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改命,念經吃齋

2019-11-03     最新體察

前段時間,見有朋友問「念經能否改命」。

當時忙,來不及詳細回復,只簡單說了句「如果只是嘴裡嘀嘀咕咕地念,是沒有什麼效果的」。

今天抽空稍微系統地聊一下這個問題。

對「經」字,很多人存在誤解,認為專指「佛經」而言,所以一見「經」字,立刻條件反射般就斥之為「封建迷信」。

其實,經的本義,指織物中縱向的絲線,猶如建築物的骨架結構,是撐起一個事物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

放在某門學問上,也就是這種學問的最為主要的內涵了。

在這個意義上,引申為「經典」之「經」,比如儒家的四書五經、十三經;道家的《道德經》、《南華經》、《沖虛經》

當然,也包括佛家的三藏十六部經典,大家耳熟能詳的如《金剛經》、《心經》、《六祖禪經》

這些經典,是某一學派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人自身的產物和精華。

讀經,可以看到從前的一些了不起的人的想法是怎樣的,從而補充、修正、完善自己的思想和觀念。

從認知心理學來說,人的觀念、對事物的認知發生變化,人的行為也會隨之而變。

毫無疑問,觀念行為皆變,命運自然也如影隨形,跟著發生變化了。

對「念」字,更多人存在著誤解,認為就是「念念有詞」的「念」。常見的就有句俗語——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

一句話就可以說完了,「念」字從「心」字底而不從「口」字旁,在字形字義上已經表達得很明白了。

但我們不妨再更深入地看一看,什麼才是真正的「念」。

念,上今下口。

今,無點不成令。念,不是別人命令逼迫你去做的事情,也不是自我約束自我強求而來的事情。

念,是自然心,是順乎本心自然生髮之心。

今,今日今時現今。說得更明確一些,指的就是「眼前」、「當下」,關注的既非過往,也不是將來。

念,是當下心,是眼前眼下此時此刻之心。

過去是虛幻的,種種感受,宛如春夢無痕,了不可尋。

將來也是虛幻的,種種期望,亦似鏡花水月,無從觸碰。

唯有當下這一刻,心裡的想法、感受,才是最接近「真實」的。

這一刻,心裡想著好事,就是「善念」、「正念」

這一刻,心裡琢磨壞事,就是「惡念」、「慾念」

這一刻,心裡想著戀人,就是「思念」

這一刻,心裡牽掛著經典,才是「念經」。

那麼,「念經」能否改變命運,其實不需要再囉嗦下去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念」,這是他人無法改變的。

正如叫不醒裝睡的人,同樣也叫不醒迷信的人——迷信「迷信」的人,以及迷信「科學」的人。

涉及到「心」之學問,實際上已經很難用語言來描述了。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吧。

如果能夠做到像思念熱戀中的戀人般去「念」經,你就成功了。

命運已經發生了改變。

電影《一代宗師》里有句台詞說的很好: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

慣看陰陽知黑白,閒觀盈虛忘榮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134PW4BMH2_cNUg7C2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