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鏑數李璋
設計丨鏑數陳力維
編輯丨郝庫
出品丨騰訊新聞 穀雨工作室
騰訊新聞出品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複製和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學歷通貨膨脹的速度越來越快,好像沒個碩士頭銜都不好意思投簡歷了。應景的是,上個月,「北京碩博畢業生人數首超本科生」登上熱搜。
最近幾年,無數年輕人擁堵在考研、讀研這條路上,期待用學歷給自己增值。扎心的是,千辛萬苦提升學歷後,遭遇的可能是更加困難的就業環境。
學歷貶值、大廠縮招裁員,讀研之後找工作反而比之前更難了。我們到底要卷到什麼時候才是個頭?
01
北京研究生超本科,並不準確
嚴格來說,「北京碩博畢業生人數首超本科生」的說法並不準確。
北京市《教育事業發展統計概況》顯示,2019-2020學年度,北京研究生(包括碩士和博士,下同)的「預計畢業生數」已經首次超過普通本科。
而直到2022-2023學年度,研究生的「實際畢(結)業生數」也沒有真正超過普通本科。不過,二者的差距也在迅速拉近。
為什麼「預計畢業生數」和「實際畢(結)業生數」差距這麼大?
這是因為在科研壓力之下,較大比例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不能在預計時間內按時畢業,「延畢」已然常態化。
2014年,北京碩士實際畢業數占到預計畢業數的91.2%,也就是說,有近一成不能正常畢業。隨後幾年,不能正常畢業的比例上升到兩成左右。
而博士延畢的問題遠比碩士嚴重,正常畢業的比例一直不到一半。
北京是全國教育資源最集中的地方,聚集了最多的高水平高校,985、211高校數量分別占全國的20.5%和23.2%。
在一流名校中,碩士博士的數量往往多於本科生。以清華大學為例,2022屆的8003名畢業生中,碩士生占33.2%,博士生占26.9%,本科生只占39.9%,不到四成。
所以,「學歷貶值」「人均碩博」用來形容北京的畢業生,真不算誇張。但全國的情況就是另一回事了。
02
全國研究生學歷「百里挑一」
當然,全國範圍內,本專科畢業生依然是絕對多數。根據教育部統計數據,2021年全國本碩博畢業生的比例大概是60:10:1。
國家統計局《2022年中國統計年鑑》中的數據顯示,全國6歲及以上人群中,本科及以上學歷不到一成,擁有研究生學歷的更是只占到1%。
研究生數量及占比有地域差異。我們把全國各地的本科、研究生畢業數量進行對比,計算當地每畢業100個本科生,對應多少個研究生,這個算法姑且稱之為「研究生密度」。可以看出,不同省份的「研究生密度」差異巨大。
在河南,2021年有超過30萬本科生畢業,但只有不到2萬名研究生畢業,比例最為懸殊。
全國範圍內,研究生依然稀有,但這並不能緩解年輕人的學歷焦慮。因為大多數人面臨的都是同儕競爭。當你的同學考研上岸,那他/她必然在未來的競爭中多了一項加分項——雖然加分多少依然是未知數。
就業形勢一年比一年嚴峻,繼續捲成了唯一的選項。
不過,讀研除了是為未來鋪路,也是可以暫時逃避就業壓力的避風港。在這種背景下,「雙一流」考「雙非」的「逆向考研」也會越來越常見。
那麼,拿到碩士學歷是否就是終點?還是需要繼續往上卷?
03
「卷」到博士才到頭
每年考研報名人數都創下新高,相應的,碩士、博士也在年年擴招。且相比於普通本科,碩士的擴招速度更快。
2014年,碩士的招生數量是普通本科的14.3%,2022年,這個比例上升到23.6%。
我們再對比博士和碩士的招生數量,會發現博士的擴招速度幾乎沒有太大變化,招生數量一直保持在碩士招生數量的13%左右。
結合上面碩士和博士正常畢業比例的巨大差異,似乎可以說明,目前對碩士的政策傾向更接近「寬進寬出」,而博士則是「嚴進嚴出」。
相比於碩士學歷「貶值」,博士學歷的含金量一直很穩定。
讀研的理由是為了拿到學歷,拿到學歷是為了找到工作,這條路徑清晰而明確。但到了博士階段,這個算盤可能就打不響了。
讀博,意味著可能無法順利畢業,可能更晚結婚買房,在社會競爭中落後。如果你並非熱愛學術的話,讀博的成本就太高了。
博士是勇士的代名詞,你看,博士招生中超過20%的專業都是理學、哲學、歷史學。非學術超人或家財萬貫是萬萬不敢讀的。
節節攀升的碩士畢業人數,常年穩定的博士招生人數,都在訴說整個研究生群體的彷徨與掙扎。他們相信考試是通往成功的不二法門,在千軍萬馬的考研大軍中殺出,如今又來到更加激烈的競技場。
但學歷焦慮,說到底還是就業焦慮;學歷內卷,說到底還是求職內卷。面對無法改變的外部環境,一路卷到底也只是迫不得已的決定。這裡就不上價值了,祝大家幸福。
(來源:騰訊新聞)
出品丨騰訊新聞 穀雨工作室
點這裡關注我,記得標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