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網上賣頭盔,半個月只賺了100萬

2020-07-21     電商報

原標題:我在網上賣頭盔,半個月只賺了100萬

網上賣頭盔,半個月只賺了100萬!

這世上從來都不缺商機,缺的是發現商機的眼光。

我有一個叫「大飛哥」的朋友,大飛哥並不是混洪興的,也沒有自己的工廠,所以手上沒有貨源。但是, 「洪興大飛哥」在電商圈一直就是個神話一樣的存在。

大飛哥做生意有一條準則:只賣市場上最需要的商品。

比如說,趕在上海出台「史上最嚴厲垃圾分類政策」前賣垃圾桶,趕在國家規定騎電單車上路一定要戴頭盔前賣頭盔。

這也是我最佩服飛哥的地方:他總是能在市場對某款商品需求澎湃高漲前備下大量的貨品,商業嗅覺比史玉柱還敏銳。

大飛哥說他能做到這一點是憑直覺,我信他的鬼喲,這個大飛哥壞的很!

但是不管怎麼樣,大飛哥總是能從對政策的蛛絲馬跡的解讀和在熱點事件就要蔓延前準確找到自己需要進的那一批貨,就像他的頭腦里始終有一個「下周最熱賣商品排行榜」的軟體一樣。

比如說,上個月,深圳有個騎電單車的人沒戴頭盔被交警攔下了,當聽說自己要被罰2000元時,這個人當場就給交警跪了下來!

當媒體還在引經據典地分析深圳對未戴頭盔騎電單車者的處罰是不是量刑過重之前,大飛哥早就已經以極低的價格進了一批按一天賣出3500個,足夠賣一個月時間的頭盔數量。

一個星期後,全中國的騎行俠們發現頭盔一盔難求,大飛哥的人生又一次開掛了。

人們很快發現,「洪興大飛哥」有他們需要的頭盔,鋼盔、塑料盔、甚至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防彈盔應有盡有,而且,這個店裡的頭盔都是在以成本價在銷售!

可能有些人不理解了:市場對頭盔的需求如此洶湧,大飛哥為什麼不趁機提價狠賺一筆?

這也是大飛哥做事有格局的地方:先通過低價把商品的量起上來,店鋪商品的好評也一下子就上來了;而如果乘機抬高商品價格,商品的銷量肯定會受到影響,一些本來對抬高物價有不滿的用戶也會乘機刷惡評。

而在該商品的評論已經整體趨於好評後,大飛哥這才把頭盔的售價漲了上來,幾乎漲了一倍,但是他們家頭盔的價格還是比市面上普通的頭盔低一些,這個定價在市場上仍然有很強的競爭力。

就通過這種方式,只賣頭盔這一種商品,短短半個月之內,大飛哥竟然又賺了100萬!

成功的人,具備以下幾點素質

下面我們將這個案例簡單復盤一下,大飛哥能靠著賣頭盔這一種單品半個月賺了100萬,主要是做好了以下幾點:

首先,如果你沒有資源,就要學會共享資源。

網際網路提供了無貨源賣貨的模式,電商平台提供了用戶買貨的平台,網際網路電商時代,很多人都像大飛哥這樣,選擇一家註冊更省事,入駐更簡單的電商平台,在網上開一家自己的店鋪,成為事業的起點。

其次,對政策和社會熱點事件保持獨立判斷。

現在是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都有各種熱點事件對我們進行轟炸,無心的人通常都只是熱點事件的看客,有心的人卻能看出事件背後的商業價值,找准市場供求之間的真實狀況,從而決定自己的下一步行動。

第三,自己找熱點,而不是去跟風追熱點。

其實,任何一個熱門的項目都是有固定時效的,去年上海的分類垃圾桶,今年一開始的口罩熱,最近火遍全網的頭盔都是這樣,第一批找到市場熱點的人狠賺一筆後早就抽身離場,如果你看到有些項目很熱就盲目入市,可能剛剛趕上時市場正在退潮!

最後,別人貪婪的時候縮手,別人放手的時候貪婪。

要把產品大量賣出去,首先得培養用戶習慣,聰明的商家會通過低於市場價等方式保證商品銷量,在產品形成正面評論後,產品的吸附力大大加強,這才穩定地提高產品價格,促進利潤的大幅增長。

事實上,通過過濾市場信息找到屬於自己的商機,幾乎是所有成功的企業家走上事業頂峰的必由之路——相對於那些成功的大企業家,大飛哥半個月只賺了100萬,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因為他備的貨還是有限,原來估計一個月要賣的貨,結果半個月就賣光了,最後在頭盔上他只賺了100萬!

當天上掉餡餅時,

請用水桶去接,而不是用頂針!

縱觀中國網際網路公司的發展史,就會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已經非常成功的公司,都是在接收到市場信息後經過不斷的調整,最後才確立自己的核心優勢的。

比如說,我們知道騰訊做社交全中國沒有敵手,但騰訊最早做的不是社交,而是尋呼機業務;迅雷剛開始時做的也不是下載,而是分布式郵箱;百度在創業初期走的是門戶搜索、企業搜索和CDN業務三駕馬車的路線,最後集中到搜索業務。

企業的最後定型最終和當初的設計往往背道而馳,這是因為,某一個時期,市場總是會有意無意地傳導出強烈的信息,一些有遠見的企業家會很好的抓住這些信息,調整自己的產業結構。

比如說,時為「窮小子」的李嘉誠賺得人生的第一桶金,看上去就很偶然。

有一次李嘉誠在翻看一本介紹塑膠花的英文雜誌時,一則被很多人忽視的簡訊引起他的注意:義大利一家企業已研發出用塑料原料製成塑料花產品的技術,不久產品就將投入歐洲市場;結合到之前他了解到歐美家庭一向喜歡室內外裝飾花卉,但生活節奏的加快讓他們無暇照料家裡嬌貴的植物花卉,他很快就判斷:塑料花剛好彌補了這一市場空白,市場潛力巨大!

於是,李嘉誠以最快速度辦好了赴義大利的簽證,前去考察塑料花的生產技術;從義大利回來後,他租借了筲箕灣一個廉價的廠房,每天吃住在廠里,全身心地投入到長江塑膠廠的經營之中。由於找準的市場需求點,很快,李嘉誠就成為世界「塑膠花之王」。

相對於李嘉誠,因為在1995年在美國了解過網際網路,馬雲在判讀網際網路的未來方面更加敏銳。

很多人都說,2003年的非典成就了淘寶,2020年的非冠成就了釘釘。但是,如果將歷史的鏡頭拉得更近一些,觀察一下歷史留下的細節,我們就會發現,早在非典之前,馬雲就接受到了市場傳遞過來的信息,提前完成了線上業務布局,為接下來阿里巴巴在網際網路的爆發準備了條件。

2002年,馬雲在阿里巴巴的一次會議上提出,2002年阿里巴巴的目標就是要賺一塊錢。

在說出這個目標後不久,馬雲很快組建了一支神秘的團隊,讓他們秘密潛回湖畔花園,全力研發志在把ebay易趣網趕出中國的淘寶網項目,但是很快,非典爆發了。

也就是說,從時間順序上看,先有了淘寶網項目,後來才有了非典。

而正是因為馬雲很有先見性地提前部署了淘寶網這個項目,2003年,在阿里巴巴成功實現了10多萬利潤,超額完成馬雲提出的賺一塊錢的目標後,馬雲在2003年提出了一個新的目標:阿里巴巴每天的收入要達到100萬!

當時,所有在場的阿里巴巴員工全都嚇傻了,全場鴉雀無聲:從2002年的力爭賺到一塊錢到2003年的每天收入100萬,跨度也太大了吧!大家都覺得馬雲是不是口誤了,說錯了?

事實證明,馬雲對市場的判斷驚人的準確:即使那一年非典突如其來,阿里巴巴還是超額完成了馬雲提出的每天收入100萬的目標。

所以,請記住:當天上掉餡餅時,請用水桶去接,而不是用頂針!

作者:電商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3c9cXMBiuFnsJQVci8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