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莉子
來源/懷左同學
奧斯卡頒獎典禮剛落下帷幕,最新版電影《小婦人》不僅獲得六項獎提名,還獲得了本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這部電影是由美國作家路易莎·梅·奧爾科特的同名自傳體經典女性成長小說《小婦人》改編而成。
《小婦人》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講述了馬奇一家四姐妹對理想的憧憬、對生活的思考和對生活方式的追求。故事中,四姐妹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人格特徵:梅格心靈純凈,喬率真執著,貝絲無私善良,艾米自尊心強。
他們雖然出身貧窮,卻從沒有因為生活的苦難而退縮,反而愈挫愈勇,一直執著地追求著自己的理想。他們身上反映出來的健全美好的人格,和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
本文通過對四位女性人格特徵的分析,來探求家庭教育對女性人格塑造和發展的影響,以獲得現實意義。
一、四位女性形象分別代表的人格類型
1、梅格:追求精神富足的女性
梅格是家中的大女兒,是精神追求型人格的典範。她曾經是一個想要追逐名利,渴望進入上流社會容易被金錢誘惑的少女,但後來的她慢慢蛻變成了一個溫柔善良追求精神富足的女性。那麼為什麼她能夠在自我人格上有如此大的轉變呢?
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她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她克服了自身的人格缺陷,從而獲得美好人格。
在小說剛開始,梅格才十六歲,體態輕盈,長得十分標緻。她熱衷於穿衣打扮,愛慕虛榮,希望能夠進入上流社會,擁有自己的大房子和奢侈品,成為什麼事都不用自己親自乾的上流社會的太太。因此,當她參加宴會時,她極力想引起別人的注意,卻弄巧成拙,出盡了丑。
馬奇太太知道後,並沒有去責罵她,而是告訴她:
「被一個好男人愛上並選為妻子是一個女人一生的幸福,我熱切希望我的姑娘們可以體會到這種美麗的經歷。
我寧願你們成為擁有愛情、幸福美滿的窮人家的妻子,也不願你們成為做沒有自尊、沒有安寧的皇后。」
母親的循循善誘讓梅格知道,財富代替不了愛情,幸福與否和金錢沒有直接關係。因此,在愛情的選擇上,她選擇了雖然貧窮卻非常愛她的布魯克先生,她相信愛情是婚姻的基礎。婚後,他們生下了一對雙胞胎,一家人生活得幸福甜蜜。
梅格對婚姻的選擇體現了女性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同時,她的人格也向著美好的精神富足的人格方向發展。
2、喬:率真直爽易衝動的女作家
喬是家中的二女兒,也是小說中最有特點的人物角色。她熱情開朗,獨立自主,性格中帶有少許男性氣質。但是易於衝動,缺乏耐心。在馬格家庭教育的塑造下,她改掉了自己易衝動的壞毛病,漸漸地學會了理智地對待生活和處理事情。
喬的人格轉變在婚姻的選擇上最為明顯。她的人生中遇到過兩名男子,一位是自己的鄰居家的兒子勞里,另一位就是在紐約相遇的家庭教師巴爾先生。
勞里和喬從小的青梅竹馬,兩個人性格相似,興趣相投,這讓勞里深深地愛上了喬。因此,他鼓起勇氣跟喬表白,卻被喬拒絕了。喬對這件事情有些難受,便和母親交流自己的想法。後來她終於明白:自己喜歡的只是被愛的感覺,而不是真正的愛勞里。
她長大了,學會了理智地處理自己的感情,做出明智的選擇。而不是憑一時衝動,嫁給勞里。他們兩個如果結婚,兩個易衝動的人在一起,婚姻註定沒有自己想要的幸福。她需要的,是人格互補的婚姻。
後來,她在紐約遇上了巴爾先生。巴爾充滿智慧,待人真誠有禮,性格溫和。是她理想的結婚對象。她選擇了和巴爾結婚,定居紐約,並且開辦了自己的學校。巴爾負責教學,她負責給孩子們做飯,兩個人生活幸福,其樂融融。
從她她對婚姻的選擇,可以看出是一個獨立的新時代女性,充滿了理性和智慧,也有著自己健全的人格。不得不說,她的幸福婚姻不僅是她人格轉變後的結果,更是家庭教育對她帶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所致。
3、貝絲:善良嫻靜單純的清教徒
貝絲是一家中最懂事的女兒,她善良溫順,具有音樂天賦,喜歡彈鋼琴。但她膽小害羞,沉默寡言,她的夢想就是呆在家裡,幫助家裡料理家務。在貝絲的成長過程中,馬奇夫人為她樹立了自己的人生信仰,清教中獨立自強的精神是她健全人格塑造的重要因素。
她從小乖巧聽話,又害羞拘謹,被父親稱為「小寧靜」。她很喜歡音樂,直到後來勞里的父親藉口說自己家的鋼琴需要有人彈,她才自己悄悄地去彈了一曲。勞里父親把鋼琴送給了她,她才能夠經常彈鋼琴。
當馬奇夫人去戰場照顧病重的父親時,她獨自一個人去探望胡爾一家。卻不幸染上了猩紅熱。即使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快要結束時,她還在為別人著想。她不想拖累家人,儘自己所能幫助家人,渾身散發著善良的光輝,也有著獨立自強的美好人格。她的健全人格,離不開馬奇家的家庭教育。
4、艾米:自尊虛榮心強不受禮教約束的藝術家
艾米是家裡最小的女兒,她擅長繪畫,聰明伶俐,有自己的藝術家的夢想,但同時也有強烈的自尊心,喜歡以自我為中心,虛榮心強。
面對這樣的她,馬奇一家採取正面鼓勵的教育原則,不懲罰不責罵,而是通過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對話和交流慢慢影響她。
她獲得了陪姑媽去歐洲出遊的機會,她欣賞名家畫作和雕塑,憑著自己的才華和智慧進入了上流社會,結識了英俊富有的佛瑞德,但卻理智地拒絕了他的求婚。因為她知道,金錢並不能代表一切。後來,她與勞里結婚,一起做慈善,共同面對人生。
這時的她已經退去了年少的善妒和自尊,擁有了成熟的人格。她知道年輕美貌財產都是身外之物,她不屑於擔當家庭主婦的形象,而是勇於追求自己的理想事業,在追求事業和成長的過程中,她褪去了身上的稚嫩不懂事,慢慢變得堅韌不拔,充滿了女性的魅力。
二、家庭教育對人格的影響
通過上述對人物形象的人格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馬齊一家的家庭教育對女兒人格的發展和塑造產生了重要影響。
小說中的四姐妹通過反思的方式,不斷完善自我。他們把自己的姐妹作為參照物,互相督促。在對比中發現對方的優缺點,並反思自己身上是否也有這樣的優點或者缺點。由此一來,他們的感情不斷加深,美好人格互補,各自也都朝著健全人格方向發展。
那到底什麼是人格呢?「一個人的人格或者性格是個體與生命中重要客體的現實關係的內化後的內在關係模式。 」由人格的定義我們可以發現:孩子年少時,父母是一個個體生命中最終要的客體,也是影響孩子人格發展的重要對象。
宋慶齡也曾經說過:孩子們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底是收到家庭、父母,特別是母親的影響最深。而在一個人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的就是家庭。」
由此可見,父母的家庭教育在子女人格的健全和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那麼,家庭教育會怎樣影響個體的人格發展呢?
1、家庭教育方式影響個體人格發展
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不同的父母會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也會對孩子性格塑造產生不同的影響。美國心理學家黛安娜·鮑姆林德把家庭教育方式分為四種:
民主型
民主型的父母會尊重孩子,鼓勵孩子獨立,凡事和孩子商量。而在這種教育方式培養下的子女會具有較強的進取心,獨立思考的能力,平等待人。
專制型
專制型的父母會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一旦犯錯,就會嚴厲懲罰。這種教育方式,容易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缺乏自信,不合群,性格執拗。
放縱型
放縱型的父母不管不顧,讓孩子放任自流。在這種教育模式下的孩子,自由散漫,情感冷漠,很難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溺愛型
溺愛型的駕馭方式與放縱型截然相反,父母對孩子過分關心,百依百順,這樣的教育模式下的孩子往往自私任性,過分依賴他人、懶惰毫不講理。
《小婦人》四姐妹
小說中馬奇家的父母屬於民主型父母,一直以來,他們都是給了女兒們足夠的尊重,從來沒有讓女兒們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馬奇夫人會對女兒們說:
「你可以向母親傾訴衷腸。我的女兒向我訴說心裡話,並明白我是多麼愛他們。這對我是最驕傲的事情。」
馬奇夫人把自己的孩子當成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控制女兒。他們是平等的關係,與孩子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這樣,孩子就更容易和父母親近,說出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同時,馬奇夫人也鼓勵自己的女兒們追求自己的夢想。家裡的二女兒喬喜歡寫作,馬奇夫人便給了她足夠的創作空間,並給她留了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餘地。這樣的啟發和鼓勵式教育能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孩子被賦予的期望越大,其表現便會越好。
曾經有一個古希臘神話:
皮格馬利翁是希娜神話中的賽浦路斯國王,擅長雕刻。他不喜歡賽普勒斯的凡間女子,便決定永不結婚。
他用神奇的技藝雕刻了一座美麗的象牙少女像,在夜以繼日的工作中,皮格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熱情、全部的愛戀都賦予了這座雕像。在他的感化下,這座雕像被賦予了生命,並且最後成了她的妻子。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也稱為「羅森塔爾效應」。這表明期望和讚美能夠產生奇蹟。按照這一效應,家庭教育應該採用表揚和鼓勵的方式為主。每個孩子在童年時期的人格都具有可塑性,父母要做的,就是不斷挖掘其優秀的人格,最終讓他們形成健全人格,而不是為了讓孩子成為好孩子而打擊辱罵孩子。
只有合適的家庭教育方式,才能夠護子女人格健全。一種健全的人格,比一百種智慧更有力量。好的家庭教育方式,能夠讓一個人擁有更好的精神狀態和不一樣的人生。
2、家庭教育環境塑造個體人格
俗話說:「環境影響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庭環境是影響人格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家庭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精神環境是指家庭成員互相形成的人際關係和心理氛圍,也就是家庭氛圍。馬奇一家物質條件不好,但是父母卻為子女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這比物質環境要重要得多。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大家都很快樂。即使在小事上意見有分歧,但原則上的問題還是一致的。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女兒們積極向上、活潑聰明、善良勤勞、堅韌不拔,讓她們逐漸健全了自己的人格。
馬奇家物質上貧窮,馬奇先生遠赴戰場。馬奇夫人獨自承擔起整個家庭的重擔。她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給孩子們創造了良好的家庭環境和團結互助的和諧氛圍。
忙了一天的馬奇夫人回到家中,孩子們正在表演話劇。馬奇夫人便用愉快的語氣和孩子們說:
「看到你們這麼快活我真高興!」「小寶貝們,你們過得怎樣?」「有人來過嗎,貝絲?你的感冒好點沒,梅格?喬,你看上去累極了!來穩我吧,寶貝們!」
這樣慈愛的話語,親切的關心,立刻讓整個家中充滿了愛,也感染到了每個人。於是女兒們迅速地坐好,和母親一起享受晚餐。這種和諧的家庭氛圍不是自然而然建立起來的,而是通過母親用心的關懷和呵護,才讓整個家庭的氛圍非常融洽。自然,女兒們的人格也受到母親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馬奇夫人的感染和薰陶下,四個女兒各盡其職。梅格做家教貼補家用,喬耐著自己的性子陪伴脾氣古怪的姑姑,貝絲整理家務,艾米去學校學習。平日裡,他們各自為自己的愛好而努力,同時組織豐富的家庭活動。
長大後,梅格為了追求愛情甘願貧窮;喬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作家並和丈夫一起開辦了學習;貝絲坦然面對死亡,不想拖累家人;艾米同情貧苦人民做了慈善事業。
如果沒有小時候良好的家庭氛圍,成年之後女兒們又怎麼能夠擁有健全人格而獲得愛情事業上的圓滿心靈上的富足呢?所以,家庭和諧氛圍的營造,是孩子培養健全人格的前提和基礎,也是他們全面發展的土壤。唯有給孩子一片沃土,才能讓他們茁壯成長。
3、家庭教育內容健全個體人格
家庭教育包括很多方面,包括個體學習知識、培養行為習慣及良好品德的培養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培養。一個人的人格,能夠讓他在做事和生活上形成自己的風格,也能夠形成自己獨特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小說中馬奇的父母在家庭教育內容上,更加注重的是女兒們行為習慣的養成和良好品德的形成。
馬奇夫人在喬的廚房實驗失敗後,教育她 「學習做家常菜對每個女人來說都是有用、必不可少的。」 馬奇先生在聖誕夜和女兒們聊天時也說道:「我很看重女性的看家本領,它比一雙白嫩或是時髦裝飾的手更能讓一個家庭幸福。」
馬奇父母從小就培養女兒們做家務的技能和習慣。而且在生活中也會去塑造女兒們的美好人格。女兒們各自有自己的天賦和愛好,馬奇夫人沒有阻止,而是全力支持,不管他們自己做出來的成績怎樣。
這一點和現在很多父母是截然相反的。現在孩子的競爭激烈,很多父母們花了很大的心力在孩子知識的教育上。
· 他們送孩子上各類補習班,不管自己的孩子是否感興趣;
· 他們不讓孩子做家務甚至越俎代庖,忽視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習慣的培養;
· 他們甚至放任孩子的不道德行為,讓孩子形成錯誤的道德價值觀和金錢觀.......
但是,父母們卻忽視了家庭教育的中心是品德,對孩子行為習慣和人格的培養才是不可或缺的。
蔡元培先生在《中國人的修養》一書中說到:「決定孩子一生第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所以,為了健全孩子的人格,父母在家庭教育內容上,千萬不可本末倒置。
三、家庭教育對人格塑造的現實意義
《小婦人》中馬奇夫婦堅定樂觀的榜樣作用以及循循善誘正面的鼓勵教育為女兒們的成長上好了人生最重要的大課。而和諧融洽的家庭氛圍也是養育四個女兒的母體和健全人格的象徵。其家庭和諧的氛圍與正確的家庭教育內容更是為女兒們的人格健全錦上添花。這樣的家庭教育給現在的父母帶來了啟示。
1、父母的言傳身教和示範作用
馬奇夫婦在家庭教育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雖然整部作品對馬奇先生的著墨不多,但他任然是女兒們思想和道德的支柱。他生活清貧卻正直善良,又充滿智慧。正是這樣一位有耐心負責任從不抱怨又樂觀進取的父親給女兒們樹立了榜樣,讓孩子從她身上學到了很多。
而馬奇夫人的也是女兒們的標杆。她善良無私,在丈夫從軍的日子裡,她撐起了整個家庭。在女兒們的成長過程中,她默默地引導女兒們從叛逆的人格轉變為承擔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的有自制力的自我,並且為女兒們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婚姻觀。
因此,父母在孩子的人格塑造過程中,樹立好的榜樣可以讓子女的人格更加健全完整,這有利於他們人格的發展和美德的完善。那麼,父母該如何給孩子樹立榜樣作用呢?
讓孩子慢慢成熟和獨立
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限制其自由和自作主張的權利,等到逐漸成熟後,有能力為自己負責時,再一步步讓他獨立。
不在孩子面前爭吵
父母如果都比較容易衝動,一定要控制好,學會用理性的方式解決問題。因為孩子是容易從父母的爭吵中塑造自己相同的性格的。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尊老愛幼
想給孩子做到榜樣作用,尊老愛幼一點都不為過。給孩子做好帶頭作用,讓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
做到守時守信
答應了別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特別是孩子。這樣才能給孩子留一個很好的印象,給孩子樹立好的人格標杆。
2、分析孩子的性格與正面鼓勵教育
馬奇夫人很希望自己的女兒成為有氣質懂禮儀的漂亮女性。所以她要求女兒們待人友善有思想和理性,而且要孝順顧家。
因此,在女兒們年少時,馬奇夫人就培養了她們縫紉做家務等能力,鼓勵他們發展自己的技能。與此同時,馬奇夫人會花時間去了解每個女兒人格上的缺陷,對症下藥,幫助他們克服缺點,健全人格。
在《正面管教》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了正面教育的核心:讓孩子在和善而堅定的氛圍中成長,成為有責任、有能力的人。
那麼,如何對孩子進行正面教育呢?
讓孩子堅信「我能行」
想要孩子的個性人格更加健全獨立,最好的辦法就是提高孩子的個人認知能力,讓孩子相信自己做任何事情都能夠成功,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
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有價值的,而不是可有可無的。這裡就需要父母學會去關注孩子,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多愛孩子一些,給他們足夠的愛和重視。
讓孩子肯定自己的影響力
在遇到問題時,有些孩子只會坐以待斃,而有些孩子會選擇主動想辦法去解決問題。讓孩子有「我是能夠影響事情發展方向的」 的感知力,他們才能夠發展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增強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俗話說,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學會溝通和交往,是一個孩子必備的技能,這也是完善孩子的人格的一個方面。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人性最深處的渴望就是得到別人的讚美,這是人類之所以有別於其他動物的地方。」一個人,無論是少年時期還是長大成人,無論是地位卑賤還是高貴,他都渴望受到別人的重視,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讚賞。父母陪伴孩子的人生只有一次,所以,與其控制或放縱,不如花點精力進行正面教育,讓孩子的人格更加完整美好,人生更加絢麗多彩。
3、讓孩子在實踐中主動接受教育
艾米曾經因為虛榮要大擺宴席去招待自己的朋友,馬奇夫人提出了自己不同的意見,但艾米不聽。這時的馬奇夫人沒有強硬地阻止女兒的做法,而是照著艾米的想法去張羅。因為馬奇夫人知道,她要讓孩子從經驗中吸取教訓。
在一家人花費了很多心力準備好了十二位客人所需要的食物和馬車之後,等來的卻 只有一位朋友。這時的馬奇夫人沒有嚴厲斥責,而是和女兒一起收拾殘局。然後安慰傷心的艾米:「你感到失望我真難過,但我們大家都盡了力讓你滿意。」
這個時候寬慰遠遠勝過嚴厲的斥責,艾米從心底里接受了教訓,就再也沒有犯過類似的錯誤。
所以,在孩子聽不進建議的時候,就該學會放手,讓孩子在實踐中接受教訓。在實踐中孩子能夠學會對事情的結 果負責,也能夠在實踐中吃一塹長一智,在實踐中學習進步與反思,孩子可以成長地更快,人格也能日趨完善。
結語
《小婦人》是一部關於女性成長、婚姻、理想追尋的小說,其中馬奇一家的家庭教育不僅對四位女性的健全人格塑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德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曾說過: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而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教育的開始,更是是健全人格的關鍵,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