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勁新生力量——評析Fono Reference1「蝴蝶圈」

原標題:強勁新生力量——評析Fono Reference1「蝴蝶圈」

我是真沒想到還有一個不怕死的新品牌敢在3K價位出單動圈——當這個品牌的總代理找到我約稿時,我也是這麼回復他的。

我曾經在寫MG800的時候表述過我類似的顧慮,MG800不好麼?非也,只是競品太強。在3K這個檔位,有OA家的水銀、軟耳朵家的RSV,都是有口皆碑的東西,還有基於爆款旗艦動圈1697TI的同單元方案的流行化調音的Acoustune 1750CU。同時,這個價位也剛好卡在了Advar、Twilight的二手區間裡,所以,沒有兩把刷子的話,在3K檔位做個單圈真的是個蠻冒險的行為,更何況還是個新牌子。但,我可以負責任地說,蝴蝶圈在硬素質的表現方面,不比以上任何一個產品差。

一沒品牌積累,二沒進口加成,而且還是在單動圈這麼一個供應鏈飽和、素質發揮空間有限的單元品類里,Fono這個品牌在這樣的價位打造自己的首發產品,真的有夠膽量。所以,我也和總代那邊說了,我會用一個比較嚴苛的標準去審視這個塞子,希望他們不要玻璃心。

首先,他們有一點,已經勝過了絕大部分新品牌,那就是「記憶點」。其實不論是外形、還是「陶瓷蝴蝶圈」這個外號,都很容易讓人一下子記住,就好比即便是你看完這個名字就忘了,下次在某個線下門店、或者試聽會上看到它的時候,你一下子就會想起,「哦?這就是那個蝴蝶圈吧」,聽它的慾望可能比其他牌子都要稍高一些。另外,陶瓷也對應了蝴蝶圈所用的振膜技術,同時在外形的面板設計上一種水墨的暈染感、和「陶瓷」這種我國傳統工藝品都屬於有一些國風性質的屬性。

在佩戴方面,蝴蝶圈對於大耳蝸的用戶更友好,比如我戴著蝴蝶圈的時候貼合度堪比私模、隔音極好,而且完全不脹耳朵。基板上只要不是外耳蝸過於小的用戶,蝴蝶圈在內側的弧線設計方面非常易於達到高度的貼合,而且難得是作為一款外形很有辨識度的產品,它卻也能保證非常優秀的人體工程學設計。

蝴蝶圈標配的原線為24awg 7N單晶銅以及6N無氧銅結合上石墨團屏蔽,pp避震網帶來了非常柔軟的觸感,線看著粗、卻有著極高的收納便捷性,插頭的部分也鑲嵌了人造寶石,甚至寶石的顏色還和藍色的腔體面板有所呼應。

從紙面參數來看,16歐、106dB這種阻抗靈敏度組合確實好像給人一種很好推的樣子,但還是提醒大家兩點,首先是蝴蝶圈它確實不吃推力、或者說不吃功率,想推響、出大聲壓是很輕鬆的,但是它更多的是考驗前端的控制力、聲音安定感,因為它本身是一個動態極其優秀、高頻比較能放得開的底子。第二點在於,蝴蝶圈非常欠煲、且耐煲,我這邊在經過100H的煲機後,高頻的攻擊性削弱、結像的稜角也減少了,低頻的部分更為蓬鬆有彈性。近幾年的動圈耳塞里,非常欠煲的其實真的不算多了,蝴蝶圈算一個,這也是我認為我到手細聽以後和展會試聽時給我帶來的最大區別——蝴蝶圈其實對於「傳統動圈韻味」是有一定表達的,展會上我聽到的那副應該是新機,聽著似乎更現代、甚至帶點「鐵味」。

低頻是我之前沒有注意到的地方,我過去一直認為蝴蝶圈是一個總體均衡、且偏中高頻、線條感清晰銳利的塞子,但煲開後的這個低頻堪稱驚艷,不僅量感夠多、而且十分的紮實有力道,是那種蓬鬆感強、強到會讓你的耳道甚至有點震顫感的類型,而且該有的低頻紋理細節相當清晰,你如果想讓我找一個同價位低頻素質夠好、但是量感這麼多、飽滿度如此佳的,我好像還真找不出來。上文我提到過的競品里,Advar的低頻質感十分優秀,但在澎湃感方面還真是蝴蝶圈更強一截、它是一個讓低頻控一本滿足的東西,而且十分適合快節奏的嘻哈、搖滾曲目。林肯公園的《Bleed It Out》是一個小空間內的模擬現場錄音、元素較為複雜,整個的錄製都很有臨場感,用很多所謂的均衡塞去聽的時候,低頻的打擊感都出不來、開頭的門框嘎吱聲、副歌部分背景里觀眾似有似無的和聲也是不夠明晰的,所以與其說蝴蝶圈的低頻量感大or素質高,不如說它在低頻部分的樂感拿捏的相當好。

蝴蝶圈的聲場有一點欺騙性,它很容易讓一個純聽流行的用戶誤以為它是一個偏流行的底子,那種偏近場的、中頻偏前凸的調教,但其實它拿來聽交響、OST、New Age等曲目的時候,聲場是有一定發散感的開闊型、但是回到一些「錄音室產物」的曲目時,它的聲場是飽滿型、結像是偏豐滿的那種。其實想通了這一點的話,不難發現蝴蝶圈的聲場表達是那種偏向錄音原貌的還原傾向的,它不會刻意地在室內的流行或古典樂內去拉寬聲場,但是遇到Live型曲目的時候又能夠發揮出足夠的規模感來。此外,蝴蝶圈的聲場是近球形的,有很好的縱深表達、人聲有相對偏近的距離卻毫無頭中效應。

整個中高頻的表達呢,我認為是真的把這個價位能給到你的最高素質都給到了,但是對於用戶們來說是一把雙刃劍,這也是我認為蝴蝶圈有一定欣賞門檻、或者可能帶來歧義的地方。蝴蝶圈的密度是這個價位我認為最高的一款動圈,甚至不會輸給混合單元的破軍、RSV等,但這樣也導致它聽起來就沒有1750或者twilight那樣流暢溫婉,中高頻的部分是顯得更「實」一些的,再加上它相對直白的人聲表達,所以在前端搭配的時候,我認為你配一個小功率的HUFI前端、或者聲音較為寬鬆輕盈的都比較合適,比如凱音新出的N7、德森瑞家的DTR1+,包括低端價位的山靈M6U、海貝R5II等、這些機器的共同點都是音色流暢細膩、高頻鮮活度出色,能夠給蝴蝶圈的人聲增色、壓住高頻攻擊性的同時,又不會帶來素質方面的劣化。

我並不認為蝴蝶圈的人聲是短板,但它本身確實不會給你很鮮明的某種人聲傾向性,比如偏醇厚、或者偏清秀、又或者顆粒感偏粗or偏細等,人聲的表達中性直白、且帶一些輕微的潤感,你可以說它不是一個具備人聲毒性的塞子,也可以說是人聲的「可塑性」比較強,看你怎麼理解了,在我心裡其實蝴蝶圈的器樂表現要明顯優於人聲。蝴蝶圈是一個能夠很好地駕馭弦樂、鋼琴、銅管、木管等古典類樂器的塞子,只是說它不算典型的中正,而是有一些不過分的亮度增益,比【標準聲】多了一些光澤度,而且良好的高頻瞬態和動態爆發力讓它在一些極端場景下顯得比同價位的一些競品都要更有張力,是屬於上限很高的那茬。

還是像開頭說的一樣,因為蝴蝶圈在這個價位的動圈競品太多、太強,所以我在寫的時候用詞和結論會更加的謹慎,但有部分結論我是敢說的,蝴蝶圈的硬素質在這個價位的動圈裡是第一檔位、而且上限極高,是屬於能夠吃得住更高級的前端、能呈現出對應潛力的那種類型,只是需要避開高頻凌厲、偏數碼味的前端。同時,Fono雖然是個初出茅廬的新品牌,但是在調音的高級感、素質的表達方式方面還挺老道的,一耳朵的素質吸引到我後、經受住了多種曲風的考驗,它雖然乍一聽是個流行的底子,但是對於古典也好、現代型的OST也好,都有夠硬的發揮,更何況它居然是一個聲音素質能夠比肩同價位混合單元的產物,而不僅僅局限於動圈品類。我現在十分期待這個品牌後續作品的發揮、以及希望在這個同質化嚴重的市場裡,看到更多蝴蝶圈這樣由內而外均具備不俗辨識度的強勁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