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漢宣團隊(康康)無授權禁止轉載
曾國藩出生在普通的耕讀家庭,自幼勤奮好學,27歲時高中進士,之後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
1864年7月19日,曾國荃帶著曾國藩組建的湘軍攻破南京,之後太平天國滅亡。這個時候的曾國藩可謂是風光無限,手中共有12萬名湘軍將士,各個久經沙場,作戰能力極強。但是曾國藩在來到南京之後,卻做出了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決定:解散湘軍。
關於曾國藩為什麼要解散湘軍,說法最多的就是曾國藩要以此舉向清政府示弱,主動表達自己對清朝政府的忠心。這確實是其中有個目的之一,但卻不是主要目的。
當時太平天國雖然被鎮壓下去,但是國內的剩餘力量和兩淮的捻軍勢力依然不容小覷。從軍事角度來考慮,這個時候曾國藩應該做的是說服清廷,繼續帶領湘軍掃除殘餘勢力。但是,曾國藩還沒有等到清政府的答覆,就已經讓這些湘軍分批次退役了。曾國藩為什麼如此著急解散湘軍呢?其實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湘軍後期軍紀出現嚴重問題,已經難以管理。
曾國曾受從小教育的影響,對個人的道德要求很高,所以在曾國藩組建湘軍的時候,就想要打造一個「文明之師」「威武之師」,但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這是不現實的。曾國藩想要自身作則希望以此來影響他們,但是根本沒有任何用途,反正這些強大的將士們越來越貪婪,他們所帶領的軍隊成為了百姓們的災難。
更過分的是在這些湘軍攻破南京之後,便開始了瘋狂的掠奪,還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劫殺,湘軍的這系列行為讓曾國藩對於是否要保留湘軍產生了嚴重的懷疑,而且軍隊一旦不受軍紀控制,那麼結果不堪設想,這樣一來,曾國藩就更加堅定了解散湘軍的決心。
第二,曾國藩已經難以維持如此大規模的軍隊,軍餉不能按時發送。
在軍隊已經出現嚴重問題的時候,軍餉問題成為了壓死駱駝的那棵稻草。曾國藩雖然擔任兩江總督及欽差大臣的職位,有權徵收大量財政收入,但是湘軍的支出卻比想像中增加的更快。從1862年開始,湘軍就出現了拖欠工資的問題,後來隨著戰事的持續,軍餉的缺口便越來越大。曾國藩不想影響士氣,便開始拆東牆,補西牆的去湊,可是依然滿足不了如此巨大的缺口,財源非得拮据。再加上那幾年長江流域各省很多地方的農業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收到的稅金也沒有多少。這個時候唯一還能有點希望的就是收取內地的商品過境稅,但是當時負責徵收稅金的官員和機構,貪污非常嚴重,就是加上稅金也是入不敷出。
所以,在重重壓力之下,曾國藩毅然決然的把湘軍解散了,但是對於曾國藩個人來說,或許這並不是一件壞事。
歡迎閱讀漢宣原創,大家有什麼想共同討論的,請在下方留言或加入我們的圈子,分享閱讀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