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超六成老年人遭遇聽力損失 助聽器市場有新趨勢

2024-06-11     第一財經

[ 人們從發現聽力下降到使用助聽器,平均要花費6~7年的時間。 ]

「人們不會覺得戴框架眼鏡有什麼問題,甚至有時候將其作為一種個性化的飾品;但如果佩戴助聽器,佩戴者就可能被認為聽力有殘疾。事實上,隨著年齡增長,中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是個很正常的事情。」

在近日舉辦的北京國際聽力學大會期間,索諾瓦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方芳認為,人們對聽力損失(下稱「聽損」)和助聽產品的認知偏差,制約了聽損人群的「早干預」。

她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伴隨全球老齡化加深,年齡相關性聽損人群占比正在快速增長。對於此類群體聽損狀況的早期干預,可以減緩聽損進展以及認知障礙、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的發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1年發布的相關報告,全球60歲及以上老年人存在聽損的人數已超過65%,年齡相關性聽損是繼關節炎、高血壓之外,全世界發病率第三的老年性疾病。同樣,我國社區老年人聽損的發生率也高達52.70%~80.00%。

年齡相關性聽損無法依靠藥物和手術治癒,助聽器理論上應該成為最常用的干預方法。但與龐大的潛在用戶數量不相符,我國的助聽器市場仍存在較大空白。業界觀點認為,國內對年齡相關聽損的易感性和嚴重性認識不足,加之助聽器驗配師存在缺口,多重原因共同導致我國中輕度聽損患者助聽服務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不足。近期以來,國內外市場上興起的OTC/免驗配助聽器價格和服務更可及,尤其是對助聽器在輕、中度老年聽損人群中的普及起到推動作用,但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且准入門檻、監管規範尚待完善。

北京聽力協會會長萬敏在前述大會期間提供的數據顯示:人們從發現聽力下降到使用助聽器,平均要花費6~7年的時間。

被低估的聽損

聽損是聽覺器官及聽覺傳導通路器質性或功能性病變導致不同程度聽力損害的總稱。

數據顯示,在中國,每6個人中就有1人遭受聽損困擾。其中,輕中度聽損占總人口超過14%。

多項指南顯示,聽損常用的干預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助聽器和人工耳蝸。其中,對於中輕度年齡相關性聽損人群,助聽器是最常用的、有效的干預方式。

「但目前,助聽器在全球藥物治療無效的聽損群體中滲透率僅占10%左右,中國這一比例甚至低於5%。」中國康復醫學會聽力康復專業委員會助聽器工作組組長楊欣怡告訴第一財經。

我國老齡化趨勢加劇使得聽力服務的重心向老年人群傾斜。但根據中國醫師協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會聽力學組副組長、國家食藥監局醫療器械技術審評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郗昕等去年在《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誌》發表的一篇研究文章稱,據推算,我國約有老年聽力殘疾人2045萬,但與龐大的潛在用戶數量不相符,我國的助聽器使用率與滲透率較低,存在著較大的市場空白。

除了發病率高,老年人的聽損如果不及時干預,還會增加其抑鬱、焦慮、衰弱、認知功能障礙等疾病的風險。有國內研究稱,輕度、中度和重度聽損患者發生痴呆症的風險分別增加近兩倍、三倍和五倍。

北京協和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商瑩瑩在前述大會上分享了老年人聽損加速認知功能減退機理的最新研究和進展。該項研究進一步指出,持續的聽覺傳入的減少對認知系統有自下而上的不利影響,這可能是聽損加速認知功能減退的重要機制之一。

免驗配助聽器成趨勢?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老齡中輕度聽損群體,讓業界看到另一個可開拓市場——免驗配助聽器。

首先,通常而言,聽損程度越高,助聽產品定價越高。對於剛剛出現中輕度聽損的中老年群體,早期干預成本較低。我國存在大量對價格敏感的低收入聽障老年群體。其次,傳統助聽器需要患者到線下門店進行聽力檢測、助聽器驗配及後續服務,這阻隔了行動不便的老人,或居住在偏遠地區的聽損人群儘早接受聽力干預。

此外,全球聽力師或驗配師的缺口大。數據顯示,目前全球60歲及以上老年人患聽損的人數超過65%,但76%的中低收入國家每100萬人口擁有不到1名聽力醫生。

在中國,聽力師和助聽器驗配師作為一門職業起步較晚,自2015年才納入我國職業分類大典。目前,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聽力學專業人員的數量和專業性遠遠不能滿足聽障老年人口的康復需求。

郗昕等在前述研究文章中提到,隨著人群健康意識增加,「載著遠程聽力學技術的OTC(非處方)助聽器」有望構建行業新業態。

所謂「OTC助聽器」,其實是一個舶來的概念。2022年8月美國FDA頒布法案,允許設立並監管一類新的OTC助聽器品類,適用人群為18歲以上、輕度至中度聽損患者。此前,助聽器在美國長期處於閉環的處方類醫療器械市場。

中國助聽器銷售並不需要醫生處方。在「OTC助聽器」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之前,類似的產品常被稱為「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助聽器」。近年來隨著需求增多和「自主調節」算法等技術成熟度提高,免驗配助聽產品在國內也逐漸興起。

記者了解到,海外頭部廠商在歐美市場已上市的OTC助聽產品定價基本為千美元級別,部分免驗配助聽器產品在進入中國市場後,價格可能會參考國內購買力做進一步調整。比如,索諾瓦方面告訴記者,近日該公司的兩款免驗配助聽產品在進入中國市場後售價定在5000元人民幣以內。

「中國近70%的使用者選擇千元級助聽器機型,同時也有約13%的使用者選擇價格在1萬~2萬元的助聽器。」上海證券在一份助聽器相關研報中提出,當前國內對助聽器有真實需求(意願+購買能力)的聽損患者,是能夠接受千元級助聽器的,這使得價格在此區間內的OTC耳機在未來推向市場時所面臨的阻力大大降低。

儘管價格和服務更可及,但有受訪業界人士認為,目前免驗配助聽器市場的產業現狀還不成熟。比如,免驗配助聽器在國內上市,需要按照二類醫療器械產品進行註冊申報,開展相關臨床,從這一點來看,監管處於全球較高水平。但由於相關產品的使用範圍和目標人群有一些限制,還需要一些細化規定。此外,由於免驗配助聽器針對中輕度聽損,其應用推廣還建立在對老齡人群等聽損高風險人群的早期干預基礎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73c486214ec61c915f599c38d7d9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