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0日我參加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北京中心與美國駐華大使館聯合舉辦的專題活動,觀看了反映中國留美學生成長的紀錄片《尋岸》(Maine Land)。
這部2017年在美國公映的影片,圍繞著兩個中國學生在美國緬因州弗萊堡私立中學(Fryeburg School)的學習經歷展開。
片子以弗萊堡私立中學在上海舉行招生面試會為開端,兩個出生在富裕家庭的主人公——朱心怡(Stella)和何俊儒(Harry)在通過考核後落地美國,度過了高中階段的歲月。
紀錄片跟拍了兩個中學生在美的學習、生活軌跡,節奏歡快,情節寫實,人情味濃郁。但總體而言,流水帳的痕跡比較重,重點不突出,鏡頭剪接的美感不足。
更關鍵的是,影片的定位模糊。如果是一個美國中學在中國地區的招生宣傳片,很成功,因為市場上很少有如此高質量的、點面結合的作品。
以它來展現中國留美學生的心路歷程,又有些浮於表面。
非常遺憾的是,影片沒能抓住中外文化差異做深入挖掘,這本來可以成為最吸引觀眾的主題,而只是蜻蜓點水地提到中國學生、日本學生、韓國學生在電影課任課教師的帶領下製作文化差異記錄片的場景,老生常談地指出外國學生對亞洲學生的一般性印象。
感覺導演王淼沒能觸碰到留學的核心問題,而是匆匆忙忙地提取了留學中一些細碎的片段,然後隨意地拼接一下了事。
今年早些時候在國內熱映的類似題材紀錄片《零零後》則是從中美教育的差別出發,將主人公置於教育體制的矛盾衝突中,生動揭示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主題。
故事從幼兒園到中學,跨度很大,而且畫面精美、寓意深刻。
不過,《尋岸》試圖將留學與中國社會生活做銜接的嘗試是很可貴的。
以往,人們對教育圈的印象無外乎是高考、留學、大學生就業等看似孤立的熱點,往往局限在教育行業內部,教育事件的社會意義沒有得到充分提煉。
從Stella與輔導教師(mentor)交流改變未來升學(升入大學)專業的細節(從教育學轉到商科),揭示出Stella在家庭發生變故(父母離異)的背景下,對未來(職業)發展方向的應激反應。
聯繫到片頭表現Stella出入上海豪宅、過著富裕生活時篤信自己未來做單純的工作——小學教師,如今父親企業的接班問題浮出水面,Stella的價值觀在悄然發生變化。
導演王淼以中學生的視角將留學與家庭、留學與價值觀做關聯,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切入點。只可惜王導沒有以此為重點,使亮點不夠集中。
在此次觀影活動現場,一位在清華大學做交換生的美國學生分享她的觀感時說到,每個留學的人應該試圖接納新的環境、豐富自己的價值觀。
王淼導演在片中體現除了人物的變化,但沒能觸及變化的本質原因。
作者簡介:趙剛(Andrew)
北京城市廣播特聘教育專家,英國使館文化教育處特邀留學培訓師,英國格拉斯哥大學MBA,曾長期擔任英國大學中國區首席代表,撰寫出版《留學的邏輯》《到英國去》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