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曾說過:「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智慧並不是一種輕易顯現於表面的東西,許多有才華大智的人,往往都會把自己隱藏的很好。一方面這可以巧妙地保持低調,另一方面它更是一種在為人處世上的大徹大悟。
在我們的歷史裡,三國時期絕對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這戰火紛飛的亂世里,不僅有那難得一遇的將才智者入世,更也存在一些十分不起眼的人物。正所謂「綠葉襯紅花」,他們被《三國演義》這種文學著作一貶再貶,用以襯托英雄們的偉岸,蜀後主劉禪就是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人物。
蜀漢陣營可謂是三國里人才輩出的一個地方了,武有五虎上將,文有「蜀漢四相」,不可不謂之實力強勁。但作為劉備之子的劉禪,卻一直身負兩面性的爭議里。大多數人都認為他只知享樂毫無作為,有辱蜀國尊嚴;但其實,那都是因為人們沒有看到他的智慧。
在劉禪的一生里,他就沒有經歷過什麼一帆風順的感覺。207年,在劉備最為艱難的時期他降生了,父親忙於領兵根本無暇照顧他。而就在208年時,剛剛1歲的他因為蜀漢陣營長坂坡戰敗被拋棄,要不是趙雲捨命保護,早已經命喪亂軍。
一直到221年劉備稱帝之後,劉禪才終於迎來了平穩的生活。據《寰宇記》記載,諸葛亮親自抄寫《申子》、《韓非子》等書供他學習,並由伊籍作為老師進行教導。雖然在《三國演義》中他被塑造成一個一無所知的人,但事實上作為皇子他確實有涉獵群書,就算沒有曹丕那種天賦也不至於一無是處。
235年,在諸葛亮和劉備都已經相繼離世之後,劉禪終於迎來了自己親政的機會。儘管蜀國敗亡在他的手中,可他卻扎紮實實統治了30餘年的時間,這一度超過了曹魏家族的能力。而這其中規定原因,都是因為他有著其貌不揚的智慧所在。
263年,已經被司馬氏篡權的魏晉大軍兵臨城下,面對這等境況,劉禪直接選擇了投降。面對生性多疑的司馬昭,一旦他表現出了想要復興蜀漢的意圖,那等待他的必然是不得善終的結局。於是乎,他很明確地確認了局勢,當退則退。
首先是一番「樂不思蜀」的故事上演,直接讓人們認為他心無大志。緊接著對於仍然不放心的晉文帝,他在自己的住所掛上了親筆寫下的「中山寨」牌匾。就在旁人一頭霧水時,司馬昭卻見之放聲大笑,徹底對他放下了戒心,放了他一條生路。
後續司馬昭解釋道,這三個字倒過來年,那就是「在山中」,這是後主表示自己無心權力欲要歸隱山中了,這樣他還何必要擔心?對於劉禪的作為,世人大都是斥罵他軟弱無能只會投降。但其實在這些罵名之後,他的作為是充滿智慧的。不僅僅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更是讓劉氏後人得以安生,日後蜀漢也有了復興的資本,這才是別人看不到的高明之處。
事實證明,劉禪的這一決定是成功的,一直到304年的永嘉之亂為止,劉氏後人都生活得不錯。人們總是通過一個片面的角度來看問題,這樣經常會忽略那些真正的智慧。在蜀漢式微的緊急情況下,後主的抉擇已經是最佳之計了,亂世之中謀生存,蜀國血脈也正是因此才能夠延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AYggHQBd8y1i3sJP_9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