設置中國古典學專業就是試圖避免這一現象,從而打造能夠整體呈現中國古典知識體系的新專業。」楊慶中說。

「入乎『小學』,參稽『漢學』,出乎『大學』,結穴於『第二個結合』,這是中國古典學專業設置的核心理路。」楊慶中說,「入乎『小學』,就是打好小學即文字學、文獻學、語文學(邊疆少數民族語言)的基礎。參稽『漢學』,就是吸收國外中國學的研究方法、研究理念、研究成果。出乎『大學』中的『大學』,主要是指經典學,除傳統的經學、子學外還包括歷史、文學等方面的典籍。結穴於『第二個結合』,就是呼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梳理根脈,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於世界學術之林服務。」

哈爾濱體育學院增設的冰雪舞蹈表演專業,一方面與當地的冰雪地域特色呼應,一方面與傳承和創新冰雪文化藝術緊密相關。根據學校規劃,該專業對標國省一流本科專業要求,旨在為冰雪演藝劇團、俱樂部、冰雪賽事、教輔行業等機構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促進冰雪經濟創新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護航生命健康添彩幸福生活

直指人民生命健康的健康科學與技術專業,同樣引人關注。

上海交通大學溥淵未來技術學院副院長王景川表示,健康科學與技術專業以「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致力於培養引領人類未來健康科技創新的戰略型領軍人才。「該專業面向人類健康全生命周期,通過人工智慧、大數據、虛擬現實技術與生物信息、基因技術、預防醫學、運動轉化醫學等知識內容的交叉融合,研究生物遺傳因素、環境因素、衛生因素等對居民健康預期壽命的影響規律等。」王景川介紹。

隨著老年人口健康壓力逐漸增大,體育康養專業在積極服務健康中國戰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服務需求背景下應運而生。廣州體育學院科學技術部主任、體育康養專業負責人朱琳說:「體育康養專業的設立不僅體現了國家戰略需求,也體現了區域需求。2021年,廣州市60歲及以上戶籍人口為184.82萬人。保守估計,廣州市共需要相關人員約18萬名。」朱琳介紹,該專業的課程設置加入了老年護理學、老年醫學概論、老年心理學、老年健康服務與管理等針對性課程,與教育學、醫學主幹課程相互融合,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

此次新增設專業甫一公布,「香氣四溢」的咖啡科學與技術便引發高度關注。

雲南農業大學熱帶作物學院院長楊學虎介紹,中國是咖啡生產、消費大國之一,雲南又是咖啡大省。數據顯示,雲南的咖啡種植面積、產量、農業產值均占全國98%以上。「在消費量大、產業量大但人才稀缺的背景下,雲南農業大學咖啡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設立正逢其時。該專業致力於培養具有咖啡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及工程設計能力的應用型人才,他們將在咖啡行業及相關領域從事產品開發、科學研究、工程設計、質量檢測與品質控制等工作,讓高品質咖啡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一份幸福感。」

連結

智能海洋裝備專業

華南理工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程亮:該專業是針對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滿足海洋工程領域對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的迫切需求而設立的。該專業通過加強海洋工程、機械工程、智能技術等學科知識的深度融合,致力於培養具有海洋工程專業基礎,掌握人工智慧、大數據、機電控制一體化等多學科知識體系的高素質新工科人才。

生態修復學專業

南京林業大學林草學院、水土保持學院院長姜姜:該專業以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為目標,面向國家「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需求,旨在培養學生掌握生態修復原理、退化土地生態修復、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等基本專業知識,為強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提升區域生態安全儲備人才。

生物育種技術專業

新疆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陳全家:該專業是新農科人才培養的引導性專業之一。新疆農業大學生物育種技術專業包括植物生物育種技術和動物生物育種技術兩個方向,緊密結合現代種業發展需求,夯實分子設計育種、基因編輯、智慧育種等現代育種理論基礎與前沿技術,服務現代種業及相關領域,著力培養復合應用型新農科人才。

(光明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0f5d2fd2a88000f408f58ff2be02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