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七君」個人頭條號 第53篇原創推文
期待您的關注、轉發與點贊~
隨著《我和我的祖國》以破26.7億的成績超越《速度與激情8》,成功擠進中國影史票房榜前9,今年的國慶檔角逐也隨之漸漸落下了帷幕。
從數據上來看,比起從始至終齊頭並進的《我和我的祖國》與《中國機長》,《攀登者》「不幸」成為了「國慶三巨頭」中最早也是唯一掉隊的那一個。
截止今日,《攀登者》的豆瓣評分僅為6.5分,票房也僅是勉強突破10億。但說實話,這個成績並不算冤。
《攀登者》作為一部登山類型的商業電影,即使有故事原型作為支撐也真的很不好拍,這是題材所帶來的局限性,但這也並不能掩蓋其整體呈現僅為差強人意的事實。
李仁港拉來徐克監製的結果,就是武俠風與動作特效發揮到了近乎完美,然而劇情的硬傷依舊無人填補。上映後的口碑事實證明,比偶有的尷尬文戲更致命的,是其被網友所笑稱為「珠峰絕戀」的劇情。
但我還是決定聊一聊《攀登者》這部電影,因為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載體和媒介,讓我們可以把「攀登者」一詞,重新仔細地思考一番。
我們先從電影的角度出發。
1953年,一位尼泊爾籍的英國嚮導和另一位紐西蘭探險家組隊登頂,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支成功從珠峰南坡登頂的隊伍。也正因如此,尼泊爾開始了對於珠峰主權的蠢蠢欲動。在關於珠峰主權問題的談判會議上,尼泊爾與它背後的支撐者印度提出了獨吞珠峰的想法,起因為「中國人從未登上過珠峰頂端」。
就這樣,珠穆朗瑪成了我國談判的軟肋。
也正是因為這樣,中國登山隊的攀登計劃開始了。
終於,在1960年5月25號凌晨4點20分,由王富洲、貢布和屈銀華組成的沖頂小組,成為了世界上第一支從珠峰北坡成功登頂的隊伍。
而這,便是影片開頭為我們講述的那段故事。也正如影片所描繪的一樣,1960年的這次登頂因為未能拍下360°環繞影像而難以得到國際上的廣泛認可。
所以在1975年,中國登山隊再次集結,向著珠峰再次發起了衝擊,比起從0到1的突破而言,這一次集體攀登的原因則更像是一種向世界宣告的證明。
影片《攀登者》的主要篇幅,便是用在了這次攀登之上。影片試圖以群像式的表現手法,將每一個登山隊員儘量塑造的完整且富有弧光。但加七君認為片中只有一個人物真的做到了這一點,那就是張譯飾演的「曲松林」一角,在有血有肉,極具張力的同時還包辦了多場重場戲。
但我的小標題中寫到的「他」其實並不是曲松林,而是楊光(胡歌)。
楊光是有人物原型的。
1975年的登頂過程里,一位男子將自己的睡袋讓給了隊友,導致自己的雙腳嚴重凍傷,不得不截掉了雙小腿。
他叫夏伯渝,那一年他年僅26歲。
2018年5月14日,四度遇阻卻沒有放棄夢想的夏伯渝第五次挑戰登頂珠峰,終於如願以償,並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依靠雙腿假肢登上珠峰的人。
從26歲到69歲,43年時光里,夏伯渝從未放棄過登頂珠峰的理想,縱使身患癌症也不曾退縮。
記得前兩日與一位友人聊天時,正巧聊到過有關夏老事跡的話題。朋友問我,「你說這40多年,他干點兒什麼不好,非跟那個山較什麼勁呢?」
我沒有回答他的問題,只是向他推薦了一部影片,影片名為《徒手攀岩》。
「看完你就明白了」。
2017年6月3日,Alex·Honnold徒手攀登優勝美地的酋長岩成功,成為了世界第一人,耗時3小時56分鐘。電影《徒手攀岩》所做的,就是記錄下了這一攀岩界的偉大過程。
影片里的Alex就是生活里的Alex,他不加掩飾,更不懂表演。他平時的表情不多,但只要提到攀岩,他就會笑得像個孩子。
Alex是一個幾乎沒有任何物慾追求的人,他的眼裡只有一件事,「Free Solo(徒手攀岩)」,也只有在他看向「酋長岩」時,他的眼裡才會閃爍出別樣的光。
與很多朋友一樣,我在觀看影片之前也一直抱有一個疑問,「徒手攀岩」作為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極限運動,為什麼Alex偏偏對它如此痴迷呢,他難道真的不怕死麼?
影片里的Alex倒是很大方的給出了他的答案。
「人總是要死的,人們會因為這樣那樣而死,我為何不可因此而死呢?」
剎那間,我恍然大悟。
原來夏老也亦是如此。
接受採訪時,他說,「其實我不怕死,我在登山的過程中已經和死神打過交道了。我惋惜的是,登珠峰的夢想不能實現了。後來我一想,我還活著,我就要為我的理想繼續去奮鬥,去拼搏。」
「它(攀登珠峰)使我的後半生有了一個奮鬥的目標,使我幾十年的生活更加充實更加有意義,有時候還很精彩」。
所以他為什麼要攀登呢?
因為珠穆朗瑪峰,儼然已成為了其生存的意義,如果放棄攀登,那麼即使活著,他的心也與死去無異。
其實影片曾借章子怡之口給出過答案,珠穆朗瑪是卡在徐纓與方五洲彼此心間的那座大山,只有跨過去,兩人的心才能真正的走到一起。
雖然這段話在影片中的出現成為了被網友們吐槽「尷尬」的存在,但這句話本身並沒有錯。
舉個例子,由「錘哥」克里斯·海姆斯沃斯主演的電影《極速風流》曾塑造了「亨特」與「尼基(Niki)」這對兒宿命對手(惺惺相惜)的形象,影片對於現實的還原引起了影迷們的頗多好評。
比起風流成性、快意人生並一舉拿下了1976年車手總冠軍的亨特,為何只拿了亞軍的Niki依舊被人稱之為傳奇並總是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呢?
因為Niki就是一名名副其實的「攀登者」。
Niki出身於一個富裕家庭,其父親也一直希望他接手自己的家族生意,但他卻一心想要在自己喜愛的賽車領域闖出一片天地,為此不顧家人的嚴厲反對。
這條從業之路的開端並不順利,但憑藉著自己在調校賽車方面的出色才能和賽車上的優秀能力,Niki還是成功地闖出了名堂。在1975年隨法拉利獲得了車手總冠軍後,76年的冠軍也幾乎已是Niki的囊中之物,儘管他遇到了自己生涯中最強大的對手之一——詹姆斯·亨特。
但命運就是那麼的無情,在德國的紐伯格林賽道上,Niki的車因故障而失控衝出了賽道,隨後沒能及時脫身的他被熊熊大火吞沒。
這場意外使Niki遭到了嚴重的頭部燒傷,吸入的有毒熱氣還導致了他的肺臟和血液系統損壞。
這次意外之後,幾乎所有人都認為1976年的冠軍必然會歸於亨特所有了。
但屬於Niki的奇蹟開始了。
他不但在與傷病的鬥爭中倖存了下來,還在僅僅六周之後便重新回到了他摯愛的賽場之上,並在義大利大獎賽上獲得了令人驚訝的第四名。
雖然在最後一站,Niki為了安全而選擇退賽使得亨特還是如願以償地拿到了冠軍,但在所有人的心中,Niki的這番英勇事跡已遠比一個「冠軍」的稱號更加的令人敬佩。
那個賽季過後,Niki成為了F1歷史上最偉大的傳奇之一。
原來就像「珠峰」之於夏老和「酋長岩」之於Alex一樣,賽車就是在Niki心裡的那一座「山」。
我始終記得台灣著名劇作家李國修曾說的那句人生格言(其實是通過Leo演唱會說了我才知道),「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功德圓滿了」。
而這一件值得我們去為之努力一生的事,不就正是我們心裡的那座山麼?
原來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攀登者」,只不過我們所攀登的那座山各不相同罷了,它也許不像珠穆朗瑪那般的巍峨聳立,它也許也不像一級方程式那般的緊張刺激,它甚至也許就只是生活中很瑣碎的一件小事,但它就在那裡。
真正重要的並不是這座「山」是什麼,而是我們願不願意為之踏出那堅定的一步,願不願意成為一名,攀登者。
本文圖片來自於網絡,加七君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