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是當前最熱門的一個教育話題,各種早教機構、早教方式零零種種,父母們應接不暇。方式科學的早期教育確實能讓孩子出類拔萃,優人一等。
正是因為早教有這樣的「神奇功效」,讓許多父母不再用一種理性、平和的態度看待孩子,認識教育。「求早」、「求快」、「求全優」是現在父母們在早教中容易就犯的三種急功近利心理。
一、忌「求早」
任意超越孩子年齡階段的訓練教育是目前不少家庭還沒有完意識到的教育誤區。父母們在孩子的智力和行為活動能力還尚未完全發育成熟時,就急急地進行所謂的「智力開發」,要求孩子做一些「高難度」動作訓練:出生2、3個月就訓練孩子練習走路;2、3歲時開始教孩子識字、算術;到了4、5歲,小學語文、數學課本就已經擺在了孩子的面前。更有一些父母執意主張提早孩子的入學年齡,由此也引發了育兒網上父母們關於早讀書是否好的討論。
一個人的成長總是從無知到有知,從簡單到複雜、從形象到抽象的過程。父母早早地進行所謂的智能開發和能力訓練,不僅剝奪了孩子童年應有的快樂,增加他們學習的負擔和壓力;更嚴重的是讓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嘗到了失敗和不成功的負面情緒體驗。
這種「早期教育」不僅達不到父母們預想的效果,孩子還可能因為過多感受失敗的沮喪,限制潛能的發揮,也易造成兒童期、青少年期乃至成人期在體力、心智、能力、性格和氣質等方面發展遲緩和壓抑。
二、忌「求快」
長大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如同小樹苗有一個逐漸成長的過程一樣,孩子也是慢慢長大的。
當孩子降臨到這個世界,一些父母便設計了"宏偉的"教育計劃:嬰兒期故意讓孩子哭,訓練孩子的肺活量;3、4歲就強迫他們彈琴、學畫、學書法……希望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提前學習和強化訓練快速打造成出一個「小神童」和「小天才」。
早教中父母出現的「求快」心理很多半是出於害怕孩子落後和成人的功利心理。在父母中,尤其是在城市父母中有一種強烈的教育攀比心理。別的孩子學什麼自家的孩子也要跟著學,並且孩子學習的快慢就是衡量孩子智商的標準。
不同的孩子有他智能的強項和弱項,學習的時間和方式也各有不同。如果父母們一味地求快,認為早早讓孩子學文字、算術,他今後的學習成績一定會好,卻不知這樣的做法直接破壞了孩子的自然成長過程,可能引發孩子以後的極度厭學情緒。
三、忌「求全憂」
教育出一個「完美無缺」的孩子當然是父母們心目中的最高目標。可是,事情總有願違的時候,在成長路上孩子難免失敗和錯誤。當他們表現出這不好,那不好時,性急的父母會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悲哀,這種悲哀進而上升為用一種激進的方式讓孩子「長記性」,樣樣做到最好。
想想我們自身吧!不也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希望孩子樣樣都是最出色的,包含著父母一種非理性的教育心態。
孩子生下來就並不是全優的。一些智能天生會比較出色,也有一些智能會比其他人遜色。我們要承認每個孩子的智能框架各不相同,八種智能有長有短正構成了孩子的個性和特點。
圖: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我刪掉。 我是智慧伴你一生。喜歡我的作品的話,請關注我吧!為您提供優質的育兒知識,如有育兒方面的疑問或困惑,請私信我,我會及時回復,希望我的一些建議,能幫到作為父母的您們,您們的育兒之路有我相伴。感謝您的閱讀,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