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想教育孩子謙和禮讓,又擔心孩子吃虧
不少父母注意到了需要培養孩子謙和禮讓的品質,看到孩子吃獨食,或者不讓小朋友玩他的玩具,就教育孩子要謙和。可是當孩子從幼兒園回來高高興興地告訴父母,幼兒園發水果,他挑最小的,父母又覺得孩子吃虧了。孩子滿心以為能得到父母的讚揚,結果卻挨了一頓罵,孩子猶如吃了一悶棍,糊塗了。
有些家庭則僅僅在理論上要求孩子禮讓、尊重他人,而在實踐上是卻在培養孩子的自私心理。當孩子想和父母一起分享好吃的食品時,做父母的往往會忘記平時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反而會說,這是父母為你買的,久而久之,孩子自然會形成「最大、最好的東西就該歸我」的意念。父母說的是這樣,做的又是那樣,孩子困惑,簡直無所適從,不知怎樣才能符合父母的要求,很快孩子學會了說一套做一套的壞毛病。
既想擴大孩子的活動範圍,又怕孩子惹禍
有些父母鼓勵孩子找小朋友玩,鼓勵孩子參加多種活動,可是一旦孩子跟小朋友打架,學會了罵人,他們馬上會關上門,認為還是關在家裡讓孩子一個人乖乖地安心,於是他們就企圖用說教來培養孩子尊重別人和相互協作的好品行,這其實是不能奏效的。因為孩子只有在與同伴的交往中才能從自我中心的「硬殼」中解脫出來,才能了解自我與他人的區別,了解集體中每個成員應有的權利和義務,從而培養出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理解行為規範,助人為樂的良好品質。
既想鼓勵孩子獨立自主,又怕累著孩子
父母都盼望著孩子快快長大,早早獨立,哺乳期盼著斷奶,會爬了盼著會走,會跑了盼著孩子能獨立自主,早日脫離父母的「臍帶」,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可是當孩子真的逐漸獨立,進入反抗期,開始相擺脫父母的控制,背著成人做事,甚至願意獨處,不願父母干擾時,父母卻又茫然若失,這種失落感和擔憂感使父母產生一種衝動,想把孩子緊緊抓在手中,於是他們乾脆包辦一切,什麼都要管,什麼都自己動手,給孩子穿衣、喂飯、繫鞋帶、收拾玩具,照顧得無微不至,這種不放手的管理方法,使孩子產生了嚴重的依賴性。其實,要讓孩子獨立,就必須放手讓孩子去闖。
既想對孩子進行早期智力開發,又時常半途而廢
許多父母一種誤解,認為孩子早期教育就是對孩子進行知識傳授,以能背多少詩、算多少題、識多少字來判斷一個孩子的聰明程度,結果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忽而要求孩子死背知識,以孩子能背誦古詩而在別人面前炫耀,忽而又擔心這種強迫性的訓練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良影響,於是又不要孩子死記硬背了,弄得孩子稀里糊塗摸不著頭腦。
由於父母的教育心理處於矛盾之中,對孩子的教育容易發生朝令夕改的現象,這就會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造成不良影響,使他覺得世界變幻莫測,不可捉摸,從而挫傷他理解事物的積極性和判斷事物的自信心。因此,父母們必須明確自己的教育目標,增強教育意識,時刻以理性的言行來克服這種矛盾心理,積極地教育、引導孩子更好地發展。
圖: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我刪掉。
我是智慧伴你一生。喜歡我的作品的話,請關注我吧!為您提供優質的育兒知識,如有育兒方面的疑問或困惑,請私信我,我會及時回復,希望我的一些建議,能幫到作為父母的您們,您們的育兒之路有我相伴。感謝您的閱讀,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