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沉澱的「歷史」記憶,喚起我們珍貴的精神「鄉愁」

2022-06-02     中少大低幼

原標題:【端午節】沉澱的「歷史」記憶,喚起我們珍貴的精神「鄉愁」

端午來了:

《離騷》、屈原、包粽子、做香包、划龍舟……

這是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對端午的印象。

古人的端午·我們的端午

我們孩子們的端午

也許,孩子們想知道的

不是「什麼是端午」

而是「端午是怎樣的」!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中《奶奶的絲線爺爺的船》,是國內著名兒童文學作家葛冰的作品。他用專業又親和的文字,伴著奇特又溫馨的插畫,為現在的孩子們緩緩講述了一段濃濃純純的端午故事。

故事以一位生活在城裡的小男孩和他的家人為主角。

小石橋,大水牛,青石板路灰瓦房。

農曆五月初,小男孩兒跟著爸爸、媽媽一起由城裡回到老家,陪爺爺奶奶過端午節。

小花狗搖著尾巴,小黃雞在地上啄米。張開雙手飛奔的孩子,拿著禮物的配偶,站在家門口翹首以待的爺爺奶奶。三代人集合在鄉土的稻田,飛馳而來的列車前,真實而美好。

爸爸想吃買好的包裝粽子,爺爺卻連連搖頭,表示回家了自然要自己包那最新鮮的粽子來吃才好。祖孫三人泛舟河裡採摘新鮮葦葉,爺爺撐船、爸爸採摘、男孩在船尾嬉鬧,畫面溫馨自然。

到家後向奶奶學包營養健康的粽子。故事以一個城市小孩的視角,通過親手包粽子、親眼看賽龍舟等情節,描述一個不一樣的、更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端午節,更通過故事體現了祖孫三代之間的親情。

書中描寫了:划龍舟、做香囊、包粽子……通過這些活動,構築起節日的儀式感,我們在參與的過程中,漸漸地與傳統親近。而文化也在人們有意識地參與中,穿越時空、流淌到未來。但讀完這些,內心會充斥著一種溫暖、熨帖。

對於這本書,兒童文學理論家朱自強是怎樣說的呢?

珍貴的精神「鄉愁」

兒童文學理論家 | 朱自強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創造的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關於端午節的傳說多種多樣,而今流傳最廣的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包粽子、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代表性活動。

葛冰撰文、李莉繪畫的這本圖畫書《奶奶的絲線爺爺的船》寫的是「我」與爸爸、媽媽回鄉下老家過端午節的故事。「回鄉下」這一情節設定,使這個故事具有了內在的雙線結構—城市與鄉村的對比。「我」和爸爸、媽媽從城裡帶了大包小包的東西,其中就有給奶奶的「太艷了」的衣服;而「我們回城,帶的包更多」,「我」帶回的是爺爺賽龍舟時穿的衣服。這種現代城市與傳統鄉村生活的交流和互動,是當今處於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

在作者的價值觀中,顯然更為珍視的是鄉村生活所保留的農耕文化的端午節習俗。當爸爸拿出城裡的「真空包裝的粽子」時,爺爺說:「回了家,就要吃最新鮮、最好吃的粽子。」在爺爺眼裡,鄉下(故鄉)才是「家」,而這個「家」有著城裡沒有的好。爺爺的這一價值立場,恐怕也是為作者所認同的吧。

在故事裡,作者除了寫到爺爺帶「我」去采最新鮮的葦葉、奶奶包各種口味的粽子,還寫到奶奶用絲線纏成小粽子,將驅邪氣的香囊給「我」戴上;寫到賽龍舟時打鼓的爺爺……將「奶奶的絲線爺爺的船」作為圖畫書的書名,顯示了作者對傳統節日文化的繼承姿態。

這本圖畫書的繪畫設計也別具匠心。封面上,「我」穿著爺爺穿過的賽龍舟時的衣服,學著爺爺的樣子擂鼓,傳遞著繼承傳統文化這一信息;前後環襯中的照片顯示出「我」的成長,而這種成長,與傳統文化的滋養密切相關。在當今現代化的進程中,很多傳統節日的風俗正漸漸遠去,值得欣慰的是,《奶奶的絲線爺爺的船》這樣的作品將作為沉澱的「歷史」記憶,喚起人們的一種珍貴的精神「鄉愁」。

一個個節日習俗,猶如一種紐帶,聯結著傳統與現代、過去和現在,不僅營造了濃厚的節日氛圍,也激活著人們的共同記憶,引發精神共鳴。

除了端午節,我們還有更多的節日故事,更多的經典文字與唯美插圖,更多的精彩體驗和您分享。

節日,是一把鑰匙,孩子最期待的是節日,最熟悉的是節日,《中國傳統節日故事》圖畫書選取了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和重陽節七大傳統節日,以講故事的方式,循循為孩子展現中國節日的博大與絢爛,拉近孩子與民俗文化的距離,幫助孩子了解中國節,樹立中國心,體味中國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c3f2db2242c6165bb51e2d89d248b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