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隻普通的喵喵
來源/懷左同學
幾年前,我第一次看《完美的世界》時,只是把它當做一個故事,沒有太多的感覺。
第二次看時,我更加關注裡面的人物成長曆程以及人物之間的關係,也看懂了它的內涵。
《完美的世界》講述的是萬聖節凌晨,附近州監獄的兩名罪犯越獄成功,劫持了菲利浦作為人質,準備向德州邊境逃竄,路上一名罪犯布奇為保護菲利浦殺掉另一名罪犯普,在逃亡過程中,與菲利浦產生近似父子之間的感情,最後被射殺的故事。
影片在1993年上映,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結束《不可饒恕》的拍攝之後進行的又一部作品,新浪網評上對於這部電影有這樣的評價:《完美的世界》將公路片、西部片以及劫匪片的特點元素複雜交織,因其發人深省的頗具社會、道德、教育意義的思想內涵而更具藝術張力。
當遇見一個和我們成長相似的人時,我們會儘自己所能保護他,讓他不再受到我們曾經所受的傷害,布奇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布奇和菲利浦相處時,無形中擔當起朋友的角色、甚至近似父親的角色,讓菲利浦有了很大的變化,下面我將從兩個階段分析菲利浦的成長曆程以及帶給我們的現實意義。
一、缺失自我階段:不能堅持自己喜歡的事情,得不到朋友的關愛
當菲利浦和姐姐們不能參加「不給糖就搗蛋」的遊戲時,他們開始在想像中挑選角色,兩個姐姐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角色,而菲利浦卻不能。
生活中,我們都希望被看見,被關注,這就是我們的存在感,而菲利浦在家裡沒有存在感,沒有被媽媽和姐姐們看見和理解。
菲利浦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姐姐們的影響。菲利浦有一個媽媽,兩個姐姐,家裡絕大部分都是女性。因為沒有爸爸,作為男孩的菲利浦被關注地比較少,存在感比較低。
另一方面是母親的影響,是主要方面。菲利浦喜歡玩「不給糖就搗蛋」的遊戲,可是母親因為信仰問題,沒有給予菲利浦自由選擇的權力,限制菲利浦的活動,導致菲利浦大部分時間都是和姐姐們待在一起,沒有自己的自由空間。
過去的一些例子表明:由父親帶大或參與帶大的孩子獨立性比較強。如果父愛缺失,孩子則往往表現得比較柔弱、獨立性差。
沒有父親,性格軟弱,不愛表現自己的菲利浦,受媽媽和姐姐的影響比較大,在家裡存在感很低。
就像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說得一樣,我們正在逐漸了解到什麼樣的兒童在什麼年齡恰恰不要做什麼事,但是我們還應該繼續理解到他們要主動高興地做些什麼。
菲利浦處在8歲的階段,喜歡和小夥伴玩遊戲,卻不能做這個階段允許做的事情,不能進行自我選擇。久而久之,菲利浦就會認為姐姐們或者媽媽的選擇,就是自己的想法,從而導致自我的缺失。
我們的生活中,很多父母總替孩子做決定,認為孩子的一切都要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這樣的父母不懂得如何尊重孩子,更不懂得傾聽孩子的想法。掌控孩子的結果就是讓孩子覺得沒有自己的空間,離真實的自我越來越遠。
菲利浦的媽媽也會給菲利浦帶來這樣的結果。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里談到感情上的需要,一是友愛的需要,二是歸屬的需要。
菲利浦生理上和安全上的需要已經得到滿足,所以他會向更高一層次發展,這時感情上的需要就成為驅使行為的動力,成為最主要的需要。
友愛上的需要,即菲利浦需要夥伴之間的友誼和忠誠,需要與其他人建立聯繫,成為朋友;歸屬上的需要,就是菲利浦成為群體中的一員,並和群體中的夥伴相互關心和照顧。
菲利浦的媽媽不允許菲利浦參加「不給糖就搗蛋」的萬聖節遊戲、甚至不舉辦派對、不過生日,直接切斷了菲利浦與其他夥伴接觸的機會,使得菲利浦無法體會到友情,更無法融入到集體中,導致孩子感情上的需要缺失。
不能和夥伴們玩耍,只能和姐姐們待在一起,沒有自己的私密時間和空間,對菲利浦的成長是不利的。
社會學指出,同化的兩個重要條件,一是有直接而親密的社會關係,二是有共同的語言關係。這樣持續下去的結果就是,菲利浦被姐姐們的想法同化,導致自我的缺失。
生而為人,我們多想好好體驗一下生活,而不能堅持自己喜歡的事情,不能融入到集體中,更得不到朋友的關愛,這是一件多麼憂傷的事情。菲利浦正經歷這樣的事情,還沒有被解放出來。
二、擁有自我階段:得到朋友的關愛,努力活出了自我
菲利浦有兩次可以回家的機會,一次是他們離開家,布奇殺掉普的時候;另外一次是在友善的店,布奇被警察追捕的時候。
這兩次布奇都告訴菲利浦,自己決定是否繼續跟著他,將選擇權還給菲利浦,體現出對菲利浦的尊重。
菲利浦在友善的店,因為特別喜歡一件萬聖節禮服,臨走時,偷偷將它帶出來。由此可見,和布奇的相處也讓菲利浦越來越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
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上天賜人以兩耳兩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聞見而少言。
為什麼人類只有一個嘴巴?蘇格拉底給了我們答案,就是要少說,多傾聽。
布奇善於傾聽菲利浦的想法。在友善的店事情之後,布奇帶菲利浦玩「不給糖就搗蛋」的遊戲、帶菲利浦玩汽車上的「雲霄飛車」,幫助菲利浦實現了內心的想法。
正是因為布奇的傾聽與尊重,菲利浦變得越來越活潑、越來越接近真實的自己。
就像遇見一個人,他尊重你所有的選擇,支持你所有的決定。當你因不相信自己而猶豫時,他會給你鼓勵;當你因別人的反對而傷心時,他會給你擁抱。他就站在你的身後,從未離開,讓你有力量去和所有的人對抗。
最後,菲利浦拉著布奇的手一起走向警方,因為他認為布奇是好人,是那個站在背後支持他的人,更不希望布奇被警方亂槍射死。
這是菲利浦不受其他人影響,經過心理鬥爭之後,做出的遵從內心的選擇,表明他已經擁有了自我,更明白了善惡的區別。
菲利浦問布奇:「你要開槍打我嗎?」
布奇對菲利浦說:「不,當然不,我和你是朋友。」
布奇很信任菲利浦,將看管普的任務交給菲利浦,他們共同合作。在合作的過程中,菲利浦體會到夥伴之間的友誼與忠誠。
布奇還和菲利浦一起合作偷福特車、指揮菲利浦踩剎車,兩個人的合作都取得了很好的結果。這些事情,讓菲利浦缺失的友愛漸漸得到彌補。
布奇一直在幫助和保護菲利浦,幫他買衣服、帶他吃飯,幫他實現願望,而菲利浦也在幫助布奇,從布奇手中取下阿拉斯加明信片,希望替布奇完成心愿。這時他們更像是夥伴,他們的心連在一起,菲利浦歸屬上的需要也得到了彌補。
菲利浦與布奇相處的過程是彌補友愛與歸屬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隨著菲利浦的想法被傾聽、被實現,菲利浦漸漸認識到自己的價值、看清自己的內心、體會到朋友之間的忠誠,漸漸找到自我並擁有自我。
我以我手寫我心,我以我行表達我心。
釋放自己的天性,展現真實的自我,對於菲利浦來說,應該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
三、菲利浦的成長曆程,帶給我們的現實意義
(一)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選擇
我想起《傾聽孩子》書中的一段話:作為傾聽者,你的最終目標不是讓對方感覺好一些。憑感覺指導行動是不可靠的;宏觀上看問題,感覺如何也不是最重要的。你的目標是通過傾聽對方,給予對方尊重,最終幫助他充分發揮出聰明才智。
布奇第一次見到菲利浦,和菲利浦說話時是蹲下來的,那樣他們可以處於同一高度,不會給菲利浦帶來太大壓力;布奇因為要更換汽車而停下,並和菲利浦商量接下來怎麼做。
從這兩件事情,都可以看出布奇很尊重菲利浦,把他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看待。
黃磊談到尊重孩子時,也說過:我從未把她當作孩子,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她不屬於我,我們之間是彼此獨立的個體,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她,我們像朋友一樣相處。
黃磊一直把對孩子的尊重放在教育的第一位,對孩子多多的尊重和陪伴,讓多多成長地更加出色,不僅會說一口流利的英語,而且比其他孩子更具備獨立能力、也更會照顧別人。
現實生活中,有多少父母能夠做到傾聽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選擇?少之又少,很多父母都認為,自己吃的鹽比孩子走的路還多,孩子的一切都是家長給予的,所以孩子就必須要聽家長的意見。
我是一個人,獨立的、活生生的人,不是一件工具,不能被一直控制,更不能用來獲取錢財。
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看待,傾聽孩子的想法,尊重他們的合理選擇,改變與孩子相處的模式,更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二)展現世界的美好,給予鼓勵和引導
布奇和菲利浦在玩「不給糖就搗蛋」的遊戲時,布奇說:「千萬別低估一般人的仁慈。」其實布奇想告訴菲利浦,即使是一般人也可能有很大的仁慈,這個世界還是好人多。
生活中存在險惡的情況,面對這樣的情況,家長儘量幫孩子避開,正確引導、教育孩子,可以從這三個方面做。
第一點是轉移注意力。過去的研究表明,4歲以前孩子注意力持續時間在幾分鐘左右,4歲到12歲注意力持續時間會慢慢增長,最長達30分鐘。另外,3歲以前,孩子的記憶力比較短暫,3歲到12歲記憶力增長,可以達到背誦課文的程度。
遇見不好的事情,家長可以指給孩子另一處的景觀或者其他事物,這時3、4歲以下的孩子,慢慢就會關注其他的事情。年齡大一些的孩子,家長在轉移注意力的同時,還需要多陪孩子說話,讓他把關注點慢慢轉移,從而忘記之前發生的事情。
第二點是對事情進行合理解釋。法國教育家盧梭說過, 兒童的好奇心只是一種追求知識的渴望。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導,就能成為孩子尋求知識的動力。
當孩子看見有人在吵架,父母可以向孩子解釋說:「他們在討論事情,只是聲音有些大,就像你很開心時,表達自己的想法一樣,是不是聲音也很大,希望爸爸媽媽聽見?」這樣做既保護了孩子的好奇心也減小了事情的影響。
第三點是保持平常心態,儘快帶孩子離開。視崖實驗中母親做出害怕表情時,嬰兒會停止向前爬;母親做出高興的表情時,嬰兒會爬向母親,嬰兒會根據家長臉上的表情做出相應動作,說明孩子從小就會觀察人的臉色。
遇見不好的事情,家長首先要保持平常心態,不要表現出害怕或者厭惡,以免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同時儘快帶孩子離開事情發生的地方,將事情的影響降到最低,給孩子多講一些有趣的事情,來沖淡已經發生的事情的影響。
家長是孩子的引路人,成為好家長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學習的,就像孩子從學校畢業一樣,家長也需要通過自己的學習從「家長學校」畢業。
(三)言出必行,以身作則,更能培養孩子誠信的品格
著名的教育家班杜拉曾經說過:父母與孩子觀察學習的互動過程,是人類社會化最重要的歷程,所以父母是提供孩子良好示範與正確行為的重要對象。
菲利浦和布奇說:「我想回家。」
布奇告訴他:「我們很快就會送你回家,我發誓,好嗎?」
聽到布奇說的話,菲利浦開心地笑了。布奇雖然不是菲利浦的父親,但在相處過程中,他們已經培養出近似父子之間的感情,布奇最後踐行了對菲利浦的諾言,為菲利浦起了一個好的帶頭作用。
很多的孩子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父母原本答應帶自己去旅遊,可是最後,父母改變主意,沒有做到。孩子反過來問父母,父母也不正面回答,只是告訴孩子:「不讓你去,就是有不讓你去的原因,你就不要再問了。」
你答應我的事情沒有做到,為什麼不能和我好好溝通一下呢?我不是那麼蠻不講理,也不是不懂父母的辛苦,你簡單的一句話把我隔絕到千里之外,讓我很傷心。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誠實守信,那我們是否能先把答應孩子的事情做到?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認真讀書,那我們是否能第一個拿起書本來讀?
我記起楊絳先生曾經說過:「好的教育」首先是啟發人的學習興趣,學習的自覺性,培養人的上進心,引導人們好學,和不斷完善自己。要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教育,讓他們潛移默化。這方面榜樣的作用很重要,言傳不如身教。
孩子天生就會模仿,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成長為什麼樣的人,父母主動去做會比說教更容易達到目的。
結語
有人說這是一部公路片、警匪片、西部牛仔片結合的電影,但我更願意把它看成是一部教育片,為已經成為家長的人和即將成為家長的人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方法。
這是菲利浦擁有自我的救贖之旅。從中,我們可以看見布奇對菲利浦那種似父子又似朋友的關心與幫助,看見菲利浦的變化。
如果我們都可以像布奇一樣,傾聽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向孩子展現世界的美好並且言出必行,相信很多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孩子的成長也會更加順利。
希望我們都不要忽略對孩子的教育,使用正確合理的教育方法,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pwEFnEBiuFnsJQVJrPi.html