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第一次介紹我和團隊正在做的研學路線,沒想到很快就讀到了大家的留言反饋,其中有一位我猜是父親,他這麼說:
讀著Martin的話,我開始想到了「三寶媽媽」。我們倆是今年9月在我的一場講座上初次相遇的;10月她開始分享自己的養育故事;11月就加入了我們的研學之旅,去到了充滿神奇和多彩文化的貴州。
其實,我的心愿就如同Martin說的那樣,「去探尋那些不為人知的歷史記憶、文化記憶,希望傳承下去,幫助這個時代重建信仰」之前,先把自己從養育的焦慮中暫時解脫出來,我們的一點點感悟就會為家庭帶來重大的改變。因為通過我們的視野、我們的氣息,我們的孩子可以看到更廣袤而豐富的世界。
今天,我非常有幸地邀請到同行貴州的另一位研學隊友Rebecca,來和我一起分享我們在貴州孔學堂里,聽汪建初教授關於「陽明心學」講座後的一些收穫和啟迪。
我先來介紹一下Rebecca,她是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畢業,澳大利亞西雪梨大學MBA,十年大型企業區域營銷總監,現在準備繼續就讀亞利桑那大學心理學碩士學位。家有一枚超級愛表演、能唱善舞的女兒。
從高9.28米的孔子塑像旁,我們開始被引入到了一個宏大的精神時空:儒學館,大成殿,杏壇,溪山書院,陽明館
孔學堂是我們這次研學計劃的合作方,是由貴陽市委、市政府修建的一個以推崇孔學、弘揚國學、致力於傳統文化傳承的教育基地,明年夏天我們也希望在這裡設立孩子與家長共學的國學文化基地。
在孔學堂里,我們見到了現任貴陽學院教授的汪建初先生,他也是中國唯能主義最早的提出者。
整個講座從教授最初的小心翼翼地講、我們小心翼翼地聽,到最後全場內心激流涌動。我們似乎都看到了自己的一顆心被流動的感情沖刷著,我們全體隊友把這個過程稱作:「聽到了自己的心流」。
因此,我想選三處「心流」涌動的沸點來分享一下。
我們的念頭可以改變什麼?
王陽明到底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聽到這句話時,我們都開始小心翼翼起來,難道還有第三種選項?這與我們長期的思想教育有不同嗎?
有!汪教授說出了他的研究成果,王陽明既不唯心,也不唯物,而是唯能。
他指出世界是由能量組成的,整個宇宙99%是暗物質和暗能量,然後能量又是所有意識的來源,霍金的現代物理學證明了每一個念頭中間都有能量存在。也就是說,我們的念頭可以改變微觀世界的物質運行方式。
哇,念頭是具有能量的!
在能量層面,一個人的物質和意識是相通的。打比方,中醫看病看能量,不太看物質系統(西醫更關注物質系統);中醫號脈,看的就是能量運行系統,而這個能量系統又是受什麼影響的呢?是受一個人的意識影響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意識系統如果改善了,能量系統的運行才會改善,更徹底地說也就是內心的思維狀態決定著一個人的能量狀態。
所以,我們首先要解決的是精神層面的問題。把這個意識層面的問題解決了,我們才能改變自身能量;能量層面改變了,我們才能保護自己的物質系統,這時身體才會健康起來。
今天面對全球疫情蔓延的挑戰, 「陽明心學」給人類的一個重要啟示就是,先要改變固有的健康意識、生命意識、自由價值觀的意識和全球化的意識,才能智慧地打敗這場全球性瘟疫。
為什麼我們快樂不起來?
「陽明心學」關注能量的陰陽平衡。
汪教授問:為什麼有的人在寶馬車裡哭,有的人卻在自行車上笑?
他認為,那個坐在寶馬車裡的人為了一輛寶馬付出的代價,遠遠超過寶馬,所以耗盡了自己陽的能量,再也開心不起來;而騎自行車的人,因為對未來充滿了期望,因此積累的陽能充沛,快樂自主。
王陽明的整個心學系統,就是在講樂觀的狀態,一個人的生命如果始終處在正能量的狀態,那麼這個生命就是一個有修為的生命;如果一個人總是處在負能量的狀態,那麼可能這個人的德行不夠,智慧也不夠。
而從社會層面來看這個能量問題,就是我們生命的狀態被時代改變了,但是我們的文化結構卻沒跟上改變。
那麼怎麼才能滋生出陽能呢?就是要讓自己始終保持內在的一種溫和生命的狀態,一種正向的情感和心態。
「致良知」,怎麼致?
致良知是「陽明心學「的核心主旨,出自《孟子·盡心上》。陽明先生認為,「致知」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這裡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良知應該是人人具備的一種內在該有的美善力量。
「致良知」就是將良知貫徹到每個人身邊的事事物物之中去。「致」就是兼知兼行的過程,這個「致」對我們極其重要,就是要邊實踐邊磨鍊才能「知」。
最震撼我心的是,當Rebecca提出:「良知與道德之間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時,汪教授給出了一個非常耐人尋味的答案。
他這樣解釋說:「道」無形,「德」有形;德也可以被看作「得」,就是個人的得到,在以下三種情況里,我們的「德」在增長,我們的「得」也會變得更多更好:
當我們從眼前利益,轉向長遠利益時
當我們從個人利益,轉向集體利益時
當我們從物質利益,轉向精神利益時
這與我們養兒育女的道理有著極大的共同點,企求「得」的,就要從「德」做起,這讓我為「格局養育」找到了一個易於溝通的踐行基礎。
在感謝汪教授點悟迷津的同時,我也在捫心自問:為什麼在疫情期間,我和團隊立念為大家組織這樣的研學項目?
因為我們想漸漸走近「致良知」啊!
在路上,我們的心被打開了,我們的思緒變得安靜下來,我們暫時放下了「小家小我」,去觀察和聆聽更大更遠幾乎被遺忘掉的「良知」。
接下來,我們來聽聽研學隊友Rebecca的研學感悟。她的寫作更詳盡地為我們梳理了「陽明心學」講座里的三條核心理論脈絡。
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與媽咪Jane靜潔老師的貴陽研學之旅,一路都在觸動和充實著我們的認知。
在孔學堂的會議室里第一次見到汪建初教授,面堂紅潤,朗聲明目。汪教授時任貴州省委黨校副校長、貴州行政學院副院長,但對王陽明心學有著極深研究。
我黨素來以唯物辯證法為基準,堂堂黨校校長怎麼會研究和進行唯心心學學說呢?
疑惑剛起,汪教授就提出唯能主義破解了我的疑惑。
所謂唯能主義是19世紀四五十年代由德國科學家威廉·奧斯特瓦爾德提出,他認為能量是比物質更基本的實體,是一切自然、社會和思維現象的基礎。所有物質和精神都是能量的不同形式,可以相互轉化,因而可以只用能量的概念建立宇宙觀,從而克服傳統的心-物二元論。通俗地說,就是除了物質有能量守恆定律,精神和意識等無形的東西也存在能量,並遵循能量守恆定律,因此正能量對客觀物質也能產生影響。
汪教授認為陽明心學是一種更集大成的哲學思想,心學除了儒家思想外,還受到佛、道的影響,但又不等於是三家的混合,而是以儒、釋、道為基礎,獨立構建的以「致良知」為核心的哲學體系。
道家:主要講述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基於本我。
佛家:側重人與自我與神的關係,是一種超我體現,觀自在,注重自我觀察與覺悟。
儒家:側重人與人與社會的關係,關注自我修為,關注合作性。
而「陽明心學」整合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主流文化的核心,鍛造成為傳統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三大命題: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陽明心學與生命緊密關聯
汪教授從五個維度對陽明心學的內涵予以闡發:
維度1. 陽明心學是生命的哲學
王陽明對心性有極深的體悟,涉及形上與形下兩個世界的各種問題,除了佛教之外,遠非西方任何一個心理學流派所能比擬。
維度2. 陽明心學是苦難的哲學
是王陽明經歷百死千難的痛苦折磨,在身處生與死的邊際臨界線上,體認出來的人生真理,參悟出來的生命真諦。
維度3. 陽明心學是專制高壓逼迫出來的哲學
是對權力世界不公平不公道的現象進行反思的結果,既要維護存在的尊嚴,也要建構理想的秩序。
維度4. 陽明心學是一種意義的哲學
是從心性本體湧出意義而滿心歡愉的切身性的學問,不僅想要生命充滿價值,而且也希望世界充滿意義。
維度5. 陽明心學是反異化的哲學
無論講心講良知,講誠意格物,都有解構虛假權威的價值,因而必然具有解放人性、解放思想的作用。
從陽明心學中找到我們自己
當我們被文句煩瑣的現代西方哲學搞得暈頭轉向時,王陽明用自己一生中的學術跨越和發展,昭示著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的正確解讀;
當我們的心理被社會異化迷失自己時,他以自己踐行道德生命的經歷,引領我們穿透本我、自我、超我的藩籬;
當我們困擾於現實世界的種種矛盾時,他用《傳習錄》耐心細緻地教我們如何化解人與物、人與人、人與自我的衝突;
當我們循環於宋明理學不能契入時,他用《大學問》幫助我們理清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當我們感慨仕途坎坷命運不公時,他卻在詭譎的命運面前,告訴我們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命運的主動性,把握命運的可能性,超越命運的局限性;
當我們被紛擾的世界牽著鼻子無法走進自己的心靈時,他以龍場悟道驗證並告訴我們如何實現自我凈化、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給我們展示了生命無限的維度……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這一真理,雖然五百年過去了,陽明心中的理,還是人人心中潛藏的理;陽明所致的良知,也是人人生來本具的良知;陽明悟的道,也是每一個人通向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大道。陽明悟道的那個心,就是我們今天大眾的心。
因為如此,我們完全可以從陽明心學中找到我們自己。也正因為如此,陽明心學不是作古的典籍,應當在當代復活;陽明心學不是學者的專利,應當在大眾中傳播;探索陽明心學不是尋找歷史的遺蹟,而是知行合一的真心踐行。
汪教授引經據典、旁徵博引;我們內心升騰起「聽君一席講,勝讀十年書」的心流感慨。好一場心學盛宴,讓所有人聚滿了能量,各有體會和精進,相信這也是「致良知」的一次旅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s3NRnYBxV5JH8q_rQO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