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老兵回憶:我翻越靠松山時,山上到處都是我軍戰士遺體

2020-06-24     這才是戰爭

原標題:解放軍老兵回憶:我翻越靠松山時,山上到處都是我軍戰士遺體

1979年2月20日天還沒亮,部隊又要出發了。

我慢慢的坐了起來,晃晃腦袋,朦朧中借著夜色的微光,結果一看剛剛睡過的地方,頓時驚得一大跳,全身汗毛豎起,原來我的身邊有幾具屍體,剛才我還拿屍體的大腿當著枕頭睡了一覺……

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有誰拿死人的屍體來當做枕頭。但是在越南戰場上,我確確實實是把這屍體當成枕頭了。

這時,我趕緊用水洗一洗自己的臉,讓自己完全清醒,立即整理好自己的裝備挑起藥箱,沿著靠松山往上走。

靠松山位於越南高平省東溪縣城東北約3公里處,東距廣西布局關約12公里,是東溪地區的著名地標。該山海拔701米,地形險峻,一條數米寬的窄路盤山而上,七曲八折,沿途急轉彎有二、三十處之多,看上去驚心動魄。當地有一首順口溜是這樣說的:靠松山,靠松山,一條蛇道往上盤,崎嶇道路彎連彎,懸崖峭壁兩邊懸。靠松山曲徑通幽,本來是一處風景勝地。

然而,此時的靠松山路上,到處都是丟棄的物品,因為部隊急行軍有很多東西變成了累贅,所以有些戰士為了減輕負荷,保持體力就把它扔掉了。

沿著山路往下走,天已經亮了。時不時看到路邊地上躺著我軍犧牲指戰員的屍體,有的兩三個人堆在一起,有的單個擺在路邊用東西蓋著。這些屍體都變黑了,發出了一陣陣的臭味。我粗略算了一下應該有近60人。彎彎轉轉的山路上,既有被敵人摧毀的坦克,也有自己操作失誤翻倒在路邊的坦克。

靠松山這裡的戰鬥一定是很殘酷的,否則就不會到處都充滿著肅殺之氣,令人膽寒。

據戰後有關資料記載:整個自衛反擊作戰中,唯一一次性戰鬥傷亡6名師團職幹部就發生在靠松山。他們是: 步兵126師副政委林鳳山(亡),43軍坦克團政治處主任陳佃合(亡)和我師372團副團長麥達林(亡),43軍坦克團政委吳步坤(傷)和副團長孫輝(傷),我師372團副團長向學華(傷)。

整個反擊戰中,我42軍坦克團共損毀45輛坦克,其中大部分是在靠松山戰鬥中損毀的。

因山路轉彎,顛簸嚴重,步坦協同作戰的步兵官兵不得不用背包繩將自己綁在坦克上,結果,這些官兵在越軍的阻擊中傷亡慘重。

我們翻越靠松山時,戰場尚未打掃,慘烈的畫面不時地映入眼帘:

每隔一段路程,路邊就會有1~2具我軍犧牲戰士的遺體。他們的年齡都與我差不多,甚至還比我年輕。

在山路轉彎處約20米深的峽谷內,有四輛坦克疊在一起,坦克之間可見戰士的遺體。(後來在前線救護所里養傷的軍坦克團傷員告訴我,這些坦克就是因為炮管撞在峭壁上而連續翻下去的。後面的坦克發現後,將炮管後旋才轉危為安。)

在山路的另一狹窄轉彎處,一輛坦克懸在兩個峭壁之間,在半空中搖搖欲墜。

東溪河的河床上,有三輛坦克陷在淤泥中,其中一輛的炮塔已被淤泥淹了一半。

20日上午9點左右,我師醫院全體官兵終於抵達越南石安縣城東溪鎮。

東溪是越南高平省石安縣的縣城,是越南邊防地區重要交通樞紐。橫貫越南北部的四號公路與東溪在此匯合。北面50公里就是省會高平。向南約80公里可達諒山;向東北19公里直通復和。它距我邊境水口關約19公里,距布局關約30公里(牛車小路)。

東溪鎮雖然是越南一個縣城,但市容市貌和建築設施還比不上我師駐地的博羅縣長寧鎮。

我們抵達時,東溪縣城已被我軍占領,街道兩側,山坡上到處是我們荷槍實彈的部隊。街中心廣場上停著10多輛坦克,坦克所有成員都呆在坦克里待命,隨時準備出擊。經打聽,這些坦克大部分是為我師穿插開路的43軍坦克團的中型坦克,重達40噸以上。他們的任務是打到東溪。我42軍前線指揮部也暫時設在此處。

17上午9時50分,東溪縣城就被我們42軍126師組成一支坦克、步兵、工兵等多兵種合成的特遣隊占領了,從開戰算起,只用了僅僅2小時55分鐘。

東溪之敵做夢也沒有想到會有中國坦克從天而降,尖兵連接近東溪時,越南老百姓們還以為是越軍的坦克,並招手致意。省城高平至東溪的公共汽車也照運行,直到坦克衝進鎮里,一陣猛打後,東溪守敵才驚慌失措,四散奔逃。

此時,東溪縣城到處都是我們的部隊,我們師醫院的人員到達了之後,大家把身上所帶的東西都卸了下來,有的坐在地下喝水吃乾糧,有些躺在路邊休息,大家都儘可能的快速補充能量和恢復體能。

根據上級指示,我們全體官兵在東溪作短暫休整。

中午飯是軍前指為我們準備的。我們從14日上午至現在,沒吃過一粒米飯,沒喝過一口開水,全靠壓縮餅乾和罐頭充飢。今天終於嘗到了米飯和蔬菜的滋味,我感到這頓飯比平時在軍營里吃的任何一頓飯都要香。

吃完飯後。我一個人靜靜的坐在廣場上邊抽著煙邊四周觀望。

突然,一個熟悉的身影映入我的眼帘。

「陳樂偉。」我大聲的叫起來。

「朱英,你什麼時候過來的。」他聽到喊聲驚訝的看著我。

「我今天早上到了。」我說。

這時,他很高興的跑了過來。我們兩個人緊緊握住了手。

陳樂偉是海康縣北和公社高蓬大隊石頭村人,我外婆家就是在他那個村子裡。所以,我們是從小玩到大的。

1976年他就去當兵了,我還在讀高中。雖然分開了幾年,但是我還是認出他來。

我們兩個人開心的聊著,這時我才知道。他現在是126師舟橋部隊的工程兵……

遠方的槍炮聲不斷的傳來,前線的戰鬥依然激烈。作為後勤保障部隊戰地醫院,此刻有多少受傷的戰士等著我們去救護呢?

(未完待續)

本文由朱英口述,周強撰寫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GCR5nIBiuFnsJQV8h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