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屬在陪伴抑鬱患者時,學會照顧他們的情緒,才能令彼此關係和諧

文/阿秋

家屬在陪伴抑鬱患者時,學會照顧他們的情緒,才能令彼此關係和諧

患上抑鬱症的人,多少會有些情緒,而這些情緒發泄出來,也是有利於他們身心健康的,如果一直壓抑,那麼則會更加痛苦。魯迅先生說的:「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如果痛苦的情緒壓抑太久,必然會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從而加劇我們自身的抑鬱症狀。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情緒發泄出來,是好事!等同於患者找到了一個出口,若沒有情緒,一直低落、消沉,那才是真正的可怕,因為當事人這種沉悶的壓抑,總有一天會爆發出來,一旦爆發出來,我們誰也不知道他會做出一些什麼不理智的事情來。

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知道:

為什麼我們需要去傾訴?傾訴是為了得到支持和溫暖地回應!

而情緒的發泄,則是壓抑得太痛苦了,需要有一個出口去宣洩下,以此得到一個緩解和排解。

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這兩種人的本能行為,其實是在保護我們的身體和心情,不至於自己壓抑,一直壓抑下去,最後使得自己徹底的崩潰,到那時將是更加糟糕的地步。

因為任何事情到了極限,就會發生「意識和意志上」無法去掌控的局面;或者說,當一個人的抑鬱的情緒到了極限,得不到緩解,那麼有可能就會失去理智和理性,以至於為什麼有些重度的抑鬱症患者會選擇輕生,其實跟這個問題也有很大的關係。

故家屬在陪伴抑鬱症患者的時候,有兩點是非常值得重視和注意的。

一、當患者滿腹牢騷和抱怨的時候,甚至會說一些惡毒語言的時候,該怎辦?

建議此時的家屬還是不要去與患者計較過多,不管他們說什麼,等他們發泄完了,痛快了,再來適度地回應和引導為最好。但是這裡又不能不去進行回應,應該是適度地回應。如果不回應,患者就會認為家屬不在乎他,或者根本沒有把他放在心裡,而引起他更加敏感的神經和加深他難受的情緒。

比如,患者說,「我今天這個樣子,都是你們當初阻止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讓我失去了太多太多了,以至於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我恨你們!」

其實,患者說這些話的時候,一是他想為自己的境遇找個可以釋放的出口,說出來之後,也就得到了釋放和輕鬆了,並非他們真的對家人恨之入骨。

家屬此時千萬要大度,不要去斤斤計較,家的溫暖和諧,靠的是理解與包容,只有大度的理解和包容,才能真正去影響一個家庭不和諧的氛圍。更可況他們是病人,而且這只是短暫時期的。倘若家屬這樣去想,那麼自己的心情就會得到撫慰,亦不再委屈得難受。

再者,患者這樣說,也是內心不平衡的一種表現,或者說是想到了自己如此糟糕的境遇,即:都是自己沒有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壓抑得太久了,又或者沒有去做自己喜歡的事,遭至自己遇到了諸多的挫折和打擊等等,所以他們會去翻舊帳,加之認知上的偏差和不能做到內觀,導致他們的情緒在這一刻徹底的爆發了!這應該給予充分他們地理解!不去計較!

然而,他們在面對自己這種痛苦時,內心又是矛盾的,同時也是痛苦的,因為他們又覺得今天這個樣子,自己也有責任,自責自己當初沒有主見意識等等。

所以,他們在這樣一通通情緒發泄完了後,必然也會慢慢地成長起來!,因為他們在發泄負能量的同時,內心同時也在反思,而這一切的改變,確實需要一個過程的。無論是患者還是家屬,都應該寬容起來。人生路之漫長,放下浮躁焦慮的心,去用心地雕刻自己,經營好自己的心和提升智慧,才能把一切的困難都甩在後面。

家屬們在面對患者發泄等等之這些情況的時候,一定要充分理解他們,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第二點:以照顧他們的情緒為主。

再者,適度地表達自己的當初的方式確實是不妥的,又或者在必要的時候說聲:對不起。使其心裡得到一種平衡的撫慰,那麼關係就會隨著這樣的理性和遵循患者心境的出發的和諧陪伴技巧,得到一個很大的提升,彼此之間的關係和陪伴環境也都會向著好的局面發展,而這些要求,也恰恰是每個抑鬱症患者所需要的。家屬們一旦做好了,才是真正利於他們邁向健康的大門,同時這也充分體現了一個家庭共患難的精神和精髓所在,家屬和患者通過這些考驗之後,彼此之間的關係一定會得到進一步的鞏固與和諧起來。

為了這個理想,我們吃點苦不算什麼……

-end-

作者簡介

阿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知名情感導師、知名情感心理學作家、身心靈健康傳播者;著有新書《走出心魔》一本集治癒方法與心靈療愈的健康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