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99年5月7日,一架美國轟炸機將三枚飛彈投入了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慘烈的爆炸導致三人當場死亡,另有十餘人受傷。
依照國際法則,轟炸大使館,等於直接攻擊對方國家領土。
所以,美國的暴行點燃了全體中國人的怒火,我們要為死難的同胞討一個公道。
罪孽深重
然而,美國在這件事情上卻表現出了極為傲慢的態度。
在後續的新聞發布會上,他們給出的回應是:「北約的轟炸是沒有問題的,在戰爭中,造成一些意外也是在所難免的。」
一場誤會,這就是美國對於這件事情的全部解釋,但這樣的說法,顯然不能取信於人。
大使館被炸之後,群情激憤,北京的市民們很快聚集到美國駐中國大使館門前討要說法。
中央軍委副主席張萬年也說:「我們的部隊要保持高度的穩定,為打仗做好一切準備!」
事實上,當時的確有很多人認為,這是戰爭的前奏。南斯拉夫和中國當時同屬於社會主義國家,美國對南斯拉夫磨刀霍霍,下一個目標,說不定就是中國。
而且,此前的科索沃戰爭也被證明,那是一場高科技戰爭。
美國已經嘗到了技術進步的甜頭,他們未必會停下戰爭的腳步。
1999年,大半世界真的成了美國的天下。
蘇聯解體之後,世界上能夠和美國分庭抗禮的國家不存在了,這使得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進一步膨脹,一個又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面臨著被瓦解的命運。
那麼,遭受了如此奇恥大辱的中國,會不會如人們所猜測的那樣,用全部的精力投入一場戰爭呢?
歷史證明,中國並沒有那樣做。使館被炸讓全體國民憤怒,但在憤怒之後,中國卻恢復了極度的冷靜,轉而和美國坐到了談判桌上,顯然,我們並不打算用戰爭來解決問題。
這倒是一個讓美國都覺得有些驚訝的舉動,他們已經做好了中國會反擊的準備,也做好了拿戰爭來大做文章的準備,但最後,這些手段都沒有用得上。
他們百思不得其解,難道,中國真的要咽下這口氣嗎?
也許,時至今日,美國會悟出答案,中國當時的退讓,並不是懦弱的表現,而是為了給自己換來更多發展機會。
回到美國轟炸南斯拉夫大使館這件事情本身,那絕不是一場」誤炸」,更像是一場陰謀。
美國對於誤炸一事,具體的解釋是這樣的。他們說,是由於飛機上地圖老舊,並沒有標註中國大使館的位置,所以飛行員才誤打誤撞,將炸彈投了下去。
言語之間,要把自己的責任撇的一乾二淨。
不過,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就知道,當時美軍設備已經非常先進,他們投下來的那三顆飛彈,也完全可以做到精準制導。
至於地圖不准,更是無稽之談。
他們的飛機早就可以利用電子手段進行定位了,而且,為了確保在南斯拉夫的軍事行動萬無一失,美國早就已經出動各路人馬,把南斯拉夫的重要地標勘探的一清二楚。
在這種情況下,說他們不清楚中國大使館這樣一個明顯地標的位置,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背後陰謀
在推翻美國人這一說法之後,我們就不免要思考,如果不是」誤炸」,那他們炸毀中國大使館的真正動機又是什麼呢?
主要說法有這樣幾個:
原南聯盟軍事情報局上校情報員彼得科維奇,在多年後的一次採訪中談到:「1999年5月7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中國駐貝爾格勒大使館的初衷,是想炸死南聯盟總統米洛舍維奇。」
當時,西方的確有很多消息聲稱,中國會給南聯盟總統提供政治庇護。
而美國費盡周折跑來攻打南斯拉夫,肯定不會放過他們的總統。
因此,他們很有可能出於消滅總統的目的,直接對大使館動手。
米洛舍維奇
還有一種說法是,當時南斯拉夫向中國提供了一架美國隱形戰鬥機的殘片。通過這些殘片,中國可以研究出美國關於戰鬥機的技術機密,美國擔心自己的技術外泄,所以才出手轟炸。
這個說法不僅在中國流傳很廣,甚至,在當年的美國也大行其道。
美國媒體捕風捉影,將這件事情歪曲了一個方向,說中國竊取美國的情報機密,所以才招致了美國的轟炸。
當然,不管是總統一說,還是轟炸機碎片一說,其實都不屬實,中國完全是無緣無故的被捲入了美國的陰謀之中。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更令人毛骨悚然的說法。
美國這次轟炸,不是為了總統,也不是為了什麼轟炸機碎片,而是一場政治陰謀。
一些西方的事件親歷者指出,美國往中國大使館投入三顆飛彈,這不是一件小事,需要總統以及一些高級官員的肯定。
同時,當年美國和英國共享了一套指令系統,因此,這件事情至少有美英雙方的參與。
這個信息可以進一步證明,不可能是」誤炸」,美國總統後來在外交場合所表現出來的一切無辜姿態,都是演戲。
至於美國這麼做的動機,許多專家認為,這大概是一次對社會主義世界的警告。
也可以說,是對所有美國反對者的警告。
美國轟炸了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就等於向全世界釋放一個信號,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如果反對美國對南斯拉夫的軍事行動,下場就會和中國的大使館一樣。
這樣的猜測不是毫無根據的。
事實上,美國無端轟炸的又何止一個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
南斯拉夫境內的無數醫院、學校,也都遭到了轟炸,死難者中,很多都是無辜的婦女老幼。
美國人這樣做,早就已經超出了一般戰爭的範圍,他們就是在四處宣揚自己的霸權主義,要所有人屈服於美國的淫威之下。
而且,當時美國面臨著一個比較難堪的局面,那就是,他們雖然已經對南斯拉夫境內的多處建築進行了轟炸,但是,南斯拉夫卻並沒有如美國所願,乖乖投降。
甚至,由於美國倒行逆施的舉措,南斯拉夫境內反而有了更多反對美國的聲音。
世界上一些人權組織,也都對美國提出了抗議。
另外,包括中國在內,一些國家對於美國的戰爭行為,始終是不支持的。
時代選擇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選擇轟炸中國大使館,其目的也不言而喻。
既然南斯拉夫不肯低頭,許多國家又站在美國的對立面,那他們就要用一種武力逼迫的方式,換取最後的勝利,中國的大使館不幸成為了美國用以警告的工具。
美國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通過轟炸南斯拉夫大使館,來試探一下中國真正的實力。
再具體一點是,迫使中國採取一些軍事上的行動,讓中國主動的對美國亮出底牌。
90年代的中國,正處在高速發展的階段,美國當然不願意看到這個局面,他們好不容易搞垮了蘇聯,不願意再看到另外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崛起。
所以,美國開始明里暗裡對中國進行封鎖和壓制。
90年代,也成為了中國最為艱難的一個時期,內憂外患不斷。
在這種極端情況下,中國就必須更進一步的謀求自身的發展,只有自身的實力強大起來,才能夠不畏懼外界的風浪。
美國國內針對中國的發展則分為了兩派。
一派認為,中國目前的發展不足為懼,而且,出於未來世界形勢的考慮,現在不應該和中國成為仇敵,反而應該盡力的拉攏中國。
而另一派則認為,應該儘快把中國發展的機會扼殺在搖籃里,延續此前的反華政策。
正是由於美國這兩股勢力的拉扯,導致當年的美國對於中國的政策,呈現出一種反覆無常的局面。
比如,他們轟炸了南斯拉夫大使館,後續卻又想要盡力縮小事態影響,這其實就是美國對於中國政策的不確定性。
而如果當年的中國對美國這一行為進行反擊,結果可能並不會太好。
因為,有一個客觀事實擺在眼前,那就是,當時中國整體的軍事實力是遠不如美國的。
現代戰爭已經不同以往的戰爭,科技上的強大可以讓美國在短短几十天裡,對一個國家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無論是伊拉克戰爭,還是南斯拉夫戰爭,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90年代的中國,沒有這種和美國抗衡的能力。
我們雖然在發展,可是我們起步太晚,想要追上美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在那種情況下,貿然反擊,只會落入美國的陷阱,給美國一個正式出兵中國的藉口,到那個時候,一切就無法挽回了,我們說不定就是第二個伊拉克,第二個蘇聯。
在對外關係中,什麼友誼,什麼合作,都是脆弱不堪的。
只有一句話是永遠的真理,那就是——落後就要挨打。
南斯拉夫事件中,美國雖然做出了解釋,但從頭到尾,他們始終有恃無恐。
正是因為,他們手中有的是尖端武器,哪怕中國真的要和美國拚命,他們也根本不怕。
事實上,就在南斯拉夫使館被炸的兩年後,2001年,美國的飛機又擅自入侵我國南海領空,這一事件,導致了飛行員王偉犧牲。
不同的事件,但背後反映出的是同樣的道理。
軍事實力不夠強大,那就永遠都是美國欺壓的對象。
苦盡甘來
也許有人會問,如果當時我們孤注一擲,難道就毫無勝算嗎?
或許,也不能這麼說。因為,當年抗美援朝的時候,我們和美國的實力同樣是相差甚遠,但最後,勝利者也依然是中國。
也正因為韓戰例子,所以很多人覺得,90年代的這次事件,中國表現的有些太軟弱了。
難道,我們不能如同抗美援朝一樣,拼一把嗎?
然而,具體問題是要具體分析的。
抗美援朝的背景在於,美軍已經打到了中國家門口,中國和朝鮮唇亡齒寒,捲入戰爭漩渦是無可避免的,所以,打仗成為了唯一能生存下來的機會。
而幾十年後,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事情並沒有上升到戰爭的程度。
而且,更關鍵的是,在不同的兩個時代,中國所要贏得的發展機會是不一樣的。
50年代的中國,要通過戰爭來換取長久的和平。
90年代,中國已經處在高速發展的時期,這種時候,我們需要的是維持和平。
如果中國再度陷入戰爭,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因為,一旦開戰,就意味著中國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甚至所有的發展機遇都要給眼前的戰爭讓步。
90年代是一個不能延誤的發展窗口,因為,那正是兩極格局崩塌,世界各國聯繫日趨緊密的時候,是世界市場重新融匯為一體的時候。
中國必須要趕在這個時代的風口,成功的進入世界經濟市場,才能不錯過這次世界發展的潮流。
這也就決定了,中國必須和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諸多國家,都保持相對穩定的關係。
只有外部安全了,中國才能夠安心在內部搞發展。
不得不承認,在南斯拉夫大使館被轟炸這件事情上,我們承受了巨大的屈辱。
不過,如今我們回頭再看,卻發現當時的選擇已經是最好的選擇。
如果沒有當時的一時退讓,那今天,中國的繁榮富強,也都會成為鏡花水月。
更值得慶幸的是,20多年之後,中國終於不必再像當年一樣忍讓了。
強大的實力,讓我們在外交上也有了更多的底氣,美國也不敢再如當年一樣,堂而皇之地製造一場所謂」誤炸」了。
昨天的眼淚不會白流,今天這個強大的中國,讓我們明白,一切付出是值得的。
參考資料:
環球時報《我親歷中國使館被炸》
潘占林《戰火中的外交官》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