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 | 由城及鄉開啟韌性建設
▋鄉村振興
面對自然災害,城市和周圍鄉村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共同體。
原文:提升韌性鄉村建設的具體路徑
作者 | 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科研處 呂明曉
圖片 |網絡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今年7月底8月初,華北、東北等地出現極端降雨過程,引發洪澇和地質災害,造成人民生命財產嚴重損失,更加凸顯韌性鄉村建設的重要性。韌性鄉村是相對於韌性城市而言的,韌性城市在城市應對極端氣候、自然災害和重大事故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韌性鄉村建設應當被納入鄉村振興總體布局,在不同地區、不同階段,由城及鄉加快開啟韌性鄉村建設,城鄉一體系統規劃韌性鄉村建設,城鄉錯位互補優化韌性鄉村建設,城鄉融合全面提升韌性鄉村建設,全覆蓋、全領域、全天候、全鏈條推進韌性鄉村建設。
由城及鄉加快開啟韌性鄉村建設
韌性是在外力作用下形變之後的復原能力,早先見於機械工程、生態環境領域,後引申到社會科學領域,被界定為系統在不改變自身基本狀況的前提下,對干擾、衝擊或不確定性因素的抵抗、吸收、適應和恢復能力。2002年,倡導地區可持續發展國際理事會(ICLEI)將「韌性」概念引入城市與防災領域,在全球掀起了韌性城市規劃和實踐的新浪潮。2016年聯合國公布的《新城市議程》提出城市的發展願景:「可以在韌性和永續的城市和人類社區定居、生產,並提高所有人的生活質量、促進繁榮。」韌性理念於2012年被引入我國,2015年和2016年,住建部、財政部、水利部公布兩批30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2017年國家地震局在全國層面上提出「韌性城市」建設。2018年,北京市編制了《北京韌性城市規劃綱要》,成為全國首個從「韌性城市」角度編制城市總規的城市。2020年,「十四五」規劃首次提出建設「韌性城市」。相對於韌性城市的頂層設計、資金投入、地方實踐與發展成果,韌性鄉村還停留在理論探討層面,迫切需要強化韌性鄉村建設的理念與共識,統籌農業農村、水利、交通、規劃和自然資源、民政、應急管理等資源,出台韌性鄉村建設規劃,在鄉村振興中開啟韌性鄉村建設,彌補韌性鄉村建設起步晚、底子薄、缺口大的不足。
城鄉一體系統規劃韌性鄉村建設
在韌性城市發展的理論、規劃和實踐中,比較普遍的一種觀點是:鄉村及其資源、生態是韌性城市建設的支持和保障要素。但這並非最優且符合新發展理念的觀點。第一,鄉村是韌性城市建設的變量因素,提升周邊鄉村韌性顯然有利於城市韌性建設水平;反之,只建設韌性城市而忽視周圍,特別是上下游的鄉村,韌性城市在排澇、泄洪、防塵、擁堵、物資保供等方面就會變得脆弱。第二,由於韌性建設的共通性以及治理對象的同一性,城市韌性建設不僅可以直接惠及周邊鄉村韌性建設,而且能帶動推動鄉村韌性發展。第三,從城鄉演化看,由於城市範圍不斷擴大,城市不斷吸納周邊鄉村融入,城市和鄉村之間的邊界不斷模糊,率先啟動韌性鄉村建設有助於城市韌性迅速拓展並形成體系,特別是地下網管建設在規劃時應當根據地勢地形進行布局,並不能局限於行政區劃。第四,系統推進韌性城市和韌性鄉村建設,有利於優化城市治理和鄉村治理,有利於標準和埠的一致性,確保政令暢通和執行力提升,有效應對極端災害。總而言之,應將城鄉一體化發展貫穿韌性城市和韌性鄉村建設的全過程、全領域,系統謀劃,統籌規劃,以韌性城鄉建設提升韌性城市建設的效益。
城鄉錯位互補優化韌性鄉村建設
面對自然災害,城市和周圍鄉村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共同體。城鄉安全首先應當是相互促進的關係,城市安全不能建立在損害鄉村安全的基礎之上。在預設目標上,城市和鄉村沒有優劣、先後之分,不得不取捨之時應當一體、科學、統籌地判斷並提出處置方案。城市的特點是人群多而密集、基礎設置完善、人才密集、財富集中、可動員資源豐富、政治和社會組織力強、相互依賴多,鄉村的特點是人口多而分散、基礎設置弱、能源及機器設備等資源少、生態屏障強、空氣流通快、自潔自凈能力強、易疏散、慣於自給自足。韌性城市應當發揮先發優勢,在規劃、設施設備、信息系統、能源、資金、技術、智庫、社會組織等方面對韌性鄉村建設予以支持。韌性鄉村在疏導疏散、糧油蔬菜保供、水資源供給、洪澇泄洪等方面強化對韌性城市建設的支持。韌性城市和韌性鄉村只有發揮優勢、補齊各自短板、互為支撐保障,才能更好地提升韌性能級、維護城鄉安全。
城鄉融合全面提升韌性鄉村建設
202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要求,順應城鄉融合發展大趨勢,破除妨礙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制度壁壘,促進發展要素、各類服務更多下鄉,率先在縣域內破除城鄉二元結構。這對於韌性鄉村建設是一個非常利好的契機。一是有助於緩解人、地、錢等基本資源要素主要由農村流向城市的問題,增強韌性鄉村建設的資源基礎;二是有助於聯通城鄉基礎設施網絡體系建設,實現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增強韌性鄉村建設的基礎;三是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升韌性鄉村建設的支撐體系;四是結合鄉村振興標準化行動方案,推動韌性城鄉一體化發展;五是一體推進數字政府數字社會建設,提升鄉村基層政府數字化管理能力,賦能韌性鄉村建設數智化管理和高效治理,推動韌性鄉村建設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8期第2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鄉村振興 | 從鄉土文化中吸取善治資源
人口外流背景下,鄉村治理難題如何破解?| 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