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後,留在蘇區的領導大都是主席的人,他們後來結局怎樣?

2023-09-28   歷來現實

原標題:紅軍長征後,留在蘇區的領導大都是主席的人,他們後來結局怎樣?

紅軍長征後,留在蘇區的領導大都是主席的人,他們後來結局怎樣?

1934年10月,中央蘇區氣氛緊張,高層收到了來自紅色臥底莫雄的絕密情報。剛剛結束的廬山牯嶺秘密軍事會議上,蔣介石聽從智囊楊永泰的建議,制定了「圍剿」紅軍的「鐵桶計劃」。

這個計劃極其毒辣,如果做實,紅軍將前途堪憂。在此情況下,中央軍委當機立斷,決定趁著敵人沒有開始部署的時候,進行戰略轉移。

氣壯河山的萬里長征,就此拉開帷幕。

中央紅軍主力離開蘇區時,留下了一部分同志。不難發現,當時留在蘇區的同志,大多跟毛主席是一個「山頭」的(這裡說的「山頭」,不是指個人宗派,而是指紅軍的某個分支,沒有任何貶義)。

開始長征的時候,毛主席為啥不把他們帶上?他們後來的結局如何?

中央紅軍離開蘇區是迫不得已,因為敵我力量懸殊,蔣介石調動了百萬大軍,紅軍不到十萬。而且國民黨當時掌握著政權,控制著中國70%以上的人口和土地,掌握的資源也非常豐富。

同時國民黨的軍隊大多數正規軍,裝備精良,反觀很多紅軍戰士的手中,除了「萬國造」步槍,拿的是紅纓槍和梭鏢。在此情況下,跟敵人硬拼,那是以卵擊石,轉移是正確選擇。

但是也不能就這樣全部走了,還有很多事要做。

首先是需要留下來繼續革命,給蘇區人民一個交代。

蘇區群眾對紅軍無條件支持,他們要人出人,要錢出錢,要糧食出糧食,和紅軍形成了生死與共的關係。

如今,國民黨來了,紅軍全部走人,讓蔣介石的部隊對他們開展血腥報復,黨中央也於心不忍。

因此,要留下一部分人,繼續領導群眾,開展游擊戰爭。

雖然不能阻擋蔣介石對蘇區群眾的瘋狂報復,但至少說明,我黨依舊跟人民在一起。

還有,之前的四次反「圍剿」,紅軍有很多傷員,不能把他們隨意丟下來。

此外,我黨建立蘇區幾年,已經有了群眾基礎和組織架構,留下一部分人,繼續幹革命,找準時間將隊伍再次發展壯大也不是沒有可能。

最後還有一點也很重要,那就是留下的同志能牽制敵人,減輕國民黨軍隊對中央紅軍的壓力。

這就意味著,留下來的同志肩負的責任重大,他們的處境相當危險,結局難料。

當時留下的同志,也都是久經考驗的幹部,是我黨精英。主要負責人有五位,他們是項英、陳毅、賀昌、瞿秋白、陳潭秋。

這些同志,他們都是什麼「來頭」?

陳毅,當然算是毛主席的人。他1901年出生,來自四川。南昌起義之後,他參加了湘南起義,第二年跟朱老總一道上了井岡山,組成紅四軍。

紅軍主力長征後,陳毅的職務是中國共產黨中央蘇區分局委員、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是臨時分局的二號人物。

陳毅後來的經歷人所共知,堅持三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幾次面臨死亡邊緣,最終堅持到了國共合作,擔任了新四軍領導人。

項英,湖北江夏人,比陳毅大3歲。項英早年投身工人運動,1931年來到蘇區。他資格很老,1922年就加入中國共產黨,而且還是中共三大、六大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

因此,他起點很高,一來到蘇區,就擔任領導職務。在蘇區,項英先後擔任中央局代理書記、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副主席等職。

在紅軍主力長征後,項英成為中共中央在蘇區的軍政一把手,擔任臨時分局——江西分局書記,中央蘇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中央紅軍主力開始長征後,項英和陳毅在南方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抗戰爆發後他成為新四軍副軍長(實際上是政委),開赴前線抗日。

在皖南事變中,項英不幸被害。他的地位尤在陳毅之上,如果不是這樣,他也很可能會是開國元勛。

臨時分局的第三號人物,名叫賀昌。

聽到這個名字,很多人因為他跟賀子珍有關係,肯定是毛主席的人,其實不然。賀昌是山西呂梁人,紅軍高級將領大多數南方人,山西人不多,恐怕只有徐向前和賀昌。

賀昌1906年出生,比陳毅小了5歲,比林彪只大了1歲。但是他的資格要比林彪「老」得多,貢獻在當時來說也比林彪大,職務自然也比林彪高。

賀昌跟項英一樣,也是1922年入黨。這一年,他才16歲,恐怕是我黨早期黨員中最年輕的一位。入黨之後,便當選團中央執行委員。這時候的林彪,不是黨員也不是團員,還在上中學呢。

林彪上學校的時候,賀昌已經是湖北省委書記。在北伐時期,賀昌跟周恩來一起,領導了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裝起義。蔣介石背叛革命後,他又參與領導了南昌起義。1929年,他又和鄧小平等人在廣西領導了著名的百色起義。

由此可見,賀昌是一位大器早成的我黨我軍早期領導人之一。中央紅軍主力長征之後,他的職務是中央分局委員、軍區政治部主任。

如果沿著這個軌跡走下去,賀昌在我黨的地位,跟林彪不相上下,甚至還會超過他。可惜,這樣一位少年英雄,卻在1935年3月的會昌戰鬥中,不幸犧牲,年僅29歲。

從賀昌的經歷來看,他不算毛主席的人。因為他沒有上過井岡山,也沒有在紅一軍團工作過。

賀昌在1931年,曾經在彭德懷擔任軍團長的紅三軍團當過政治部主任,但是這支隊伍是由紅5軍、紅8軍合編而成,紅8軍來自廣西、

嚴格地說,賀昌不算毛主席的人。

與賀昌同時犧牲的,還有贛南省委書記阮嘯仙。

阮嘯仙,1897年8月17日出生在廣東河源縣,他跟毛主席曾經在一起共事。二人都看好農村,都從事過農民運動。他1921年就入黨了,資格也不淺。

1926年冬天,中共中央成立了農民運動委員會,擔任書記的是毛澤東,阮嘯仙和彭湃是農運委員,他們一起領導全國農民運動。此後,阮嘯仙「轉戰」南北,在江蘇工作過,也到東北工作過;天津、內蒙、遼寧、上海等地,他也都曾留下工作足跡。

直到1933年10月,阮嘯仙才來到蘇區。由此可見,他只能說是跟毛主席在一起工作過,不能算是主席的人。

其實在臨時分局中,阮嘯仙不在核心,瞿秋白比他的職務要高。

幾個人中,瞿秋白資格最老。

1899年出生於江蘇常州的瞿秋白,有一個閃耀的光環——「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這可不是誰都能輕易擁有的。臨時分局中,也只有他一個人能有此稱號。

他是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的。1927年中國革命低潮的時候,瞿秋白進入中共權力中心,擔任中共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還有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主席。

1934年紅軍開始長征的時候,他的領導職務早已被撤銷了,在中央蘇區主管教育工作。在黨中央決定開始長征的時候,他曾經幾次要求跟黨中央一起行動,但最後還是被要求留在蘇區。

當時他的職務是中共蘇區中央分局宣傳部部長,不管軍事,也不管行政,人事方面他也沒有發言權。

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省長汀縣被國民黨軍逮捕。敵人得知他的身份後欣喜若狂,總算抓到了一條「大魚」。蔣介石下令,不惜一切手段讓瞿秋白投降;那樣的話,意義「重大」。

但是他錯看了人,表面斯文的瞿秋白,其實生就一副鋼筋鐵骨,無論敵人用什麼手段,他就是不投降。蔣介石最後死了心,下令殺害瞿秋白。

6月18日,瞿秋白高喊著「打倒國民黨反動派!」的口號,義無反顧地走上刑場,從容就義,時年36歲。

瞿秋白沒有上過井岡山,也沒有在紅一軍團擔任過任何職務,不能算是主席的人。

在臨時中央分局中,陳潭秋的地位同樣重要。早在1920年,陳潭秋就跟董必武等在武漢成立了共產主義小組,堪稱革命的先行者。他還有一個身份,那就黨的一大代表。要知道,黨的一大一共才有13名代表,這該是多麼榮光。

陳潭秋在我黨擔任的職務,同樣舉足輕重,他先後擔任過江西省委書記、滿洲省委書記和福建省委書記。

1934年10月,紅軍開始長征時,擔任中央執行委員的陳潭秋留在中央蘇區,被任命為中共蘇區中央分局委員和組織部長。

1935年8月,陳潭秋接到通知,赴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因此離開了根據地。

抗戰爆發後的1939年,陳潭秋奉命回國,在新疆擔任中共中央駐疆代表和八路軍駐疆辦事處負責人。

後來,大軍閥盛世才變臉,開始反蘇反共。陳潭秋在1942年9月被捕,次年9月被盛世才秘密殺害於獄中,時年47歲。

對於他的遇害,我黨毫不知情。以至於1945年在黨的七大上,建黨元老、德高望重的陳潭秋眾望所歸,還被選舉為中央委員。令人心痛的是,此時陳潭秋已經犧牲快兩年了。

以上可就是紅軍長征後,中共中央分局5位主要(項英、陳毅、陳潭秋、賀昌、瞿秋白)負責人的情況和結局(阮嘯仙不在5人之列)。

這5人中,只有陳毅是毛主席的人,也只有他一個人活了下來,他的結局也是最好的。如果是這樣,那就不會有「大部分是主席的人」這個說法了。

後來,分局又補充了一些人進入領導機構,他們是鄧子恢、張鼎丞、譚震林、毛澤覃等。

鄧子恢,福建龍岩人,他沒有上過井岡山,但是他也是毛主席的人。1929年,毛主席、朱德率領的紅四軍到達鄧子恢的家鄉。從那之後,鄧子恢跟定了毛主席。

1930年,紅12軍在福建組建之後,鄧子恢擔任軍長。紅軍長征後,鄧子恢留下,擔任中共中央分局委員。新四軍組建之後,鄧子恢與張鼎丞、譚震林率領的閩西南紅軍改編為新四軍二支隊。

1949年後,鄧子恢先後擔任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任國務院副總理,是「包產到戶」的堅決倡導者,被億萬農民牢記心中。

譚震林是不折不扣,是毛主席的人。他1927年底就上了井岡山,從此鞍前馬後,肝腦塗地。

紅12軍一定意義上就是毛主席創建的,鄧子恢擔任軍長,譚震林任政委。紅軍長征後,譚震林一直跟鄧子恢並肩作戰,堅持到國共合作。新四軍組建之後,譚震林擔任過支隊副司令員,江抗義勇軍司令員、政委,新四軍2師政委,建國後擔任浙江省委書記。

分局委員中,張鼎丞也是毛主席的人,福建永定出生的他,跟鄧子恢是戰友,同時跟定了毛主席。

作為閩西根據地的創建者,他1929年就到了朱毛的紅四軍,在4縱擔任黨代表。

中央主力紅軍被迫開始長征前,毛主席語重心長地對張鼎丞說:「鼎丞啊,你還是回到閩西去吧,那裡是你的老地盤,可以在那裡鼎立一方。」

張鼎丞果真沿著毛主席指引的路走去,在極其艱難的歲月里擎起南方一片紅色的天。

新四軍組建之後,張鼎丞擔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司令員。

新中國成立以後,張鼎丞同志先後擔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兼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中央華東局第四書記,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等職。

毛澤覃生於1905年,字潤菊,是毛澤東二弟(大弟毛澤民),比大哥毛澤東小了一輪。

鮮為人知的是,毛澤覃並不是在秋收起義的時候跟著毛主席,然後上了井岡山的。

他當時跟著葉挺的鐵軍,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在1928年才上了井岡山。

紅軍開始長征前,作為獨立師師長的毛澤覃本來就閩贛邊界作戰,沒有跟中央紅軍在一起,因此留在了蘇區。

1935年4月25,毛澤覃所帶領的部隊在瑞金紅林山區被國民黨部隊包圍,29歲的他為掩護戰友壯烈犧牲。

由此可見,紅軍長征後,留在蘇區堅持游擊戰的毛主席的人,如陳毅、鄧子恢、張鼎丞、譚震林等大多數看到了革命勝利,只有毛澤覃英勇犧牲。而中央分局的五位領導,只有陳毅活了下來;可見留下的紅軍經歷了多麼慘烈的戰鬥,能將革命火種保存下來多麼不易。

當時留在蘇區的紅軍負責人,之所以很多是毛主席的人,是因為中央紅軍主力本就是一方面軍,只要跟主席長期共事過的戰友們,都很容易被主席的人格魅力感染,認可主席領導鬥爭的能力,從此緊跟上了主席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