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奉節人有多喜歡杜甫?一座城門令人難忘,易地重建後仍是壯觀

2022-10-19     蘇丹卿

原標題:重慶奉節人有多喜歡杜甫?一座城門令人難忘,易地重建後仍是壯觀

提到重慶旅行,你一定不會想到最令我難忘的會是一個叫「奉節」的地方。

奉節是什麼地方?讀過《早發白帝城》的人都不會陌生,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白帝城就在奉節。奉節位於重慶東北部,有「重慶東大門」之說,是一個歷史悠久、自然風光無限的名城,古稱夔州。

「夔州」雄踞瞿塘峽口,形勢險要,歷來是川東軍事重鎮、兵家必爭之地。但同時也因為它特殊的地理環境和位置的構造,曾多次在歷史的長河進行搬遷。

因而,今天的奉節縣城並沒有給我們留下過多古蹟,儘管會有部分「文物」隨著縣城搬遷而一併易地。但我們都清楚,歷史和文化的遺址永遠無法移動,也無法撼動。

但白帝城景區是一個奇蹟。三峽蓄水後,白帝島有大半部分淹沒至水下,但最具觀賞價值的廟宇、碑刻因位於半山腰上,而被完整的保存了下來。同時「依斗門」也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地方。

依斗門是什麼地方?這對絕大多數外地人而言,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其名氣遠不如白帝城那麼響亮。但若問奉節人,怕是沒有人會不知道它。

甚至有人形容,沒有依斗門就沒有奉節,有了依斗門才有了奉節厚重的歷史文化,才有了「詩城」的美譽。

依斗門俗名大南門,原是瀼西夔州古城五大城門之一,後因三峽水庫蓄水,便將城門拆遷並完整移到別處,即在今天的白帝城風景區耀奎塔右側臨江位置。

整座城樓依舊巍峨,「依斗門」三個大字清晰可見。作為「詩城」的奉節,幾乎處處都有古今的名人大家所吟誦的詩詞歌賦。依斗門也不例外。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查。

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杜甫的這一首《秋興》就與「依斗門」緊密相關。據史載,宋至明中期,奉節以樹柵為城,明成化十年,始築城池,後七次改建。

大南門原刻「縱目」二字,後因懷念杜甫,取其詩《秋興》中「每依北斗望京華」句,改為「依斗門」(據說是由清朝名仕所改)。

歷史上,除了杜甫,還有李白等人都走過。古時,這裡(原依斗門位置)曾是水上進出奉節的必經之所。不論是商人、小販還是文人墨客進出奉節都會穿過依斗門。 由此可以想像,當時的依斗門碼頭是多麼熱鬧。

據當地人介紹,碼頭周邊是一家茶館挨著一家攤檔,空氣里既有熱騰騰的川味佳肴,也有小販悠長的叫賣聲,甚至是有評書、小調、竹琴、金絲板、圍鼓等為茶客助興。

來往客商在此登岸、候船,吃飯,歇息,望著一江的風情,極為陶醉。直至三峽二期工程之前 ,這裡依舊熱鬧,承載了無數老奉節人的回憶。

但隨著三峽二期工程的展開,奉節古城不得不易地重建,包括依斗門。這座城門是2002年至2004年復建的,多達1.1萬立方米的一塊塊城門石「原規模、原形制、原工藝」復建在今天的位置上。

與過去一樣,穿過城門往下至碼頭,百來級石梯伸進長江。但人們心裡都清楚,一切又怎麼可能與過去一樣呢?

古今往來,漫漫千年時光里,一切都被淹沒,包括那吵吵鬧鬧的熙攘。很多人說,奉節古城在水下。是的,它確實在水下。可它也在人們的心上。

站在石階上,望著江水,看著遠處停泊的長江遊輪、船隻,我想奉節古城2300多年的歷史底蘊、文化詩情……早已深深融入每一個奉節人的骨血中,並默默影響、傳承著世世代代的每一個奉節人,那個繁瑣複雜的「夔」字仍是奉節人的驕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e3e1a843a300d43999f53f0433d88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