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們如何適時適度地表達我們的愛,您認為哪些愛的方式是我們需要避免的?下面提供幾個我們常教導父母的方法,希望對大家能有些啟發和幫助:
和孩子一起討論「愛的表現」
從孩子懂事的時候開始,親子之間就可以開始這樣的對話:「你最喜歡父母怎麼愛你呀?」;「你什麼時候感覺父母最愛你呢?」;甚至是「你們同學的父母都怎麼愛他啊?你覺得呢?」。
這些問話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得到答案,更重要的是因此而展開對話和討論,並且進一步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往往,一個半大不小孩子的回答會讓我們驚訝得思考好久,也讓我們在他們的童言童語中,知道我們的愛是否已經順利的被接納,並且足以織成安全而密實的保護網去護衛著他。
「愛」是精神層次的溫暖,而不僅僅只是生理層次的舒適
大家都很擔心獨生子女在父母微不至的呵護下,會變得不堪一擊。事實也證明大家的擔心是正確的,因為確實有許多孩子已經表現出無法忍受挫折的情緒症狀。那些在父母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卻沒有表現出在愛的氛圍下成長所該有的自信,他們反而更被不自信和不安全感所困擾。
由於進入好大學的門洞越來越窄,找到好工作的門檻越來越高,面對孩子將來勢必投身的嚴酷競爭,父母們心急如焚,腦子裡,心眼裡滿滿都是如何「提升孩子競爭力」的心思,因此就漸漸忽略了表現出作為父母的一項功能-無條件的愛與包容。
可惜的是,這個偏頗,會讓孩子誤以為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是和他的成就成正比的,他因此害怕,如果他考得不好就不再被父母疼愛。如果連續幾次他真的沒有考好,或下次沒如願選上班幹部,他可能就因孤獨而先放棄了自己,原因是反正父母已經不會再愛他了。除此之外,孩子若在長期缺乏柔軟潤澤的環境下長大,也會長成缺乏溫柔、過度防衛、一味討好取悅別人,和不夠自信的人格特質。
愛是積極的動力,而不是消極的阻礙
我們太愛孩子,太害怕他受傷害,所以我們用愛圈住了他可能的發展,也用愛阻礙了需要他自己去獨立完成的探索。最初,我們還會為自己的愛做辯護,但慢慢的,我們不再說話,只是用微笑面對質疑,因為我們心裡明白,我們選擇了一個讓自己寂寞、但卻放手讓孩子成長的方式來愛他,而他,也因為心裡滿載著父母的愛和信任,展翅高飛,成為今天如此優秀的年輕人。
這畢竟牽涉到複雜的現實條件和孩子本身所具有的人格特質。但小編想強調的是,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飽滿的愛,卻成為孩子喘不過氣來的原因,或成為阻礙孩子前進的腳步。
別用愛來合理化父母的一切行為
有些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愛也像戀人一樣變得十分占有和失去理性。可是不同的是,戀人可以因為被愛窒息而拂袖離去,孩子卻不能在被愛窒息之後,拂袖離開父母。所以,成天被父母,通常是母親的愛,壓得透不過氣來的孩子只有選擇逃亡,逃到自己的小小心靈城堡里,獲得暫時的喘息。
圖: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我刪掉。
我是智慧伴你一生。喜歡我的作品的話,請關注我吧!為您提供優質的育兒知識,如有育兒方面的疑問或困惑,請私信我,我會及時回復,希望我的一些建議,能幫到作為父母的您們,您們的育兒之路有我相伴。感謝您的閱讀,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