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印度的鄉村,我一直持著一種矛盾的心態。
想去看看,但又擔心安全;只到訪城市,又覺得不去印度鄉下一趟,總是有些遺憾。
3個月前來印度,印度當地朋友帶我去了一趟鄉下,匆匆看過,就回去了。這次重新到訪印度,做好了要看一看印度農村的準備,就又去了一趟鄉下。
這次「印度鄉村游」有不少收穫。
印度鄉村路景
南印很多方面比北印好
印度南北是有一定區別的,雖然一般意義中認為,北印人比南印人長得好看,要高、白、五官更立體,但上帝是公平的,南印整體的經濟發展、受教育程度、文明素質都要好過北印,就外貌來說,南印自有南印的美,當地的男男女女長相也很有風情特色。
另外,在印度教體系中,南印的種姓制度要比北印更加穩定,這為印度教在南印度的快速發展提供了保障,這一特徵尤其體現在南印鄉下。
南印度一直以來就是達羅毗荼人的聚居地,是古老的達羅毗荼文化故鄉。在雅利安人來到南印之前,達羅毗荼人有自己的部落崇拜信仰,以農耕為生的他們,會以自然為神,拜河神、牛神、太陽月亮神等,雅利安人來到後,在自己的信仰基礎上吸收了當地達羅毗荼人的原始信仰,將雅利安文化與當地文化互相融合,由此形成了印度教。
臣服雅利安人權力之下的達羅毗荼人自然也成為印度教及種姓制度的忠實信徒,但與北印的種姓制度有所區別。
在南印度,高種姓婆羅門種姓的地位十分突出。
南印度鄉下分布著大量的婆羅門村
南印度鄉下分布著大量的婆羅門村,居住在這些村中的都是純粹的婆羅門種姓,他們通常是一個婆羅門家族集體居住,或者是幾個婆羅門家族的集體社區。
村裡的土地通常是由王室獎賞的,部分由一些行會捐贈,因而他們擁有土地所有權。
婆羅門村的農業收入十分豐厚,南印土地肥沃,資源豐富,而且婆羅門村子掌握及壟斷了水利設施及土地耕種的技術,因為土地是自己的,還無需交付土地稅。
因此這次富碩的婆羅門村,除了每家每戶建了豪華別墅外,他們還將金錢投入到印度教吠陀的學習中。長此以往,這些婆羅門村逐漸發展為當地宗教文化交流和學習的中心。
如果你到了印度鄉下,看到林立的印度教學派研究機構不要覺得驚奇,謙虛地聽他們講講印度教的人生哲理,指不定和當地婆羅門交了朋友,他們會很熱情帶你逛他們的印度莊園。
生活在婆羅門村外的婆羅門
這次帶我逛鄉下的朋友正是出自婆羅門家族,他們姓氏所屬的種姓是村莊的律法規則制定者以及意見領袖。
他住在鄉下的親屬基本上都有相當數量的農場地產以及牲畜,他的曾祖輩因為想到城市發展,將下鄉地產轉賣給了兄弟,誰知到了城裡之後,發展不順,積蓄用盡,到了朋友父親這代,只能租房並靠著父親做一點散工維生了。
所以他的父親希望他能和自己堂兄的女兒結婚,用嫁妝的方式拿回家族的財產。
雖然地產不在了,但他們家庭還是保持著很多南印婆羅門村落的習俗,
比如同姓社群內通婚,家中親屬大部分是同姓,近親結婚普遍。
嚴守婆羅門禮儀,比如家中有親屬去世,他們需要11天行潔凈禮儀,包括粉刷房屋、打掃衛生、禁食、不拜訪親友、不去寺廟。
女性家眷來例假,需要避客、遠離宗教用具等等。
和中國相似,這些年印度農村也經過了一番改造,大家最關心的廁所,也幾乎是每家每戶的標配。
印度的電力不穩定,每天停幾回電是很正常的,所以和中國鄉村不同的是,除了生活標配外,印度農村大部分家裡會配家用電瓶。
朋友用摩托車帶著我穿梭在鄉間,印度季風帶來愜意涼爽的天氣,頭頂上是白雲在藍天中緩緩飄動,微風輕輕撥動油綠髮亮的糧田,熱帶地區特有的椰子林成片生長在視線所及的任何地方;穿著傳統南印服裝panche的男人們悠閒地側臥在門廊上聊天,深棕膚色,穿著多色軟質紗麗的強壯印度女人頂著水壺大步有力地向前走著,還有的女人抱著孩子站在路邊,似乎時刻想著發現些什麼趣事好作為晚間鄰里聊天的話題。
在城市呆久了,看到藍天白雲、綠野環繞的鄉村,心裡有種輕鬆的愉悅。
即便如此,旅行總歸要去告別!
印度鄉村,我們下次再見吧!
作者:Tulsi
環遊世界,偏愛印度
不要單把喜歡掛嘴上,我更愛你的實際行動!
動動你的小手指,關注「Tulsi話印度」
在這裡認識印度,訴說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