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愛拍老師馬屁的學生,後來都怎麼樣了?

2020-01-16   愛知教學園地

「為了求及格,

我把這輩子的馬屁都拍完了」

最近這半個多月,半年一度的「中國大學生彩虹屁大賽」又開始了。

在課程的QQ群、微信群里,答不出的試卷上,下課後老師的講台旁,你都能看到絕望的大學生們爭相參賽,其中心思想只有一個:

早在幾年前,就有新聞報道過高校學子為了不掛科,是如何在手機簡訊中發揮了自己畢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除了低聲下氣的悔改求饒型,還有賄賂型:

「老師您好,我剛給您充了200塊話費,請您大人有大量放小的一馬吧!」

有拿個人前途試圖讓老師心生愧疚型:「老師我要申請出國,這門課的成績對我非常重要。你要不給我80分以上,要不就給我不及格,讓我重修,千萬不要給60分到80分之間,謝謝了!」

還有混社會型的:「X哥,拉兄弟一把!」(來源:金陵晚報,2017)

如今,面對無孔不入的QQ群和微信群,老師更是無處遁逃。

大學生們也已經把「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拍馬屁大法變成了一種行為藝術,套路已經不止於將所有男老師誇成當代潘安、女老師貌美如花:

「老師,您看我地震逃跑時都要抱著書學習的樣子,像不像平時分可以加的那五分?」

有人不靠賣慘博得同情,選擇取長補短,用自己的長處來「誘惑」老師。

或者字裡行間不忘提醒老師自己之前是個多麼乖巧善良、樂於助師的好學生,「滴水之恩當加分相報」的道理想必老師是明白的。

還有的小機靈鬼把老師架得老高,在別的同學求加分的時候一唱一和的:「別老提什麼加分了,我覺得老師不是那種會給咱們掛科的人,是吧老師!」

人類的復讀機本質如果在此時顯現出來,那真堪稱是一場集體行為藝術了。

還有人用行動表誠意,就連平時沒人願意搭理的「砍」一刀,此時也變成了向老師獻上忠心的好機會。

總之,你永遠不知道當代大學生在複習期間摸魚的時候,又在群里圍著老師吹了多少彩虹屁。

為了期末能及格,短暫人生中僅有的諂媚技能點都快被消耗光了。

那些學不會「巴結」的年輕人

當然,這種盛行於當代大學生群里的集體行為藝術,大部分人也都知道是它無傷大雅的玩笑。

畢竟都上了一學期的課了,誰是心虛了才臨時抱佛腳,真正負責任的老師心裡都有數。

就像從小到大老師都教我們「不會寫的題你硬寫點字也有分」,但真到了考場上答題,現實會教育我們,你就是給老師寫了篇讚歌也無濟於事。

圖源:@風一吹就瘦了

當大家跟風在群里嘴上抹蜜地求饒,有時是戲謔逗樂,有時可能只是通過自嘲來緩解一下心虛和焦慮。

但是,當大學生每逢期末的「求加分」「求輕判」成為一種壯大、甚至例行的風氣時,也有不少人看不慣這種行為變得理所當然。

在其他同學爭相圍在老師身邊刷存在感的時候,也有人冷眼旁觀、不屑一顧,覺得太「假惺惺」。

不怕得罪人的甚至還能在彩虹屁吹得熱火朝天之時,站出來潑一盆冷水。

圖片來自網絡

而且,不一定是平時認真上課了的學霸才會看不慣「期末限定馬屁精」。期末馬屁大賽被詬病,無非是因為一些同學對於他人企圖不勞而獲的不認同:

平時要是學習更認真一點,出勤率再高一點,還至於現在在這兒費盡口舌?

「諂媚老師」這件事,從小就天然地屬於一種自絕於同學的行為,而且每個人不同的理解中又有著若隱若現、不好拿捏的度。

而大學作為無數年輕人開始真正認知這個世界的第一步,很多人際交往自然會讓年輕人產生一種疑惑和自我懷疑:

為什麼有的人能那麼自然地去討好老師,我卻做不到?

當然,每逢年輕人在網上聲討「馬屁精」同學的時候,不少人會覺得自己很冤枉,因為自己純粹只是特別喜歡某位老師。

比如特別喜歡跟老師聊天,情不自禁就想找出老師的180個優點誇誇他,所以才像交朋友一樣對老師釋放善意,但這些在別的同學眼中都會被解讀為「別有用心」。

或許這中間存在的,是「積極」和「巴結」的區別。

後者總被自己的同輩詬病,因為其中總能被嗅到濃濃的投機主義,所有的行為都只是為了謀利而來。

比如一學期不怎麼上課,臨到最後頻繁給老師發郵件詢問學術問題,假裝打造一個努力的印象。

再比如大學輔導員,也是一個常年被糾結「到底要不要跟ta搞好關係」的重災區。

有人會碰到亦師亦友的輔導員,也有人碰到有利可圖的灰色地帶。在大學生活中見到有人奔著入党進程、評優榮譽或者獎學金等目的而去,用明面上的物質,或者明里暗裡吹捧, 甚至像個跑腿的一樣主動幫老師做師生關係以外的雜事以博得好感,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

不僅是學生和老師之間,只要能和上級權威沾上一點邊、形成上下級關係,帶著目的性的「媚上」行為就一定會出現。

比如這兩年經常被詬病的學生會、學生社團等學生組織,對著大人世界的秩序等級有樣學樣,結果呈現出年輕人為了所謂的 人脈和能提攜的「仕途」,圍著「大佬」拍馬屁、獻殷勤的可笑局面。

所以,總被認為在職場中最令人頭疼的拍馬屁問題,其實一早就在學生時代就初露端倪,令無數年輕人覺得頭疼不已。

主動拍馬屁的背後是什麼?

當還沒怎麼接觸社會的年輕人學會了主動討好上級,錯真的全在獻媚的那一方嗎?

其實,到底是什麼東西驅動了它才是更重要的問題。

我們不妨回想一下更小的時候——那些愛打小報告的人為什麼不受同學歡迎?不僅僅是因為他把別人做的不好的行為偷偷告訴了老師,更因為他能從中獲利:

老師的青睞,身處同學之中的特權,期末評價時更好的評語,等等。

到了更為現實的環境中,年輕人開始發現,有些擅長討老師歡心的人的確得到了那些對其他人來說不公正的好處。

在普通的老師與學生的關係之外,擅長與老師打點關係的人在平時分、評優等等可操作的非客觀環節獲利,也形成了口口相傳的灰色捷徑,就像那些諄諄教導大一學生「為什麼說你要和大學裡的這些人搞好關係」的帖子也不是憑空出現。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諂媚和馬屁,只有這樣做已經被默認有利可圖的機制。

網絡上不乏這樣的討論帖

除了利益的誘惑,更可怕的是來自權威的壓力。

這兩年有幾件高校研究生師生關係醜聞被曝光在大眾面前,裡面有很多細思恐極的細節:

「叫爸爸」,門生對導師無條件的諂媚和順從,導師令人生畏的控制……

旁人乍一看會氣憤於現在的年輕人為什麼毫無節操,會像導師的附屬品一樣對其百依百順、百般討好。

深究才會發現,因為不合理的制度讓導師手中握著過大的權力,能學生的利益去脅迫他們不斷對自己獻媚和討好。

如果不考慮陰謀論,前幾天被曝光的那篇吹捧導師和師娘的荒謬論文,或許就是這兩個因素的集大成者。

作者導師是學術期刊的掌權者,身上同時維繫著作者在科研基金方面的利益和權威的地位,催生了這些荒唐的、本不該屬於學術研究的諂媚。

無論是學術腐敗事件中令人細思恐極的齟齬,還是普通學子逐漸習慣於「馬屁出奇蹟」的思維,這些現象在高校中愈發猖狂已經夠讓人沮喪的了。

畢竟人們理想中的大學校園,本應是最後一片講究原則與底線的凈土。

所以當四年前復旦大學校慶時讓一位女生對李彥宏獻唱的事情被挖墳時,輿論會非常不滿:如此高等學府,怎麼能公然上演這麼令人尷尬的諂媚和吹捧?

而我們在看待這種現象的時候,本該對徇私舞弊的風氣提出質疑,卻越來越多聽到一種看似很成熟、很懂這個社會,其實很畸形的聲音:

人家通過討好老師獲得了你沒有的好處,那他就是有本事;你沒有,要麼你就也去那麼做,要麼你就別嫉妒別人。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如今的年輕人在校園裡面對對老師、上級、學長的獻媚時感到不知所措、或不屑與之為伍,但等真正身為社會人見識到了種種阿諛奉承和被碾壓的自己時,又會忍不住一聲長嘆:

當初學校里怎麼就不開一門教我怎麼拍領導馬屁的課!

讓我們的年輕人最終陷入這樣的迷思,到底是誰出了錯呢?

小心

馬屁拍到最後一無所有

更多學習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愛知教學園地,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