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上大學、17歲進中科院的神童被勸退,母親大怒:怎麼不去死

2019-12-13     南瓜育兒說

有人把教育孩子比作是父母和子女之間的一場較量,這一點也不為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父母總是想方設法的想讓他們變得更好。然而大部分孩子都理解不了父母的心情,有的孩子甚至總願意和父母對著來,這就好比一場拔河比賽,雙方都在暗自較勁,想方設法地爭取勝利。

若孩子變得乖巧無比,則證明家長勝利了,倘若哪家的孩子變得放蕩不羈,那只能說明,父母沒有教育好,這是他們的失敗。

究竟教育出一個怎樣的孩子才算成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有人覺得孩子學習成績好了,就是犯一些小錯誤也無所謂,一「白」遮百丑,有較高的分數擺在那裡,人們自然也就能夠原諒他的小過失。

也有家長認為,教育孩子不能光看分數,要全面發展,成績好並不代表人品好,再說了,以後踏入社會當中,也不僅僅只看成績。

有一小部分家長,屬於比較偏激的,他們把精力都放在同一件事情上,認為孩子在上學的時候,他就應該只注意功課,其他的事情,完全沒有必要理會。

相信大家還記得神童魏永康,13歲的年紀就上了湘潭大學,到了17歲就踏進了中科院的門檻,很多人覺得這是天上掉餡餅,可這奇蹟就發生在魏永康的身上。

那個時候,所有人都把焦點聚集在這裡,人們在覺得不可思議的同時,也一直在研究究竟怎樣的母親,才能教出這麼有出息的兒子。

能夠發生這種奇蹟,大部分人都覺得,這個魏永康從小一定受過不錯的教育,事實恰恰相反,魏永康的父親長年臥床,離不開人,母親是這個家庭的希望。

有了兒子,母親把希望都放在兒子身上,讓兩歲的孩子認上千個漢字,可以說不可能,可魏永康的母親和魏永康做到了,不僅如此,在小學的時候,他還連著跳了好幾級,初中所學的課程,他在4歲就學完了。

有了輝煌的起點,後面就應該一帆風順,這理所當然,可命運沒有如此安排,魏永康的母親一直在陪讀,在陪讀期間,她把兒子養廢了。

只要是和學習無關,魏永康的母親全部都包攬在身,洗衣做飯都很平常,她居然還給那麼大的孩子擠牙膏,甚至喂飯,完全把他當成一個小孩子對待,正是因為如此,魏永康離開了媽媽以後,生活不能自理,大冬天,居然不穿厚衣服,還穿著拖鞋去了天安門。

母親從小就管得嚴,魏永康幾乎不和同學們交流,這又讓魏永康在語言交流方面,顯得有些被動,一系列的打擊傳來,最後由於不適應,魏永康被勸退。

崩潰的,不僅只有魏永康本人還有她的母親,曾學梅告訴大家,她曾經讓兒子去跳樓,也曾經希望車輛撞死兒子,巨大落差之下,這位母親甚至說出,希望他死。

究竟是母親毀了一個好端端的孩子,還是不爭氣的孩子讓母親的希望落空?

顯然,在這一場較量當中,兩敗俱傷,誰也沒有取勝,可這件事情,卻讓我們思考良多。

1:成績固然重要,但還有比這更重要的。

一個人的成長,需要很多方面,就像魏永康,作為學生,他的成績在眾人面前,的確是一個勝利者。可在生活方面的技能,和他的年齡有很大的差距,這是早晚有一天都要面對的事情,媽媽覺得這樣做是為他好,事實上卻是毀了他。

所以我們做父母的,關心孩子成績固然沒錯,但是也要讓孩子各方面均衡發展,光是成績好並不能決定未來,孩子的適應能力、生存能力同樣都很重要。

2:家長不能過於死板,讓孩子全方位發展是重點。

所謂人才,當然需要有突出的貢獻,可連基本的生活都過不下來,就讓人接受不了,我們不是學習機器,每個父母都要意識到這一點。

在採訪當中,魏永康曾經告訴大家,媽媽不喜歡他和其他的同學出去玩,有女同學打電話找他的時候,媽媽還撒謊說他不在家以外,只想讓他關起房門來學習。這一種專制式的教育,結果是讓魏永康沒有了朋友。

3:讓孩子多出去走走,拓展眼界。

多讓孩子接觸一些學習以外的事情,並不是壞事,眼界開廣了,思路也會多起來,古人有雲,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可見,出去走走的重要性。只讓孩子接觸書本,畢竟是死知識,出了社會都需要孩子去靈活應用,所以讓孩子拓展眼界很重要。

凡事都不能太過,欲速則不達,希望像魏永康這樣的事情不再發生。相信現實生活中還有不少家長只關心孩子的成績,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過學習來更變命運,但是現在時代已經變了,分數已經不能完全代表有好的未來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KwYF28BMH2_cNUg-qv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