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護芽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明天是臘月二十三,是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小年」,今天一大早,家裡就開始忙活起來明天需要做的相關事宜。
一旁的大寶看著家裡人嘴裡說著「過小年」,便湊過來說:「媽媽,什麼是過小年啊」?
孩子這麼一提問,反倒是給我問懵住了。大人們對於小年好像是有「無師自通」的理解能力,而小孩子則不一樣,以他們的認知範圍,似乎並不知道小年究竟代表著什麼。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過這樣的體會:跟孩子談論起過年,總是有不同的方式,孩子也會提各種各樣的問題,有時候讓大人們著實會應接不暇。
大人們嘴裡常常說「過新年」、「過春節」、「過小年」等,都能理解不同的意思,但在孩子們的意識里,新年似乎和其他節日差不多,但他們不理解,為什麼所有大人們會如此重視?
如今,隨著城市的發展,很多地方都禁止了燃放「鞭炮」,甚至之前一些傳統的習俗也都被人們忽視了,越來越多的人吵著「年味越來越淡了」。
但過年對於我們傳統的中國人來說,仍然是一年中最大的節日文化,作為父母還是很有必要教育自己的孩子,來了解一些春節的風俗習慣。
在過去,人們會在小年這天「祭灶」、「掃除」、「備年貨」。在小年這天,最有意義的就是要「祭灶神」,用水果、糖果和水來供奉灶王爺,希望灶王爺能在天庭里說好話,保佑來年風調雨順。
雖然現在人們對於「祭灶」這個習俗不太容易做到,但很多家庭從這一天開始「大掃除」,寓意「除舊迎新」,乾乾淨淨地過大年。
人們都說「年味年味」,那麼到底什麼是年味?所謂的年味,並非是一種味道,而是一種氣氛,一份過年時的熱鬧喜慶勁兒。
所以說,想要孩子更好地理解小年的意義,不妨讓孩子感受到濃厚的年味,最好的方法就是帶著孩子一起打掃家裡的衛生,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另外,小年這天是要吃「灶糖」的,民間有說法稱:小年這天給灶王爺吃灶糖,糖就會把灶王爺的嘴黏住,這樣灶王爺就不會亂說話了。
一般灶糖只會在小年這天前後才有賣的,家長也不妨讓孩子品嘗下,順便講一講灶糖的故事。
其實在一些地方,會把小年看成是過年,一直到正月里結束,此期間都被籠統地稱為「過年」。
在過去,每年到了小年這天,還有一個約定的習俗:不管在外面多遠,也要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和家裡的長輩一起過小年。一家人「相隔千里終團圓,共坐檀桌前」,由此可見,團圓才是過節的主旋律。
雖然這樣的習俗在現代很不實際了,很多人都是在過年前一天甚至是當天才能趕回家,但歸心似箭,想要和家人團聚的感受,是相同的。在小年這天,希望家長能讓孩子明白,無論什麼時候,都比不過一家人在一起吃頓飯更值得幸福。
1)結婚的閨女這天不能回娘家
年前出嫁的閨女要回娘家「送孝順」,但是在臘月二十三小年這天不能去,老人的說法是:這天回娘家,會給娘家「踩斷根」的。
雖然這個說法沒人能講清楚根據,但人們還是會遵守,尤其是那些娘家有哥哥或者弟弟的,更是講究。
2)小年當天不能殺生
過年前後對於家裡養的雞鴨豬牛來說,可不是一個好的預兆,畢竟養了一年,過年前後就離自己「被殺吃肉」不遠了。
但在一些地方,小年這天是不能殺生的,雞鴨鵝豬等若是需要宰殺,只能是選擇提前或者延後。
小年馬上就要到了,不知道你家裡都準備什麼樣了呢?如果孩子真的向你問起關於「小年」的問題,不妨就按照上面的方式來解答。
今日話題:你還知道關於小年的哪些風俗和禁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