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護芽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前幾天下樓,看見鄰居張大媽帶著自家的小孫子在公園裡玩耍。我上前去打招呼,看見小孩子和張大媽十分親近,一口一個奶奶地叫著,而且吃東西也是先讓給奶奶吃。
看到這一幕,我連連誇讚:你這孫子真沒白養,和奶奶的關係多親近。沒想到張大媽嘆口氣說道:現在親近有什麼用,過幾年長大後還是和人家的媽更親,我那大孫子不就是,長大後就會爸媽接走了,現在還不是對他媽比對我親近?
張大媽的話,讓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如今很多家庭都是老人在幫忙帶娃,費盡辛苦把孩子拉扯大,接著就被父母接走,逐漸和父母成為了親近的人,而對於養大自己的隔輩親人卻逐漸生疏起來。
尤其像張大媽這種,奶奶養大的孫子,長大後還是和媽媽更親近,很多人為此還深感不公、打抱不平,其實這樣的情況並非是個例,而是有原因的。
原因一:孩子和奶奶年齡小不記事
孩子小的時候會對經常陪伴自己的人,有很強的依賴感,而奶奶就成為了孩子小時候最親近的人。
不過隨著孩子慢慢地長大,他有了獨立的意識和思想,也不再需要無微不至的照顧,自然便會對大人沒有那麼強烈的依賴感。
這個時候,孩子更需要溝通和理解,而父母這個時候的指引作用就遠遠超過了老人,所以孩子和父母會更親近一些。而小時候奶奶對自己的好,孩子可能都忘記了,便會更喜歡能和自己交流的媽媽。
原因二:心理上更需要媽媽
其實從心理角度來講,孩子應該最先和父母親近,然後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
從最開始,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孩子都是更需要媽媽的,這種需要也會讓孩子對媽媽的情感都不會太差。
如果說孩子和媽媽的親近程度,單靠平時的相處時間來判斷,那麼山區地方的留守兒童,一年中幾乎都見不到媽媽幾次,及時是媽媽回家,孩子見到媽媽也會有些生分。
但這絲毫不會影響他們對媽媽的思念和渴望,而且這種渴望和思念是潛入他們的潛意識裡的。
其實孩子天然是會對媽媽親近的,因為這裡面有血緣的關係,有嬰兒時期照料孩子的初期體驗,媽媽在孩子的心目中,自然是有感情基礎的。
即便是後期需要忙於工作,只要是在下班後,周末的節假日裡,能夠拿足夠的時間來陪伴和關心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會感受到媽媽的關心,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愛意,孩子同樣也會向父母回饋自己的愛意。
很多奶奶在帶大孩子後,總會有這樣的擔憂,認為自己的辛苦白費,給別人養孩子。
其實,即使是奶奶帶大的孩子,長大後還是媽媽最親近,但也不表示在孩子心裡,沒有念著奶奶的好,只不過孩子對媽媽更親近一些。那些從小在奶奶身邊長大,獲得奶奶很多疼愛的孩子,和奶奶的親近程度也是不差的。
教育專家曾經說過:孩子和誰睡,就是誰的孩子。
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嬰幼兒,誰陪伴的時間較長,尤其是夜晚跟誰睡,孩子就會跟誰比較親近。
所以說,如果媽媽擔心孩子以後和自己不親近,那麼不妨在晚上回家的時候,儘量自己帶娃睡,夜晚的時候提供高質量的陪伴,來彌補白天欠缺時間的不足。
今日話題:你覺得奶奶帶大的娃,會和媽媽親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