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應該了解的是自己,不僅是智力、情緒、情感,還有身體。我們常常這樣說,但我們常常又自覺不自覺地忽略了這一點。
你如果愛護自己的心臟,那麼就從了解開始。準確地認識它、了解它,進而清醒地、科學地應對心臟出現的問題。醫學不應該是醫護人員的專利。人是病的主體,病人也應該了解醫學。
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硬化的一種,主要是由於高血脂等原因而引起的動脈硬化,就是動脈的管壁增厚變硬了,彈性變差了,管腔變小了血液就不容易通過了。冠狀動脈是供應心臟的動脈血管,如果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血管腔狹窄或阻塞就會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引起冠心病。打個比方,就像下水管道長期使用,形成水垢沉積在管道壁造成流水不暢。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會造成動脈內腔嚴重狹窄,從而引發心臟內被該血管供血的區域出現嚴重的供血不足,也就是心肌缺血。
動脈粥樣硬化是冠心病的主要原因,因此,易患動脈粥樣硬化的人相應的也容易得冠心病,主要包括下列幾類人:
(1)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尤其是男性。
(2) 血脂高的人。血脂異常是動脈粥樣硬化最重要的危險因素。
(3) 有高血壓糖尿病的人。血壓增高與本病關係密切的60%~70%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人有高血壓,高血壓病人患本病較血壓正常者高3~4倍。糖尿病病人中,不僅本病發病率較非糖尿病者高出數倍,且病變進展更迅速。
(4) 吸煙者。與不吸煙者相比,吸煙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增高2~6倍,且與每日吸煙的支數呈正比,被動吸煙也是危險因素。
(5) 其他還包括肥胖者、腦力活動緊張的人、高熱量高脂肪飲食的人、親人中有冠心病病人的人以及性情急躁好勝心強的人。
父母有冠心病,子女一定會得冠心病嗎?冠心病不屬於遺傳性疾病,父母有冠心病,子女不一定就患冠心病,但是冠心病病人的子女比其他人患冠心病的幾率要高。因此,父母有冠心病的人更要注重改善生活方式,定期體檢,控制上述的各種危險因素,減少患病幾率。
冠心病最常見的症狀是胸痛,又稱心絞痛。典型的心絞痛是胸前壓榨性疼痛(類似於有東西壓迫身體的疼痛)向左肩臂放射,持續幾分鐘到十幾分鐘,常在體力活動時出現,休息或者服用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可緩解。因此,一走路就胸痛,休息後可明顯緩解,應該考慮為心絞痛。另外,也有一些不典型的心絞痛表現,例如活動後弓起並在休息後緩解的喉嚨痛以及牙痛,也應當考慮為心絞痛。與此相反,半夜胸痛但白天活動沒症狀者更可能是冠狀動脈痙攣或者心律失常,冠心病的可能性較小。嚴重的冠心病可出現心肌梗死。心肌梗死主要表現為劇烈胸痛,持續幾個小時甚至幾天,往往伴有大汗、瀕死感。瀕死感是軀體在遭受到一定的生理病變之後所經歷的一種短暫的瀕臨死亡的生理體驗,每個人的體驗不同。
胸痛不一定是心絞痛。人體胸腔內除了心臟之外還有肺、氣管、食管等臟器,另外還有胸膜、肌肉、肋骨等,這些所有的臟器或者組織都可以引起胸痛。臨床上應根據症狀、檢查結果等予以鑑別。
一般來講這種胸痛不是心絞痛。很多人都有胸前區刺痛,即針扎樣疼痛的表現,這種刺痛往往是一過性的疼痛部位很明確,但不固定,發作無規律且與體力活動無關。造成這種疼痛的原因一般是心臟神經功能紊亂或者肋軟骨炎。
冠心病病人靜息心電圖表現可以完全正常,也可以表現為ST段壓低、T波低平。但是,心電圖有ST段或者T波改變者不一定是冠心病。因為高血壓、心肌病、心臟神經功能紊亂等疾病心電圖表現都可以ST-T改變。因此,建議心電圖異常的朋友找心臟專科醫生就診、諮詢。
臨床症狀、心電圖、運動負荷試驗、心臟超聲、心肌灌注顯像冠狀動脈造影、冠狀動脈多排CT(電子計算機X線斷層掃描)等有助於冠心病的診斷。最簡單的就是做個心電圖檢查,可以發現嚴重的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若常規心電圖沒有發現明顯的心肌缺血,還可以進行運動負荷試驗―運動後出現的心肌缺血改變提示冠狀動脈存在較為嚴重的狹窄,在血液需求量增大時,狹窄的血管不能提供足夠的血液給心肌細胞,造成心肌缺血。對於症狀較重的病人以及血壓很高的病人,進行運動試驗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可能會誘發心肌梗死或腦血管意外事件。最準確的方法是冠狀動脈造影,就是從大腿或胳膊動脈伸入―根管子,送到心臟的血管附近,然後從管子往心臟血管注射造影劑,取不同的角度進行多方位造影,就可以準確而實時地看出心臟的血管有沒有病變以及嚴重程度了。冠狀動脈CT也是利用造影劑對血管斷成像,但CT不像造影那樣同步地對血管進行觀察,它是利用計算曬某段時間內獲得的圖像進行累加分析,最後得出一個效果圖。冠狀動脈CT對於病人心率、憋氣情況等的要求比較高,容易受上述因素的影響而發生偏差,作為初步篩查的手段更為合適。對於碘造影劑過敏的病人不能進行冠狀動脈造影以及CT檢查,另外,腎功能不好的病人更容易發生造影劑腎病,因而嚴重的腎功能不全時,不建議進行上述檢查。
原則上提倡飲食清淡,低脂、低膽固醇膳食,嚴禁暴飲暴食。(1) 避免經常食用過多的動物性脂肪和含膽固醇較多的食物,如肥肉、肝、腦、腎、肺等動物內臟,豬油,蛋黃、蟹黃,魚子,奶油及其製品,椰子油、可可油等,限制酒和蔗糖及含糖食物的攝入;(2)以低膽固醇、低動物性脂肪食物,如魚、各種瘦肉、豆製品等為宜多食富含維生素C(如新鮮蔬菜瓜果)和植物蛋白(如豆類及其製品)的食物,儘量以花生油、豆油、菜籽油等植物油為食用油。
生活方式干預
血壓監測與控制
1. 血壓一般的控制目標為<140/90 mmHg
2. 能耐受者和部分高危及以上患者,可進一步降至<130/80 mmHg
3. 老年患者的目標血壓:65-79 歲的老年人,首先應降至<150/90 mmHg,如能耐受,可進一步降至<140/90 mmHg;≥ 80 歲的老人,應降至<150/90 mmHg
血脂監測與控制
1. 治療性的生活方式改變
2. 使用他汀類藥物作為調脂治療的首選藥物
3. 如治療 3~ 6 個月後血脂未達標,則需調整調脂藥劑量或種類,或聯用不同作用機制的調脂藥治療
血糖監測與控制
1. 對大多數非妊娠成年 2 型 糖尿病患者而言,合理的 HbA1c 控制目標為<7%
2. 在治療調整中,可將 HbA1c ≥ 7% 作為 2 型糖尿病啟動臨床治療或需要調整治療方案的重要判斷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