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BBC消息,英國當地時間2020年4月6日夜,英國首相鮑里斯·詹森新冠肺炎病情惡化,已委託外交大臣在必要時行使首相權力。
4月5日詹森因新冠肺炎症狀持續,在家隔離10天後被迫入院檢查。
截至英國時間2020年4月6日9時,英國新冠肺炎感染病例累計52274例,新增3823例,死亡率超過10%,英國疫情處於高危時期。
而新冠肺炎疫情在英國爆發後,英國高等教育業界就對2020/2021新學年的招生形勢深表憂慮。
牛津大學全球高等教育中心主任西蒙·馬金森(Simon Marginson)教授在3月底線上舉行的英國高等教育論壇上指出,由於疫情的干擾,國際間學生流動的規模將在5年後才能恢復到當前水平,世界高等教育在未來若干年內進入「買方市場」。
其實,所謂國際間流動規模主要指美國、英國的國際學生總量。以2018/2019學年為例,美國大學的國際生規模為1095299人,英國是448670人,居世界前兩位。
同期入學美國和英國的中國學生分別是37萬人和9.5萬人,中國學生的走向對全球國際學生流動將起到決定作用。
而在此次疫情中,美、英受到的影響都很大,馬金森教授甚至悲觀地認為,美英國大學在今年9月正常開學的可能性很小。
由此,中國學生2020年入學美英大學的變數越來越大。與此同時,由於東亞地區的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疫情控制較好,中國大陸學生留在本國,或選擇周邊境外學習的幾率在上升。
至於「買方市場」的局面,早已形成,疫情只不過是敦促美英大學尊重不同細分市場的不同屬性的催化劑。
一旦疫情無法在今年夏季結束,美英大學2020/2021學年甚至可能從跨年變成「單年」,即2021學年,恐怕將失去絕大部分新增入學的中國學生。
英國將為此少收入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來自國際學生的學費。
雖然美英大學的國際生比例並不高,其中美國只有5.5%,但各校差別很大,有些學校招生對中國學生的依賴程度很高,2020年的風險也會隨之飆升。
為了規避國際學生、特別是中國學生驟降的風險,英國大學間爭奪本土和歐盟本科入學生源的態勢已經到了劍拔弩張的程度!
一些英國大學拚命地發無條件錄取(unconditional offer),引起了政府和教育監管獨立機構的警覺。
針對英國當地學生和歐盟學生的錄取,所有英國大學有可能恢復2015年廢除的「招生帽」,即規定各校招收此類學生的上限。
目前,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的中國學生比例最高,這些國家的高校正在實施或考慮實施適當降低中國學生占比的方案,以更多元的招生方向降低招生風險。
英國大學會不會出台類似的舉措呢?還將拭目以待。
基於此,對準備2020年9月留學英國的中國學生而言,確實存在兩種可行的方案。
一種是延遲入學(deferment),將英國大學的offer延到2021年9月入學。
另一種是「周邊學習+轉學英國」的「曲線救國」方案,即先申請英國認同的教育體系、中國大陸周邊區域(中國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大學,學習一段時間後,待疫情消除,再轉學至英國大學。
作者簡介:
老趙(Andrew)國際教育知名觀察家,英國格拉斯哥大學MBA,常年擔任英國大學中國區/東亞區總監。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特約留學培訓師,中國教育電視台、北京城市廣播特聘教育專家。資深教育自媒體人,平台閱讀量超過1億次,撰寫出版《留學的邏輯》《到英國去》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