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 | 城鄉融合發展,需要協調經濟發展的時序

2023-11-03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建言 | 城鄉融合發展,需要協調經濟發展的時序

建言 | 城鄉融合發展,需要協調經濟發展的時序

建言

當前,我國發展中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不平衡。邁上新征程,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應當包括和統籌把握城鄉經濟發展、社會治理、生態建設、空間布局、發展時序等多維度高質量融合。

原文: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的實踐路徑

作者 | 河南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 崔理想/助理研究員

圖片 |網絡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縣域涵蓋城鎮與鄉村,是城鄉融合發展的最基本單位。當前,我國發展中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不平衡。邁上新征程,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應當包括和統籌把握城鄉經濟發展、社會治理、生態建設、空間布局、發展時序等多維度高質量融合。

縮小城鄉經濟發展「鴻溝」

當前,我國城鄉經濟發展過程中,長期存在的城市偏向及其慣性影響,導致更多高端生產要素、產業載體、新型業態等優先布局城市及其周邊,並形成顯著的集聚效應、虹吸效應,同時加劇鄉村地區關鍵生產要素流失與短缺等現實困境,拉大城鄉經濟「鴻溝」。

推動城鄉經濟發展高質量融合,亟待扭轉城市發展偏向,加快實現城鄉經濟發展時序、方式及關係相協調。實踐中,應以有效縮小城鄉經濟發展差距為目標,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統籌推進城鄉經濟要素合理流動、優化配置和城鄉產業融合發展。需要強調的是,有效縮小城鄉經濟發展差距,並不是縮小城鄉經濟總量的差距,而是要有效縮小城鄉經濟發展紅利由城鄉居民共享的人均差距。既要保障城鄉產業發展能夠有效為城鄉居民提供與城鄉現代化水平相適應的產品和服務,又要保障城鄉居民在共享城鄉經濟發展紅利中的人均差距被限定在合理範圍之內。

構建城鄉社會治理現代化善治能力

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如果說城鄉經濟發展的高質量融合是高效率「做大蛋糕」的關鍵,那麼城鄉社會治理的高質量融合將是高水平「分好蛋糕」的保障。當前,我國城鄉社會治理也存在突出的城市偏向,這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新征程城鄉社會治理體系及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早日實現。

推進城鄉社會治理高質量融合,應堅持把實現城鄉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其出發點和落腳點,立足城鄉差異及發展需求,堅持城鄉共治,以有效縮小城市與鄉村社會治理體系、治理能力、治理成效之間的差距為目標,著力處理好「融合與邊界」「共治與自治」等關係,避免走過度城市偏向、物質本位等老路,既科學甄選城市先進社會治理模式及經驗向鄉村推廣,又注重維護鄉村自治的特色、權利與空間,構建城鄉社會治理現代化善治能力、模式及體系。

實現城鄉之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推動城鄉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但在城鄉生態文明融合建設中,「重城市輕鄉村」、城市廢棄物及污染物向鄉村地區轉移、尚未建立城市對鄉村完善的生態補償機制等現象依然突出,鄉村「生態優勢」難以有效轉變成「民生福祉」,城鄉之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實現和局部實現未能有機統一。

實踐中,應立足城鄉生態資源稟賦及融合基礎,持續固牢「兩山理論」轉化支撐,拓寬「兩山理論」轉化通道,切實把縣域尤其是鄉村地區的「生態優勢」轉變成「民生福祉」,推動城鄉之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效應與局部效應有機統一。需要強調的是,城鄉生態建設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切忌搞「形象工程」,尤其在非農產值占比高、財政收支缺口大的縣域,要理性投入、科學發展,避免生態建設非理性、過度投入導致對城鄉收入差距產生顯著的擴大效應,進而背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等現代化建設初衷。

推進城鄉原有空間布局的再優化

城鄉空間是特定地理空間上城鄉居民長期經濟社會活動和變遷的產物。當前,我國城鄉空間的長期隔離及顯著差異,導致城鄉關係存在經濟、社會、生態等複雜多元的利益衝突和空間矛盾,嚴重製約城鄉融合發展的進程。另外,城鄉空間布局仍然更多由市場主導,同時政府統籌和引導作用存在城市或臨近城市偏向,導致遠離城市的鄉村地區發展機會、權利難以獲得和實現,進一步加劇城鄉之間生產要素的單向流動和發展不平衡。

推進城鄉空間布局的高質量融合,應立足城鄉空間差異等實際,以有效縮小城鄉居民在空間生產過程中平等享有發展機會和空間權利之間的差距為目標,堅持現實空間和虛擬空間「雙融合」驅動,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的空間共同體,實現城鄉空間正義。需要強調的是,城鄉空間布局的高質量融合併不意味著城市空間取代鄉村空間,而是要重新定位城市空間與鄉村空間,既避免「城市偏向」,又避免「鄉村偏向」,實現對原有空間布局的再優化和原有空間關係的再發展。

警惕城鄉發展時序的過度偏向

回顧我國城鄉關係的歷史演變,城鄉發展歷來都有一個時序問題,並形成顯著的先發與後發、城市偏向與鄉村偏向等區別或現象。無論是城市偏向,還是鄉村偏向,本質上都是踐行先富地區帶後富地區進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一種途徑和過程。需要警惕的是過度偏向,尤其是當前過度的城市偏向,這是城鄉二元結構長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針對當前城鄉發展時序融合過程中仍突出存在的城市偏向問題,實踐中,尤其在城鄉差距顯著的縣域,應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靈活實施鄉村偏向的政策和財政支出,引導城市要素資源向鄉村地區流動配置,加快補齊鄉村發展短板弱項,有效縮小城鄉攜手邁向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及結果差距。而對於城鄉差距不顯著的縣域而言,應針對現代化建設具體事項,靈活採用城市偏向或鄉村偏向的政策和財政支出,揚優補弱,提升城鄉攜手邁向中國式現代化的效率及水平。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74期第2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關注 | 品牌聯名怎樣建立深度的內涵連接?

開卷 | 失智症這一「世紀病」,現在是「我們」的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d326d7b7f769af0680a4bf34ea4b9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