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賣越賠,電動車成了跨國車企的吸金黑洞

2023-10-30     每日汽車觀察

每次國內幾家新造車發財報的時候,大家都開始計算,這些賣電動車的廠家又賠了多少錢。確實,目前除了特斯拉和比亞迪,還沒有什麼車企能真的靠電動車賺錢。

這個問題不僅困擾國內車企,跨國車企們也是一樣頭疼,甚至更焦慮。

最近財報季,福特、通用、奔馳、大眾等跨國車企們都在電動車這個業務上摔了跟頭。

福特汽車宣布推遲約120億美元的電動汽車新產能支出,包括在肯塔基州建設第二家電池工廠的計劃,理由就是美國用戶對電動車熱情不高,不願意為電動車支付比油車更高的費用。

第三季度,福特汽車的電動汽車交付量增加了15%至20,962輛,Model e電動車部門的收入也同比增加了26%,達到了18億美元。

但是電動車越賣越多的福特汽車,虧損也越來越大,三季度Model e部分虧損達到了13億美元,高於第二季度的11億美元,是去年同期虧損額的兩倍多。

導致福特汽車電動車業務虧損加劇的主要原因,就是消費需求放緩,以及特斯拉挑起的價格戰帶來的負面影響。

在財報電話會議上,福特汽車CEO吉姆·法利表示,在電動車行業,只有出色的產品已經不夠了,必須在成本上也具有競爭力才行。

上周J.D. Power在美國發布的最新研究表明,最近影響電動汽車銷售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最重要的緊湊型SUV市場,電動車和燃油車價格失衡。

在美國,主流緊湊型電動SUV的均價是5.2萬美元,而主流緊湊型燃油SUV均價只有3.4萬美元。高端緊湊型電動SUV均價超過6萬美元,高端緊湊型燃油SUV均價只有5.3萬美元。

簡而言之,在美國最暢銷的SUV市場,電動車比燃油車貴太多,消費者自然興趣不高。

和福特對美國電動車市場的悲觀判斷差不多,通用汽車發布第三季度財報的時候也提到,正在放緩北美地區電動車生產速度,適應消費者需求的放緩,並且通過一系列手段降低生產成本。

本月初,通用汽車就已經宣布推遲電動皮卡的擴張,因為消費者需求低迷。後來工會罷工這麼一鬧,進一步影響了公司營收。所以通用汽車CEO瑪麗·博拉在電話會議上表示,將放緩電動汽車戰略,將利潤目標放在銷量目標之前。

通用汽車還宣布放緩幾款電動車型的推出速度,降低成本,削減電動汽車產品指出。通用將重新設計雪佛蘭Bolt電動汽車,搭載更便宜的磷酸鐵鋰電池,還放棄了此前宣布的斥資50億美元推出新入門級電動車的計劃。

這些措施實施之後,能給通用汽車省下幾十億美元。通用還將推遲改造一座工廠生產電動皮卡的計劃,這樣又能省下15億美元。此外,通用汽車也放棄了2022年-2024年生產40萬輛電動車的中期目標。

去年4月,通用汽車還曾和本田達成合作,要一起開發售價不到3萬美元的廉價電動車,現在這個計劃也泡湯了。

本田社長三部敏宏證實,已經取消了和通用合作開發廉價電動車的計劃,主要是考慮到成本和商業化落地,認為最初設定的目標很難實現。

歐洲這邊的車企們情況也差不多,上周四公布三季度財報的梅賽德斯-奔馳表示,業績大幅下滑、營收不及預期的主要原因,就是供應鏈方面的挑戰以及電動車市場價格戰太激烈導致的。

第三季度奔馳的營收下降1.4%至372億歐元,凈利潤下降7%至37.2億歐元,不及分析師的預期。

奔馳財務長Harald Wilhelm重點提到了電動車價格戰的問題,他說現在電動汽車市場相當殘酷,雖然生產成本居高不下,但是有些車企的電動汽車價格竟然比汽油車還便宜。

這種低價策略,肯定不是每家車企都能一直承受的,所以他認為,這場電動汽車革命會比想像中更漫長。

今年前三季度,奔馳的純電動車銷量占比已經從6%提升到了11%,但是如果電動車利潤比預期少得太多,奔馳只能通過出售更多燃油車來增加利潤。

大眾汽車在正式發布第三季度業績前,已經提前給市場打了預防針,說盈利表現沒有達到目標,還下調了全年的利潤率,電動汽車就是業績不佳的原因之一。

大眾汽車集團財務長Arno Antlitz表示,電動汽車的需求低於預期,大眾在歐洲的電動車訂單數量已經從去年同期的30萬輛下降到了15萬輛。

至於中國市場,未來一兩年大眾在純電動車市場的份額還會下降,直到和小鵬合作的車型上市後,情況會迎來改觀。

全球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需求轉向低迷,電動汽車越賣越虧,這個問題不僅是跨國車企們遇到的,就連已經靠賣電動車賺翻了的特斯拉,也在此前的三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作出了預警。

特斯拉CEO馬斯克對市場環境表示擔憂,並且推遲了墨西哥超級工廠的建設計劃,他反覆強調,成本非常重要,只有讓電動車更便宜,消費者才會買。

糟心的不僅是汽車製造商,希望靠電動車轉型的租車公司也遇到了難題。全美最大租車公司赫茲曾信心滿滿的宣布採購10萬輛特斯拉,但是現在他們發現,現實沒有想像中美好。

特斯拉一直降價,讓他們的車輛價值面臨下行壓力。而且在運營過程中赫茲發現,電動車比燃油車維修成本更高,因為零部件供應跟不上,可用的勞動力也有限。

現在,汽車行業面臨一個很擰巴的現狀,一方面大家都明白靠電動車賺錢越來越難,另一方面大勢所趨也不能開倒車,只能說轉型之初大家都太樂觀了,制定了很多不切實際的目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cdcfceb6ab077452367c78df880b9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