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當了媽,每天最關心的問題就是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對於孩子的睡覺問題,不只是「哄睡難」,醒來時的「起床氣」也很容易讓人崩潰。
一、寶寶起床時哭鬧脾氣大?都是「起床氣」惹的禍!
閨蜜小敏生下女兒雅妮之後,因為老人不方便來幫忙帶孩子,所以小敏全職在家帶了兩年的孩子,好不容易等到雅妮2歲了,趕緊送到了託管班,她也找了份工作,重返職場。小敏說:獨自帶娃這兩年,自己都挺過來了,沒想到最近快被女兒雅妮的「起床氣」逼瘋了!
小敏訴苦說:因為早上8:30就要上班,而且上班的地方離家並不近,所以每天早晨我恨不能將時間精確到秒來計算。可是雅妮不僅哼哼嘰嘰、磨磨蹭蹭不肯起床,而且各種「找茬」:嫌棄穿的不是自己喜歡的衣服,甚至還會為先穿上衣還是褲子反覆折騰;換好了衣服卻要抱著媽媽的脖子不肯下來;連拖帶抱的拉到洗手池邊去洗漱,又嫌棄牙膏怎麼不是草莓味的;好不容易哄著去餐桌,又鬧著不肯喝牛奶,非要吃餛飩,小敏耐著性子好言哄勸,這妞兒卻順杆而上,愈發的撒起潑來,直接把牛奶打翻在地... ...
不止是小敏,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感觸:孩子平時乖巧聽話,唯獨在睡覺後起床這一刻所有的負面情緒都一起來了。不是早晨起床時特別不情願,各種找茬,就是起床後後莫名其妙的哭鬧或亂發脾氣。大人們為此軟硬兼施,卻惹來「熊孩子」變本加厲的哭鬧,使得本來就不寬裕的晨起時間變得很緊張,遲到也成了家常便飯。
起床後的各種「壞脾氣」,通常被稱為「起床氣」。寶寶起床時哭鬧脾氣大,都是「起床氣」惹的禍!
寶寶為什麼會有「起床氣」?關鍵在於「沒睡好」!
「起床氣」實際上是一種睡覺起來後的負性情緒。身體為何會出現「起床氣」這種負能量呢?總結起來,無非下面4方面的原因:
1、睡眠不足導致的情緒失控。
睡意和情緒的關係在心理學研究中已經被廣泛探討,經驗和科學研究都證明:睏倦更有可能讓人變得具有攻擊性。當人們在睡眠不足時,身體和大腦疲勞,大腦情緒中樞的調控能力也十分弱,更容易出現無法控制情緒的情況。所謂的"起床氣",完全是由於睡眠不足造成的身體不適引起的暴躁情緒。如果在夜間沒得到充足休息的人,早起就容易有「起床氣」。
因此,從根本上來說針對「起床氣」, 特別是早上需要被叫醒的情況,最好的做法就是保證孩子獲得充足的睡眠。培養孩子在固定時間入睡,早睡早起,不睡懶覺的習慣。美國睡眠醫學會在2016年發布了兒童和青少年最佳睡眠時間共識,以促進兒童和青少年健康,避免睡眠不足引發的健康風險,推薦促進最佳健康的睡眠時間(每24小時)為:
(1)4-12個月嬰兒:睡眠12-16 小時(包括小睡);
(2)1-3歲兒童:11-14小時(包括小睡);
(3)3-5歲兒童:10-13 小時(包括小睡);
(4)6-12歲兒童:9-12 小時;
(5)13-18歲青少年:8-10 小時。
充足的睡眠,不僅要求睡眠時間足夠,還要保證睡眠質量。英國睡眠委員會的發言人傑西卡·亞歷山大稱:「低質量的睡眠」是導致"起床氣"的關鍵因素。尤其是在「不是自己睡醒」而是「被別人叫醒或吵醒」時,難免會心情煩躁、情緒低落、想發脾氣。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家長不要熬夜影響到孩子的睡眠質量。現在很多年輕家長都有熬夜的習慣,要麼玩玩手機,要麼看看電視劇,玩到凌晨12點是經常的事。有時候看見孩子的確睡得好好的,但是孩子的大腦很可能處於半活躍狀態,家長的動靜也很可能進入孩子的潛意識裡,這就會影響到孩子的睡眠質量。
學齡前的孩子對睡眠質量的要求非常高,稍微沒睡好,早上就會賴床補睡,有時候並不是孩子自己不想起來,而是家長沒有給孩子一個很好的睡眠環境。當孩子睡下不久後,家長也該考慮睡覺了,不然第二天早上叫孩子起床的時候,就知道有多難了。
小敏因為要趕時間去上班,早上7:00就必須把寶寶叫醒,收拾吃完飯,7:30之前送到託管班(因為時間太早,這還是和託管班老師好說歹說,每個月多加300塊錢才搞定的),所以雅妮的睡眠時間嚴重不足,而且是在早上睡的真香的時候被叫起床,不哭鬧才怪!
2、孩子在嘈雜的環境中醒來。
起床並不是一件簡單事兒:在被叫醒的那一刻,我們的大腦需要完成一系列的轉換:環境安全檢查 潛意識切換 神經系統啟動 四肢甦醒。我們簡稱這個過程叫「切換啟動過程」。就是說,叫醒的那一刻,要給大腦一個「醒來」的信號,同時,還要提供足夠的時間與安全的環境來啟動大腦。
人在睡眠與清醒時是有一段迷迷糊糊的反應的時間的,如果這個反應過程被打亂,也就是非自然過程清醒,睡覺時被人擾醒或者沒有睡夠,那麼就會出現「起床氣」,心理學將之稱為「睡眠慣性」。醒得越猛,睡眠慣性就越大,會長時間處於「醒」與「清醒」之間,此時就會出現煩燥焦慮、生氣、失落等不良情緒。
很多父母會用自己產生的「噪音」來叫醒孩子,比如走路聲、洗臉刷牙聲……會讓人感覺極度反感,因為在切換啟動的過程中,腦部的工作不斷被噪音打斷,導致煩躁的醒來。倘若孩子在嘈雜的環境中醒來,他的心情必然會因為這些惡劣的環境而受到影響,降到冰點都再常見不過了。所以在這個時候,孩子靠發脾氣來表達自己對環境的不滿也是很常見的事情了。
3、家長錯誤的叫醒方式。
除了孩子「沒睡醒」和外在環境原因以外,家長的叫起床的方式也很重要。很多家長經常喜歡用一些粗暴的方式來叫孩子起床,讓孩子感覺「很不爽」,所以孩子有「起床氣」,並向家長傾瀉這種憤怒也就再正常不過了。下面這3種常見的錯誤的「叫醒」方式,家長一定要避免:
衝進房間,大喝「還不快起!」
有很多家長也喜歡用一些吼叫的方式來吵孩子。憤怒地沖房間,大喝一聲「七點了,還不快起」!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體驗過媽媽的「獅吼功」。這種「殺傷性叫醒方式」會分分鐘激起孩子的憤怒。留戀被窩,留戀潛意識夢境,是人的共性,這種指責性的叫醒行為、語言,很容易把人的睡眠安全感奪走,加上大噪音的驚醒,足以摧毀一個人幸福的早晨。
直接扯孩子的被子,把孩子從被窩裡扯出來。
有很多家長舉止十分簡單粗暴,在他們看來,光靠說教是起不到作用的,唯一能夠真正起作用的,就是靠扯孩子的被子,強行把孩子從被窩裡扯出來。在這些家長看來,這些做法無可厚非,但其實,應用到孩子身上,他們是最受不了這樣的,有很多孩子甚至以此為恥。孩子正在長身體,家長應該注重保護孩子的隱私,直接扯被子是對孩子人格的侮辱。
曾有新聞報道過,一個14歲的男孩兒因為被母親掀被子叫醒而產生了嚴重的「起床氣」,一時做出跳樓輕生的過激行為,可見起床氣的危害之大。
不停的催促孩子「趕緊起來」!
每個人都是害怕被催促,孩子也不例外。當孩子正在睡夢之中享受著被窩帶給他的溫暖時,家長卻在一旁催促孩子,有些家長會使用過一兩分鐘叫一次的方式,這看似是給了「啟動時間」,但實際上對方在完成切換和啟動的過程時,不斷被你的叫醒打斷,每一次都要重來,所以反而越叫越不願意起來。而且這極有可能帶給孩子一種厭倦感,孩子甚至會採用更極端的方式來反抗父母的催促。
4、孩子起床後要面臨ta「不喜歡」的事情。
如果孩子知道起床之後的事情是他「不喜歡」的,孩子就會故意磨蹭著不肯起床,各種找茬,儘可能的拖延時間。比如,前面提到的,閨蜜小敏的女兒雅妮。才兩歲多的孩子,正是黏著媽媽的時候,可是,起床之後,媽媽就要把她送到託管班去了,而且因為去的太早,別的小朋友還沒到,只有一個老師在,還要忙著做一些準備工作,也沒時間陪她玩,雅妮只能孤零零的一個人,坐在冷冷清清的教室發獃,那種滋味真的太不好受了。所以,雅妮每天早上都會故意找茬,儘可能拖延出門的時間。
5個實用小妙招,幫寶寶趕走「起床氣」!
當孩子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年輕爸媽們又要上班的時候,早晨的時間就變得非常緊,計劃稍微有變,大人上班就得遲到。很多爸媽們也經常被孩子「起床氣」所困擾,要麼早上怎麼叫都叫不醒,要麼叫醒了就又哭又鬧,眼看上班就要遲到了,趕緊拎起孩子就往幼兒園送,一路上還得撫慰孩子的情緒,這爸媽當得實在是累,要是每天都來這麼一齣戲,估計爸媽早晚得崩潰。這裡,若蘭媽咪為大家分享5個實用小妙招,幫寶寶趕走「起床氣」!
1、保證孩子擁有充足的、高質量的睡眠。
「起床氣」大多數都是因為睡眠質量不高,煩躁所致。通常只要睡眠質量好,睡得飽,孩子醒來時都會精神十足的。所以,讓孩子擁有充足的、高質量的睡眠,是預防「起床氣」的最佳辦法。
睡眠時間要充足,爸爸媽媽首先要把寶寶的作息時間調整好,一定要保證前一晚的入睡時間。一定要讓寶寶早睡早起,必須早睡,這樣才能早起。
關於調整入睡時間,需要循序漸進。不能一下子直接提前1小時,孩子肯定不幹。我的實踐經驗是,每次提前15分鐘,慢慢調整,等過了兩周到一個月,寶寶習慣了早入睡15分鐘後,如果需要可以再往前調整15分鐘。這樣不至於讓孩子非常排斥,我們也可以及時觀察孩子起床時間和狀態,從而找到最適合孩子的入睡和起床的節奏。
要保證孩子每天充足的睡眠時間,家長要以身作則。有些家長在孩子就寢時間一到,就急著趕孩子上床睡覺,自己的眼睛卻還猛盯著電視,或還在忙東忙西。其實父母這種做法會讓孩子有「孤單」或「不公平」的感覺,而且孩子會有「為什麼只有我要去睡覺」的疑問,加上孩子對成人的活動充滿好奇心,當然也就降低了睡覺的意願。因此,只要到了睡覺時間,全家人最好都能暫停進行中的活動,幫助孩子醞釀睡前的氣氛。
其次,要為寶寶提供舒適的睡眠環境,讓寶寶儘快入睡,同時避免中間各種原因頻繁醒來,導致睡眠不足。睡前不要太興奮和喝太多水,把全屋的氣氛調整至休息狀態(柔和的燈光和輕鬆促睡的音樂),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和質量。同時,用指針式的鬧鐘,明確而形象地給孩子說明幾點幾分要起來(不要用數字式的,不夠直觀和確定,看鐘認時間是孩子在6歲前就該養成的一種能力)。
最後,孩子睡午覺時間不宜過長,也不要在接近傍晚的時候才讓孩子睡午覺。幼兒園的午休時間通常是13~14點左右,如果讓孩子在下午睡得太久或太晚午睡,孩子很容易在晚上變成精力旺盛的小魔鬼,等他筋疲力盡入睡後,隔天早上勢必又得花一番功夫才能把他叫起來,所以家長們不要讓孩子午覺睡得太久。
2、適當提前叫醒孩子,給孩子預留「緩衝時間」。
有的時候孩子發「起床氣」就是為了多睡一會兒,多賴一會兒床。爸爸媽媽可以在每天早上提前幾分鐘,用平和的心態、平靜的語氣來喚醒沉睡的寶貝,一起迎接美好的新早晨。這裡需要提醒一下的是:切換與啟動的時間因人而異,有人需要五分鐘,有人需要十分鐘……請根據這個時間調整。
爸爸媽媽可以用親切的聲音呼喚孩子,用手輕輕地拍著孩子的背部和腰部,再撫摸他的手和臉。讓孩子在舒適的刺激中,逐漸從淺睡的狀態轉換到自然醒的狀態,慢慢地孩子就會睜開眼睛,然後活動身體。直到自己變得清醒,可以起床了為止,這樣寶寶的一天就會充滿好的心情了。
3、給孩子驚喜,讓孩子感覺到起床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在《爸爸去哪兒》中有這樣一幕:小朋友們需要叫醒Kimi去做任務,可是Kimi假裝聽不到。Kimi爸爸林志穎對其他小朋友說,這是什麼玩具?在床上的Kimi聽到玩具,立馬起床。
爸媽每天在孩子睡覺前,不妨問問孩子明天早晨想穿什麼顏色的衣服,想吃什麼,得到答案後,在孩子睡前給予承諾,一定會滿足孩子。在第二天早晨叫孩子起床的時候,就用孩子這些願望去引導孩子,這種方法屢試不爽,因為沒有一個孩子會拒絕驚喜。
4、針對孩子有可能會發生的問題進行預防或預告。
前一天晚上睡前先和孩子約好,第二天早上要穿什麼裙子(衣服)、第二天要做什麼事,這樣就可以讓孩子在第二天早上起床時有一個起床動機,而且是自己參與決定的動機,孩子通常都會遵守。
另外,如果可以的話,家長也可以和孩子約法三章,最好是在孩子睡覺之前進行這項活動。讓孩子明白自己能夠起床是一種毅力,同樣也是對自己的行為的負責。
5、營造「起床氛圍」,採用「溫柔」的方式叫醒寶寶。
自然光輔助喚醒。孩子對光線是十分敏感的,即使處於朦朧的睡夢中,也會被溫暖的陽光給喚醒。孩子起床前的10分鐘就把窗簾拉開,明亮的陽光已經讓孩子感受到了新一天的來臨,此時孩子的大腦也會迅速轉換模式,加速自然清醒。過不了多久,你也許就能看到孩子自己爬起來了。
音樂喚醒。音樂是最能使人心曠神怡的,當孩子還未睡醒,屬於半夢半醒狀態的時候,家長可以在他的床邊放上一段美妙的音樂,可以是鳥鳴聲,也可以是其他自然的聲音,讓孩子久處其間感受其中的妙處。這樣一來,孩子就感受不到任何催促的感覺了,同時,他還能夠被聲音所引導著。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用食物香味誘惑寶寶。食物的香味會刺激腦部,對吃貨更有效果!讓人提高知覺機能,趕走睡意和疲勞,所以,媽媽在寶寶起床時準備好烤麵包和牛奶等誘人的食物,讓這些香味提醒寶寶起床後就有好吃的東西。
用肢體語言緩慢喚醒。先不要發出聲音,而是用手輕輕放在她的肚子或者背上,停留一下後輕輕緩慢地撫摸。這時,寶寶通常就會動一下,有時會扭幾下,或者翻個身繼續睡。然後,我就會繼續摸摸,從肚子或者背轉移到四肢,這時寶寶就開始慢慢在扭動了,這就意味著她的身體在慢慢醒來。然後把孩子抱起來,用手進行緩慢按摩,輕輕地說,「寶寶沒睡醒呢,媽媽抱一會」,然後繼續慢慢按摩,直到孩子平靜下來。
其實,預防、應對孩子的起床氣,最需要注意的,就是父母尤其不能生氣。一旦生氣,只會給孩子不平穩的情緒來個火上加油,同時也給孩子起了個壞榜樣。讓孩子早晨起床時不帶「起床氣」,有益於孩子的身心健康。大家可以試試上面提到的5個實用小竅門,把孩子起床這件事變得輕鬆起來了,不僅家長有時間去準備自己的事情,而且可以讓家長和孩子都在愉悅的情緒中迎接全新一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