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的這座博物館太低調,文物多,「鎮館之寶」曾巡展歐洲十餘年

2022-10-04     蘇丹卿

原標題:甘肅的這座博物館太低調,文物多,「鎮館之寶」曾巡展歐洲十餘年

這是我迄今為止見到的最低調、最樸實的一座博物館,低調到導航也未必能準確指出它的具體位置,館內的一件稀世文物曾巡展歐洲十餘年,現如今為「鎮館之寶」。這個博物館就是定西市博物館。

它位於定西市安定區解放路56號的定西文化館大院內,且在四樓。根據指示牌一路摸索,令人頗為意外,還以為是個私人博物館呢。

博物館「藏得深」,極為低調,館內布局簡單,但展陳出來的文物都是好東西,充分展現了定西市的文化深厚、歷史悠久。

定西市位於甘肅中部,地處隴原腹地,自古素有「蘭州門戶,甘肅咽喉」之稱,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勞動,馳名中外的馬家窯文化、辛店文化和寺窪文化等最早就發現於這裡。

因此,定西市也享有「彩陶之鄉」之美譽,是黃河上遊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

其中,馬家窯文化是我國西北地區一支特色鮮明的史前文化,距今約5800年-4700年。馬家窯文化的首次發現(1923年)就在定西市臨洮縣馬家窯村。

如今,定西市博物館內的「鎮館之寶」就是馬家窯灰陶鼓,出土於安定區西寨鄉,距今約有5000年歷史了。

這是一件樂器,造型古樸大氣,代表了幾千年前的至高無上的權利。 古人陶泥燒製成長鼓,鼓身兩頭為大小不同的間鼓口,蒙上獸皮後用繩子把鼓面繃緊,可調節音色,拍打出極其震撼的聲響。

據了解,考古人員曾找來一張牛皮蒙在陶鼓上敲打,其聲渾厚,撼人心魄,餘音轟鳴,不絕於耳。

它的出土對於研究鼓的起源以及遠古祭祀文化具有重要價值,被稱為中國彩陶最傑出的代表作之一。曾經代表甘肅文物之一去歐洲巡展了十餘年時間。

馬家窯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肅的繼承和發展,在繼承仰韶廟底溝文化彩陶的基礎上,表現更為精細,形成了絢麗而又典雅的藝術風格。

陶器大多以泥條盤築法成型,陶質呈橙黃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細膩,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徵,一般分為馬家窯、半山和馬廠三個類型。

馬家窯彩陶文化的特點十分顯著,陶器彩繪以黑色為主,盆、缽等器物使用內外彩繪。器物表面飾有幾何紋、人物紋和動物紋。

其中,幾何紋居多,紋樣為波浪紋、旋渦紋或垂幛紋,紋飾線條生動流利,裝飾圖案構成繁密,變化豐富有序。

即便是在數千年後的今天,依舊令人感到賞心悅目。不由讚嘆,古人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時,對藝術審美也十分重視。難怪,馬家窯彩陶會被譽為「中國古代最美陶器」呢。

除了馬家窯文化,定西市博物館還收藏有辛店文化、齊家文化、寺窪文化的文物古蹟以及新時期時代的石器、元代文物等,不大的博物館內(據工作人員介紹說,這些文物即將搬入新館)充分展現了定西市的文化豐富、歷史深厚。

另外,館內的元代文物也值得一看,大多數來自定西漳縣的汪氏元墓群。據史書記載,汪氏系旺古族,金、元、明三代,累官多人,史書上有傳記及列名者達三十餘人。

自金景定三年明弘治十二年,汪氏家族人死後,均葬於漳縣城東南兩公里的徐家坪東坡地,是我國保存完整且比較少有的家族元墓群,同時也是我國最大元墓群。

曾出土了元銅鏡、彩陶侍俑、雕漆供桌、御賜金牌等物特別是元哥釉青花大碗均屬國內少見的文物精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008e73f96cc03671c5007b5917e8a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