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探索建設幸福智慧社區 | 社會科學報
▋關注
最近發布的《城市社區藍皮書:中國城市社區建設與發展報告(2022)》指出,當前我國城市居民平均約75%的時間在居住社區中度過,到2035年我國將有約70%的人口生活在居住社區。社區是人們的基本生活場所,「以人為本」的社區小細胞,將激發人民城市的大活力。未來,要不斷探索以技術賦能,建設綠色、健康、有韌性的智慧社區。
原文:不斷探索建設幸福智慧社區
作者 |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數字城市治理實驗室主任 孫 軒
圖片 |網絡
社區,作為城市的基本「細胞」,正承載著越來越多的管理、服務職能。為提高城市的綜合治理水平,給居民提供更加安全、舒適、便利的生活環境,智慧社區建設近年來在全國各地得到了廣泛探索和實踐。從2014年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首次發布 《智慧社區建設指南(試行)》,到2022年由國家民政部、中央政法委、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九部委聯合印發 《關於深入推進智慧社區建設的意見》,智慧社區的概念內涵逐漸清晰。而在此過程中,我們對於智慧社區建設的現實需求也日益明確。
早期,各地的智慧社區建設主要關注於技術層面,強調相關基礎設施和信息服務平台構建,以政府主導的「網格化治理」和物業主導的「小區管理服務」為核心,開發了一系列創新應用,各城市也相繼出台了諸多指導政策和準則。如今, 隨著信息技術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和城市功能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智慧社區建設開始更多地聚焦到居民的生活體驗和感受,強調通過線上線下的智慧服務來增強居民的「幸福感」。
其實,智慧社區從來都不僅僅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手段的疊加運用,而是更加和諧有序的生活環境、更加集約高效的治理系統,以及更加惠民溫暖的社會服務。只有當事務辦理方便快捷、民情反饋暢通準確、生活起居健康舒適、鄰里交往熱情和睦、老幼青壯文明關愛,其所在社區才能真正稱為幸福智慧社區。
幸福智慧社區建設的重點是「以人為本」。從衣、食、住、行到教育、醫療、休閒、娛樂、文化,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正在變得越來越多元化。而不同人群對其服務質量和服務的個性化要求也往往存在著一定差異。年輕人傾向於購物、交通、娛樂,老年人需要良好的醫療服務和休閒空間,青少年注重教育環境和文體活動;高收入白領對生活品質和服務質量有較高要求,普通工薪階層則對生活便利和物美價廉更加關注。當前的智慧社區建設需要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為居民構建社區生活的「新圖景」,通過提供適宜、多樣、個性的生活服務,切實提升其居住幸福感。其中,四川成都通過「社智在線」應用平台建設,為城市居民打造了全新的社區智慧生活圈,不僅向其提供定製化的生活地圖,而且能夠動態分析市民需求,將市民訴求融入生活服務。
幸福智慧社區建設的關鍵是「服務升級」。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也是智慧社區建設的任務目標。如今的城市社區早已不再停留於最基本的居住功能,而是集生活體驗、健康休養、社會交往於一體的居住場所。從信息化、數字化到智能化,社區管理服務平台需要不斷完善;從線上辦理、高效響應到實時互動,社區管理服務模式需要不斷優化;從硬體設施、軟體系統到運營活動,社區管理服務內容需要不斷更新。其中,天津中新生態城在智慧社區建設方面一直積極探索,不僅於2020年首次發布 《智慧小區建設導則》,從軟、硬體設施和服務水平等多個方面給不同小區評級打分,明確智慧社區的建設要求,而且於2022年再次組織相關單位和科研機構專家一同編寫 《智慧社區建設管理與運營規範》團體標準,指導智慧社區進一步建設發展。
幸福智慧社區建設的體現是「應用拓展」。社區生活本質上是居民各方面日常起居活動的集合,涉及一系列具體的社會治理和服務場景。過去,我們習慣於將社區工作從整體上劃分為黨建、政務、物業、民生等不同領域,並分別開發相應管理服務系統,以支撐其功能業務開展;而如今,隨著各方面業務的交叉融合和社會治理精細化要求的提高,社區工作還必須以需求為導向,對各方數據資源進行整合,以滿足各類型應用創新與拓展的需要。尤其是面對社會生活中可能出現的一系列不確定事件(如新冠疫情、自然災害等),社區層面的監測預警、協調處置和應急防控顯得尤為重要。其中,上海青浦區啟動了「幸福雲」智慧社區建設,通過數字化技術的融合運用和全景式應用平台的搭建,推動了基層社區的共建、共治、共享,為社區科學決策、高效治理、便民服務奠定了基礎,將「幸福溫暖家」的社會治理願景落到實處。
智慧社區是一個全方位的立體概念。技術只是智慧社區建設的前提和工具,利用技術給城市居民帶來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才是智慧社區的核心價值。當然,幸福智慧社區建設的背後,離不開社會組織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數字資源利用的規劃與保障,以及改革創新項目的試點示範探索。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1期第4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關注 | 建設人本社區,共創人民城市
關注 | 能源結構調整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